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龙兴寺
(2023-03-11 19:38:13)
标签:
旅游 |
分类: 游记 |
很早读过苏轼李白游我们汝州龙兴寺的诗文,一直疑惑龙兴寺究竟在哪?听说宝丰有一个,立即兴致前往。
车在煤烟和绿野间行驶,我上网查阅到:龙兴寺位于宝丰前营乡店头村西训狐山前(训狐是古人对猫头鹰的雅称),此为古代宛洛捷径要隘,汝州曾一度管辖至此,故称“汝州龙兴寺”。
东汉开国帝刘秀在昆阳(今叶县)大败王莽主力后,曾驻跸于此,明帝之后,佛教传入中原,为纪念光武帝驻军,始建此寺。
隋唐时代,该寺已成为京洛外围古刹。开元二十二年(734)大诗人李白由安陆(今属湖北)北来汝州,途径龙兴寺,登龙兴阁,写下《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一文:“夫槿荣(木槿花)芳园,蝉啸珍木…留宝马于门外,步金梯于阁上,渐出轩户,遐瞻云天…”
天宝初年,龙兴寺华严殿落成,住持僧人请大画家吴道子至寺作画。吴道子令用糯米汤和黄沙捣泥涂壁,其坚如铁,然后转臂运墨,一气呵成两壁佛教故事画幅。“一壁作维摩视疾,文殊来问,天女散花;一壁作太子游四门,释迦降魔成道。”笔法奇绝,最能体现吴画风格。
到了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辙出任汝州知州,观华严殿吴画壁,认为比自己所见关中凤翔开元寺吴画“笔迹尤放”,但屋敝瓦漏,已危及画面,就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薪俸,嘱寺僧惠真,妥为修复。月余功成,惠真请苏辙撰写《汝州龙兴寺修吴画殿记》,刻石立碑。不久,苏轼从定州(今河北定县)知州南迁英州(今广东英德)知军州事,绕道汝州与弟弟苏辙相会。苏辙领着哥哥游观了经自己修复一新的龙兴寺吴画壁。苏轼对弟弟的作法非常赞赏,遂挥毫写下《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诗一首:“丹青久衰工不艺,人物尤难到今世……细观手面分转侧,妙算毫厘得天契……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
清代诗人李于潢《龙兴寺吴道子画壁赋》,盛赞“始步幽以踯躅,复览胜而逡巡。绿藓含烟而旖旎,苍松着雨而轮囷。金碧斜阳问禅宗于何许?丹青古壁留妙墨而逼真”。
看到这么多名人描绘的名寺壁画盛景,想着它将是何等古色古香雕梁画栋庄丽辉煌!?可我们在村转了一圈也没能见一点古寺的迹象,再折回来,一段段地考查,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巷口看见一个指示牌“千年古寺龙兴寺”,又向南行一百多米,看左边破旧的古房最多,于是赶快前往。
但见夹杂在新楼白墙朱门的民户间,有一处年久的石土墙瓦屋院子,门口立有“龙兴寺及石塔”黑色石碑,自南向北地势向上有三进院,其中一院中两棵大倾倒在地,很多殿门紧闭,老屋残垣,甚至不若任何一所乡间庙宇那般景气,别说恢宏的壁画和高大的楼阁了,就是神塑也难觅,只有上屋里帘子里有电视的声响,想必是住户不便打扰……不过院落比较干净,最前方还有重修碑文!
走出寺院,我们在巷口的标志牌处见一村姑,她说本寺平时不开门,只有在有人进香时才找人打开殿门,我问起石塔,她向北一指,只见不远的相对高处的田野间孤零零有一个不太高的塔,我们顺着路口“镇风塔”的标识沿着林中小径向东北走了一会儿,农田中一座不高的石塔映入眼帘,此为圆形七级浮屠,上面隐约还有已风化的雕塑图画,此处原为龙兴寺的塔林,听说建国后还有三四座古塔,破四旧时,几座砖塔被炸毁,砖拉去建了大队部,所以现在只剩下这一座石塔。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料想此寺始建于通衢要道之侧,从寺与塔的距离就知当时规模宏大,因为佃农耕种寺里的田地逐渐在此安家,耕田蚕食久占为业,更重世俗,致成今天这般景象。不过佛度众生,以人为本,当地能物美田丰安居乐业也算是神的旨意!
再向西有龙兴寺水库,其地处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北汝河支流石河上游,沿水库北岸石坝向东前行,右手库水来自西面远方峡谷之间,前方东岸南北走向大坝锁住了这一汪碧波,由于近年雨水不足,水位明显下降;站在这高290米,宽50米的大坝上,西面是金波荡漾的湖水,东面是无际的碧绿:南面是不高的训狐山,山下是绿树掩映的田地村舍小溪,真有李白“晴山翠远而四合,暮江碧流而一色。屈指乡路,还疑梦中;开襟危栏,宛若空外……”之感;看介绍,此水库1958年3月动工,1960年3月初步建成,主有农田灌溉、防洪抗旱、生活供水,水产养殖等功能。这使我想起了父亲,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一直在汝州安沟水库工作,是兴修水库自始至终的劳动者和见证者,那时的人很有全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当时几乎每条河的源头都有水库,那庞大的工程确实是群众肩挑背扛小车推出来的,泽惠后世,很不容易!
我们也谈论着周围与王莽撵刘秀有关的地名:“寄料,养田,拐棍李,料(撂)棍张,留王店,石槽王,扳倒李……”等等,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当然刘秀曾在这一带活动,但真实是王朗撵刘秀,但传得太多似乎就是真的了,似乎自己也与历史更近了,乱世之中,英雄豪杰终会出人头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