蓝田日暖玉生烟——读李商隐的诗
(2024-06-03 08:54:50)| 分类: 杂感 |
我喜欢诗,平时生活中会情不自禁应景地想起几句,心情顿添几分共鸣与美好,其中李商隐的诗我常想起,他的沧海珠泪、美玉烟霞、梧桐紫凤、青女姮娥、嵩云秦树、剑栈风墙、蓬山青鸟、荒殿冷宫、桂香蛱蝶……,已成了我心原上一幅幅意境要眇的图画,朦胧、迷离、幽微、深情、忧郁、寂寥……,于是我就在喜马拉雅APP上读他的诗,不知不觉已读了近60首,一些确实晦涩难懂,同一首诗,上网一查,有时竟有多种解读,虽然“诗无达诂”,但我想更接近地理解作者真实的意图,于是就买了一本叶嘉莹老师的《美玉生烟》,通过学习,我更多地了解了李商隐的平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他的思想和诗作,更进一步学习了一些欣赏诗的理论,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理解。
李商隐,字义山,河南郑州人,一次乘车去北京在沁阳服务区休息,看宣传知其祖籍就在沁阳,其墓也在那里,我顿感亲切,若当时只一人,我一定前去拜谒。他出生于唐朝后期一个清正的小官僚家庭,自幼失怙,只得“佣书贩舂(为别人抄书、捣米)”补贴家用,虽贫穷,但他读书努力还很有才气,深得当时在洛阳的白居易、令狐楚等高官大咖的赏识,白有“我死后,得为儿足矣”的话,故李的一个儿子叫“白老”;令狐楚“令与诸子游”,各方面关心提携他。在那个关系门弟胜过才学、行卷干谒之风盛行的时代,他在令狐楚之子令狐陶的举荐下考中了进士。可这时他的恩师令狐楚去世了,为谋生,他被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聘为幕僚,并和其美丽贤雅的女儿结了婚,夫妻恩爱,琴瑟和鸣。但凭自然天性对自己幸福做出的决定却使他在政治和仕途上陷入狐立:当时如火如荼的“牛李之争”中,他的恩师和岳父分属于两个水火不容的阵营(那些选边站的官员把国家和百姓置于何地?),双方都指责他和“死敌”拉扯不清、忘恩诡薄无行而疏离痛恨他、不再重用他,于是他只得在别的军政官员之间充当幕僚,奔波劳顿,“空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在爱妻去世几年后,47岁时郁郁而终。
像几乎所有封建文人一样,他也希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宏伟远大的报负,“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篁,竹田,喻农舍,家园),但又不同于别人,做官只是满足自己的富贵荣华梦,他的目的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即我永远追求的是匡国致君、安民济物(人,百姓),把天地间不合理的事情挽回来,年老时乘小船归隐江湖!
像杜甫一样,李商隐也是一个关心时政、忧国忧民、体察民众疾苦的人。短短的一生中,李商隐经历了唐朝的六个皇帝,这些皇帝要么被宦官所杀要么被挟持,文宗想摆脱家奴的控制,在一些大臣的支持下发动甘露之变,却被宦官识破,满朝文武几乎被屠戮殆尽;后来宦官为便于控制干脆不让小皇帝识字明理,朝野更加黑暗腐朽。甘露之变之后,他从河南到陕西,目睹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政下村野的荒芜与百姓的困苦,“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高田长槲栎,下田长荆榛。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存者背面啼,无衣可迎宾”,“我听此言罢,冤愤如相焚”;李商隐通过授官考试后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因同情百姓、替死囚减刑(“活狱”)而受上级责难,从而愤然辞职;他抨击当时“使典(小吏,此指小人)作尚书,厮养(厮役)为将军”的不正之风;指出“疮疽几十载,不敢抉其根”,“又闻理与乱,在人不在天”的实事根源,希望“官清若冰玉,吏善如六亲”,并且自己要“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叩头出鲜血,滂沱污紫宸”!一个多么真切正直的热血青年!
虽远离庙堂,他写了许多咏史诗,含蓄深沉,意味深长:“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人欲天从(上天对待万物极其公平)竟不疑,莫言圆盖(上天)便无私”,“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何必等到铜驼被丢弃在荆棘中才感到痛心),“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戏谑中揭示了历朝历代王朝衰亡的本质原因:没有什么皇权神受,都是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穷奢极欲造成的!他痛斥官僚贪官污吏争权夺利的丑恶行径:“稻粱犹足活诸雏,妒敌专场好自娱”(已存很多稻粱,但还要尽量为自己子孙搜刮更多;把跟自己势均力敌的都斗垮,独自专权才快乐!这真是某些心狠手辣的得势人的内心独白!他写道“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枉教紫风无栖处,斫作秋琴弹坏陵”(徒然长得这般高大并未成为紫凤栖身之材,却被砍作了秋琴,悲伤地弹奏着《坏陵》),痛斥控诉了那些官僚贵族及当权者摧残人材的残酷现实。
对于那些浅薄虚浮势利的无耻小人,他也进行了无情讽刺鞭挞和嘲弄,《嘲桃》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他把那种过河拆桥、稍离地面就看不起供养他的土地的人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桃花能灿然世间,离不开东风相助,回头,它却打算嘲笑东风),真是形象逼真,解了多少人的千年之恨!他不屑与那些争名夺利、蝇营狗苟、不择手段的无耻之徒为伍,“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这更成了多少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之人吟咏千万遍的共鸣!
李商隐一生有六百多首诗作,还有很多遗失的,虽然他坎壈一生,但无论干什么,无论心情怎样,他都能想方把自己眼前所见、内心所想用最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甚至自己莫名的情绪也能用相应的文字来描绘,这也是一种幸福!我们也可以从他的诗作里捕捉他日常生活中的诗情画意:“晚晴风过竹,深夜月当花”,“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陶然恃琴酒,忘却在山家”,“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这种发现感受生活中点滴之美并写下来的小确幸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的哦!
最使人难忘的是他缠绵悱恻、缥缈迷人的爱情诗,虽然有人说有的可能是行卷时呈给主考官的,有的是写给他做了高官的少时朋友令狐陶的,有的是给他在遇到妻子前,年少修道时遇到的宋华阳、邻居柳枝姑娘等的,但我固认为这些都是写给他的妻子一个人的。从“龙山晴雪凤楼霞,洞里迷人有几家?”的投石问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的金风玉露初相逢,“独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芳心暗许心心相印,到“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的甜蜜浪漫;分别时“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的深情相思;还有对团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殷切向往:妻子去世后,“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梧桐莫更翻清露,孤鹤从来不得眠”的深切追思和苦苦思念,哦,相思也能这么美!
他的《锦瑟》及许多无题诗,我尤其喜欢,那种朦胧奇幻的意象更让人着迷沉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西昆,是像李商隐这种隐晦、华丽、多用典故之类的诗;郑笺:东汉郑玄对毛氏父子对《毛诗》即《诗经》所作的注释的解释),下面我谈谈自己对李商隐诗难读的理解:
一,语序,如“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你可能不太理解,若变成“昨夜凉露满西池,吹断月中桂花香”是否就好理解了?有时为了突出或对仗,诗人就采用这种颠倒词序的方法,读得多了,慢慢就能悟出,但也许这种错乱的语句是否更给人一种迷离幽婉意味无穷之美呢?
二,典故,今人已不太熟悉的典故,几乎在他的每首诗里都有,如“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这里用了三个典故,缑山:周代王子乔在缑山修仙的故事,湘瑟:舜二妃娥皇、女英化为湘灵鼓瑟的故事;秦箫:秦穆公时萧史与弄玉吹箫成仙的故事,若不查明,更不知道其实际意思是什么了,不过李商隐的作品就在于细品,一首诗多花些时间去琢磨,渐渐地你会品出更多的意韵来。
三,古代的早已不用的物件,有时很难想像,如“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金蟾、玉虎你怎能想到它们分别是蟾状的香炉和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否则这深微的寂寞和幽思我们怎能领会?
四,他对同一事物用不同的称呼,如天上的月亮,蟾蜍、玉蟾、月娥、婵娟、素娥、姮娥……等等,都让我们根据不同的意境揣测他这么选用的原因。
有人提出阅读的三个层次:一,美的感知性,即凭直觉感知,惊鸿一瞥,一见倾心一见钟情;二,反思的说明性阅读,通过不断思维、想像、经验、知识等方面的补充,不断品味;三,历史性阅读,通过对作者的平生、思想及时代背景来加深理解作品。从兴趣上讲,我一般只进行前二步,即只按自己的理解去品读,只有特别喜欢才去关心作者的真实意图。
按自己的兴趣阅读吧,真正喜欢的,做就是享受!
JUN.1,202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