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西安高新唐南中学
1.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能正确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椭圆,让学生发现椭圆的形成过程进而归纳出椭圆的定义 ,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椭圆定义的获得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求简意识并能懂得欣赏数学的“简洁美”.
(3)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理解坐标法的基本思想.
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自制教具:呼啦圈,绘图板、图钉、细绳.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椭圆.
材料
1:对椭圆的感性认识.通过演示课前准备的生活中有关椭圆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椭圆.
材料2:“嫦娥一号”模拟轨道图.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 开始了举世瞩目的太空之旅,流传了几千年的飞天神话,变成了现实 ,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请问: “嫦娥一号” 绕地球飞行的运行轨道是什么?(课件演示轨道图)
引入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常见的椭圆形状的物品,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椭圆:通过“嫦娥一号”的轨道录像,让学生感受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爱国思想.)
(二)动手实验,亲身体会.
1.教师演示,引出研究思路.
教师将一圆形的呼啦圈朝一方向用力压或拉,变成一椭圆形状的呼啦圈,以说明圆和椭圆的密切关系,点明可以像学习圆一样来学习椭圆.
思考:在上一章圆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为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圆.那么,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对于生活中、数学中的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但对椭圆,学生只停留在直观感受,基于它俩的关系,引导学生用上一章所学,来研究椭圆.)
2.学生分组试验.
(1)取一条细绳;
(2)把细绳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在板上的两点、
;
(3)用铅笔尖()把细绳拉紧,在板上慢慢移动观察画出的图形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成果)
3.分析实验,得出规律.
(1)在画出一个椭圆的过程中,细绳的两端的位置是固定的还是运动的?
(2)在画椭圆的过程中,绳子的长度变了没有?说明了什么?
(3)在画椭圆的过程中,绳子长度与两定点距离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4)改变绳子长度与两定点距离的大小,轨迹又是什么?
学生总结规律: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并不是急于向学生交待椭圆的定义,而是设计一个实验,一来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椭圆上点的运动规律;二是通过实践思考,为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做准备.)
(三)总结归纳,形成概念.
定义:平面内,到两个定点、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在归纳椭圆定义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不断引导他们逐步加深理解并完善椭圆的定义,在引导中突出体现“常数”及“常数”的范围等关键词与相应的特征.)
问:椭圆定义还可以用集合语言如何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概括出椭圆的定义,让学生全程参与概念的探究过程,加深理解,提高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合理建系,推导方程.
1.复习求曲线的方程的基本步骤:建系; 设点; 列式; 化简;
(5)证明(可省略)(由学生回答,不正确的教师给予纠正.)
2.如何选取坐标系?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建系如下几种情况:
方案一:把F1、F2建在x轴上,以F1F2的中点为原点;
方案二:把F1、F2建在x轴上,以F1为原点;
方案三:把F1、F2建在x轴上,以F1F2与x轴的左交点为原点;
方案四:把F1、F2建在y轴上,以F1F2的中点为原点;
教师折椭圆,学生观察椭圆的几何特征(对称性),如何建系能使方程更简洁?学生讨论,经过比较确定方案一.
(设计意图:积极鼓励学生用不同建系方法,让他们充分暴露自然思维,通过比较,得出最简洁的方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材或老师强加给的方法.)
3.推导标准方程.
选取建系方案,让学生动手,尝试推导.
按方案一:以过、
的直线为
轴,线段
的垂直平分或线为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
,点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
则 (称此式为几何条件),
∴ 得(实现集合条件代数化),
(想一想:下面怎样化简?)
(1)教师为突破难点,进行引导设问:
我们怎么化简带根式的式子?对于本式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整理后再平方好呢?化简,得
(2)
的引入.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 ∴
.
让点运动到
轴正半轴上(如图2),由学生观察图形直观获得
,
的几何意义,进而自然引进
,此时设
,于是得
, 两边同时除以
,得到方程:
(称为椭圆的标准方程).
(3)建立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要建立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又不想重复上述繁琐的化简过程,如何做?
方法1:按步骤列出方程,利用两方程结构的异同(结构相同,只是字母,
交换了位置),直接得到方程.
方法2:(视情况决定讲与否(预设))借助于化归思想,抓住图1(前面方程推导时用过)与图3的联系(关于直线
对称)即可化未知为已知,将已知的焦点在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转化为焦点在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只需将图1沿直线
翻折即可转化成图3;
图1
(设计意图: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导出,先放手给学生尝试,教师协从指导.再展示学生结果;教师对照图形,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方程中字母的几何意义,对方程的理解有很大的作用;利用类比对称,化归的思想得出焦点在y轴上的标准方程,避免重复的繁杂计算.)
4.归纳概括,掌握特征.
(1)椭圆标准方程形式:它们都是二元二次方程,左边是两个分式的平方和,右边是1;
(2)椭圆标准方程中三个参数
;
(3)椭圆焦点的位置由标准方程中分母的大小确定.
(五)尝试应用,范例教学.
例1 、
,写出焦点坐标.
注意:分母哪个大,焦点就在哪个坐标轴上,反之亦然.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对椭圆标准方程形式的掌握.)
例2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
,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距离的和等于10.
变式一:将上题焦点改为、
,结果如何?
变式二:将上题改为两个焦点的距离为8 ,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和等于10 ,结果如何?(学生直接抢答)
例3 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
,并且经过点P
.
(先和学生一起简单分析条件中蕴涵的信息,再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教师巡视,投影学生答案.学生讨论总结.)
解题思路1:先根据已知条件设出焦点在轴上的椭圆方程的标准方程
,再将椭圆上点的坐标
代入此方程,并结合
、
、
间的关系求出
、
的值,从而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
(设计意图:学会用待定系数法球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题思路2:利用椭圆定义(椭圆上的点到两个焦点
、
的距离之和为常数2
)求出
值,再结合已知条件和
、
、
间的关系求出
的值,进而写出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椭圆定义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六)回顾反思,归纳提炼.
1.椭圆定义;
2.椭圆标准方程;
3.解题思想方法.
(八)板书设计:
§8.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椭圆的定义
二.椭圆的标准方程
焦点在
焦点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