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补注》通解——齐物论

《庄子补注》通解——齐物论
http://s10/mw690/002limu8zy78wpNsDuF19&690
1.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
【原文】隐正当作㥯,《说文》㥯所依据也。今则隐行,㥯废矣。
【注释】 ①南郭子綦(qí):楚昭王的庶弟,因住在南郭,故以此为号。隐:凭靠。机:案几。
【通解】 子綦靠着案几而坐
2.嗒焉似丧其耦①
【原文】嗒焉,《一切经音义》七作“嗒然”。注云:“精灵失其所也”。
【注释】 ①嗒(tà),焉:失神的样子。耦:通偶,匹对,指与精神相匹对的躯体。
【通解】 失神的样子好像精神脱离了躯体
嗒焉,一切经音义引用时用的是嗒然。并且注释为“灵魂出窍”的意思。
3.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
【原文】此子游言子綦隐机之状有今昔之异①,故子綦有今者吾丧我之答。郭注子游常见隐机者而未见若子綦也。非是《艺文类聚·几部》引此文注云子綦昔隐机不然乎②。今何故更然说虽未谛然亦以隐机者为子綦一人也③?
【注释】
①子游:姓颜,名偃。子綦的弟子。
【通解】今天靠着案几而坐的人,不是过去的的那个人
这是子游发现子綦今天与以往不一样而说的话,所以才引起子綦下文物我两忘的答话。郭象注子游只看到靠案几而坐的子綦,没有见过像子綦的“子綦”。如果没有《艺文类聚·几部》引文注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误,现在凭什么寒灰更然,说虽然没有细察详审,就断定坐在那里就是子綦那个人呢?
4.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原文】俞樾云:大块者,地也。此本说地籁,大块非地而何?《文选》张华答何卲诗“大块禀群生”①,注大块为地也。
【注释】 ①张华(231—300年),字茂先,河北涿县人。西晋文学家、政治家。张华答何卲诗三首中有:“洪钧陶万类,大块禀群生”句。
【通解】 大地吐出的气息,人名称之为风
俞樾说,大块就是大地,世德堂本注为地籁。大块不是指大地又能是什么呢?《文选》张华答何卲诗“大块禀群生”,注者就是把大块解释为大地。
5.作则万窍怒呺
【原文】呺,借作号。《说文》:号:呼也。《文选·月赋》注引作号(《御览》八引同)。
【通解】 风吹万物发出的声音
呺,借用号。说文号是呼唤的意思。《文选·月赋》注引用时直接用号(《太平御览》第八卷与此相同)。
6.而独不闻之翏翏乎①
【原文】《释文》翏,李本作飂②,当从之。《说文》飂,高风也。《广雅释诂》:飂飂,风也。
【注释】 ①翏翏(liù liù): 悠长的风。 ②飂(liú):急风。
【通解】没有听到悠长的风声吗?
7.山林之畏隹
【原文】林当为陵。畏隹,犹为崔嵬,并与陮隗、摧崣相同①,言山阜之高大也。以叠韵字体物,本无定形。郭注“大风之所扇动”,盖不知其林当作陵,而误以畏隹为大风扇动之声也。下文大木百围之窍穴,即承此句,唯有畏隹之山陵而后有百围大木耳。《六韬·绝粮》第三十九“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而为之固”②。《通典》五十七引作“山陵”是也③。陵之误为林也。
【注释】 ①畏隹(wèi cuī):山势盘曲。陮隗(duì wěi)、摧崣(cuī wěi):都是指山势高耸的样子。 ②《六韬》:又称《太公兵法》,被认为是后人托周初姜子牙所作,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大成的著作。③《通典》:唐代杜佑所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是记述唐天宝以前至五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店长制度及地志、民族的通志。
【通解】 山势高耸
林,应当理解为山陵。畏隹,就是峻峭,陮隗、摧崣,都是形容山势高大、崎岖的样子。以叠字韵声描写事物的形状,手法可灵活多样。郭庆藩注“大风之所扇动”,因为他不知道“林”应当作“陵”来理解,误以为畏隹是风吹在树林上发出的声音。下句大木百围之窍穴,是承接本句,只有山势高大才能长出百围大树。《六韬》第三十九卷“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而为之固”,《通典》第五十七卷将“山林”改为“山陵”,也一个错误的理解。
8.似枅似圈似臼①
【原文】《说文》:枅,屋欂栌也②。段玉裁曰③:有枅,有曲枅。枅者,《仓颉篇》云④:柱上方木也。曲枅者,《广雅》云⑤:曲枅谓之栾。薛综《西京赋》注云⑥,栾,柱上曲木,两头受栌者。《释名》⑦:栾,挛也⑧,其体上曲挛拳也。此以喻大木之窍穴,自指曲枅而言。
【注释】 ①枅(jī):木制的酒瓶。 圈:木制的杯子。 臼:舂米的工具。 ② 欂栌(bó lú):斗拱,柱顶上承托栋梁的方木。③段玉裁(1735—1815),字若鹰,江苏金坛人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曾任四川巫山知县。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等。 ④《仓颉篇》:李斯所著,被称为字书之祖,秦统一文字时作为小篆的样板。 ⑤《广雅》:三国时期曹魏张张揖仿照《尔雅》编撰的一部百科词典,相当于《尔雅》的续篇,是研究汉魏以前词汇的重要著作。 ⑥薛综(约176—243年),字敬文,安徽濉溪人。曾人东吴太子太傅等职。 ⑦《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上训解词义的专著,汉末刘熙所著。因体例仿照《尔雅》也称《逸雅》。⑧挛(luán):手脚蜷曲状。
【通解】大树的窍穴有的像酒瓶,有的像茶杯,有的像春臼
《说文》对枅的解释是斗拱。段玉裁说,斗拱有方的,也有圆的。《仓颉篇》介绍斗拱是圆的,《广雅》记载的斗拱有曲卷的,曲卷的斗拱叫栾。薛综《西京赋》注栾的两头安装斗拱。《释名》用“痉挛”的挛来解释“栾”,是形容大树的窍空盘结纠缠就像弯曲的酒瓶。
9.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①
【原文】激借作噭,《说文》:噭,吼也。謞与号同。《说文》:号,呼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②:“古之圣人,謞而效天地谓之号,鸣而施命谓之名。名为之言鸣与命也,号之为言謞而效也”。謞号叠韵为训义自相同。叱,叱咄声。吸,嘘吸声。叫,呼也。譹,哭声。《释文》引司马说是也。宎,当是笑字之误,为欢笑声,笑或(女+省shěng)作关③,宎关相近也。咬,借作嘐④。《广韵》:鸡鸣嘐嘐。今《诗·郑风》作膠膠⑤。《毛传》:膠膠,犹喈喈也。《周南》:其鸣喈喈⑥。《毛传》:喈喈和声之远闻也。《文选·稽叔夜赠秀才入军诗》“咬咬黄鸟”注引古歌曰:“黄鸟鸣相近,咬咬弄好音”,是即借咬为嘐也⑦。咬者为声之和,与笑者之义相类,犹激之于謞,叱之于吸,叫之于譹,皆以义相近者为类,又皆借人所发之声以喻风也。司马训:宎深,失之也。
【注释】
①风刮到树上发出的八种声音。激:借噭(jiào),叫喊的声音。謞(xiāo):箭飞鸣的声音。叱:发怒的声音。吸:呼吸的声音。叫:呼叫的声音。譹(háo):嚎哭的声音。宎(yào):沉吟的声音。咬(jiāo):哀叹的声音。
②《春秋繁露》是后人辑录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前179—104年)遗文汇编的典籍。
③(女+省)(shěng):《说文解字》释减少。④嘐
(xiāo):虚夸。此处是大的意思。《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由陈彭年、丘雍等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奉旨编修。⑤膠膠(ji
【通解】 叫喊声、飞镝声、发怒声、呼吸声、呼叫声、嚎哭声、沉吟声、哀叹声
激借作噭,《说文》噭就是大吼。《说文》号就是呼喊。《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里说:“古代的圣人,呼喊并仿效天地叫做号,鸣叫并授予意义的称作名。名称作为词汇,是通过鸣叫赋予意义的意思,称号作为词汇,是呼叫仿效”。 謞、号叠韵为声义相同。叱,是斥责声。吸,是呼吸声。叫,是呼喊。譹,是哭声。《释文》引司马彪的解释是对的。宎,是笑字之误。笑或(女+省shěng)作关,宎关相近也。咬,借作嘐。《广韵》:鸡鸣嘐嘐。《诗经·郑风》作膠膠。《毛传》解释“膠膠犹喈喈”。《诗经·周南》“其鸣喈喈”,《毛传》解释为“和声之远闻也”。《文选·稽叔夜赠秀才入军诗》“咬咬黄鸟”注引古诗:“黄鸟鸣相近,咬咬弄好音”,就是借咬为嘐。鸟鸣的声音和悦,与人笑的声音相似,如同激之于謞,叱之于吸,叫之于譹,都以意义相近的字为类,又都是借人所发出的声音比喻风的声音。司马彪把宎解释“深”,失去了本意。
女旁加省(女+省),读shěng,《说文》释减少的意思,少用。奚侗文本此处恐有脱漏,存疑。
10.与接为构,日夜斗心
【原文】《释文》与接为构①,司马云,人道交接构结欢爱也。训构为构结欢爱,与义未安。《诗·小雅》:构我二人②,《释文》引韩诗:乱也。此构字亦当训乱,言与物相接而为扰乱者,乃日以心相遇也。《说文》:鬬,遇也,与斗字异。
【注释】 ①构:图谋。 ②《诗经·小雅·青蝇》: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通解】 争名夺利,勾心斗角
《释文》与接为构,司马云解释为饮食人间的交际,把构往媾欢的意思上靠,与本义不符。《诗经·小雅·青蝇》构我二人,是离间我们两人的意思。《释文》引韩诗,构当乱理解,说的是人心为物质所扰乱,每天都产生矛盾。《说文》把鬬解释为遇到的意思,鬬是斗的繁体字。
11.缦者,窖者,密者①
【原文】《释文》、梁简文帝云:缦,宽心也,则字当慢。《书大传》②:宽而不察是慢也。
【注释】 ①缦(màn):宽慢。窖(jiào):收藏。密(mì):不公开。②《书大传》:指《尚书大传》,是对《尚书》进行解释的著作,作者和成书时间不能确定。
【通解】掩饰,深藏,神秘
《释文》、《简文》说,缦,有宽慢之意,因延展则可解为慢。《尚书大传》宽而不察为慢,就是很大的东西放在那里,视而不见为慢。
12.其留如诅盟①,其守胜之谓也
【原文】守胜谓常守其胜也。《管子·法法篇》:“无守也,故能守胜”,即此文守胜之义。上言司是非此言守胜文正相俪②。
【注释】①诅盟:誓约。
【通解】守住誓言,等待时机
守胜就是等待取胜的时机。《管子·法法篇》说,“要固守,所以能取胜”,就是本文讲的守胜的意思。这与上文所说正好是一个契合。
13.若有真宰①,而特不得朕②
【原文】《说文》:朕,我也。段玉裁曰:朕在舟部,其解当曰舟缝也。何以知为舟缝也?《攻工记·函人》曰:视其朕,欲其直也。戴先生曰②,舟其缝理曰朕。故札续之缝亦谓之朕。所以补许书之佚也。《释文》朕,李除忍反,兆也。盖假兆为(兆+立刀)(今皆作兆)。《说文》(兆+立刀),灼龟坼也。龟坼则缝理见,故朕兆同义。
【注释】 ①真宰:天然的主宰者。 ②朕(zhèn):通兆,缝隙,此处是征兆意。②戴先生指戴震。
【通解】好像真有天然的主宰者,但又看不到它的痕迹
《说文》:朕,我。段玉裁说:朕字在舟部,应当理解为舟缝,也就是船板与船板之间相接的缝隙。有什么可以证明呢?记载春秋时期手工业技术文献的《考工记》说,视其朕,欲其直也。戴震先生考证,“舟之缝理曰朕”。那时人们就把两块木板之间的缝隙都称为朕。所以可以说这是填补了许慎《说文解字》的一个缺失。《释文》朕注音为兆。是(兆+立刀)的借字。以《说文》解释,兆是龟壳被火烤灼用来占扑的裂纹。所以朕与兆同义
14.与物相刃相靡
【原文】靡,借作磨。《说文》磨石:硙也①。今(女+省)作磨,引伸之义为磋磨。《荀子·性恶篇》:“身日进仁义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杨注②:磨,切也。是借靡为磨。《马蹄篇》“喜则交颈相靡”同。
【注释】 ①硙(wèi):石磨。 ②杨注:杨疑为杨严子,唐代人,其他不详。
【通解】与外物接触发生摩擦
靡借用磨。《说文》磨石就是石磨。碨是磨的简化字,引申为切磋。《荀子·性恶篇》说,慢慢地成为仁义之士而自己却没有感觉,那是每天都在磨砺自己的结果。唐人杨注对靡的解释是“切”,也是借用“磨”的意思。庄子《马蹄篇》就说到动物“交颈相靡”用以沟通的现象。
此处又现女旁加省(女+省)生字,恐版本有误,存疑。
15.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 ①
【原文】籋②,或体作苶。苶,盖䦵之借字③。《说文》:䦵,智少力劣也。《广雅》:䦵,弱也。与疲役正相应。
【注释】 ①苶(nié):疲倦。 ②籋(nìe):镊子。 ③䦵(nǐ):偏狭。
【通解】疲惫不堪还不知原因在哪
籋是苶异体字。苶借作䦵。《说文》䦵,是无勇无谋还好胜争强的意思。《广雅》䦵,是弱小的意思,与疲役相呼应。
16.其以为异于音①,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原文】方言爵子及鸡雏皆谓之鷇,《广雅》:鷇,雏也。
【注释】:①鷇(kòu)音:刚刚破卵而出的鸟的叫声。②。爵(jue):同雀。
【通解】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言谈不同于雏鸟的鸣叫,真有区别,还是没有什么区别呢?
方言爵(雀)子及小鸡都发出节节的声音。《广雅》鷇,羽毛未丰的小鸟。
17.狙公赋芧①
【原文】《释文》芧,司马云:橡子也,则字当(上予下木shù)②。《说文》:shù,栩也,读若杼zhù③,栩shù也。其(实,脱漏)皂,一曰样皂,斗栎(实,多一字,前句脱漏)也④。一曰样斗⑤。本文赋芧,《徐无鬼篇》食芧,芧栗皆shu之借字。《山木篇》食杼栗,则又杼为之。《盗跖篇》昼拾橡栗,橡乃样之俗字。
【注释】
①狙(jū):
猴。芧(xù):橡树的果实。
②(上予下木shù):橡树的果实,外形斗状,歉年人可充饥,丰年做饲料。还可以制皂。
【通解】老翁喂猴
《释文》芧,司马彪注为橡树籽,古字为(上予下木shù)。《说文》shù树,就是栎树,栎,读杼,属于同一科目的植物。橡树籽是一种坚果,外形像斗,有两种叫法,一种叫样皂,一种叫样斗。本文把橡籽叫做芧。庄子《徐无鬼篇》的“食芧栗”,芧、栗都是shù的借字。《山木篇》的“食杼栗”则是借“杼”为“芧”。《盗跖篇》“昼拾橡栗”,“橡”是“杨”的通借字。
18.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原文】盛,当作成,即上文成亏之成,言此皆三子之成也。下文若是而可为成乎,即反应此句。盛亦通作成。《周易·系辞传》“成象之谓乾”。蜀才①:成,本作盛。《史记·封禅书》“日主,祠成山”。《汉书·郊祀记》成作盛并其证载事也(见《逸周书·謚法解》及《周礼·载师》注)末终也(见《书·立政》注)②。言从事与此以至尽年也。《释文》“载之末年,崔云:书之于今”,非是。
【注释】 ①蜀才:东晋时成汉范贤的自称。贤字长生。曾注《周易》。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易》有蜀才注,江南学士,遂不知是何人……而《李蜀书》一名《汉之书》,云姓范 ,名长生,自称蜀才。 ②《逸周书》:先秦史籍,本名《周书》,内容庞杂,体例不一,历经改易增附。 《书·立政》:指《尚书·周书·立政》
【通解】都是才智最高的人,载入史册流芳后世
盛就是成,即上文说的成亏之成。昭文、师旷、惠子三人才算是有成之人。下文讨论什么是有成之人,就是呼应上文,盛通成。《周易·系辞传》说,日月星辰是一切生命的造化者。东汉那位自称蜀才的人注“成”为 “盛”。《史记·封禅书》记载,成山是祭祀太阳的山。《汉书·郊祀記》也是成盛并用,说的是那些终身陷入偏蔽的人,一辈子与人争论是非,最后还是没有弄清是非。《释文》说记载下来的东西就能传之于未来,看来不一定。
19.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①,大勇不忮②
【原文】嗛,假作谦,谓谦让也。《史记·封禅书》:陛下谦让而弗发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作嗛让。又《艺文志》“易之嗛嗛思古”注:嗛与谦同,并其证也。《淮南·诠言训》载此文,不称作无形不仁,作无亲不忮。作不矜③,于义较长。
【注释】
①嗛(qiān):同谦,谦让。
②忮(zhì):违逆。
【通解】大道不用多讲,真理无需辩白,大仁没有偏爱,真诚不用谦让,勇敢不是自负
嗛是谦的假借字,表示谦虚礼让。《史记·封禅书》中有“陛下谦让而弗发也”,意思是皇上谦虚不肯去祭封泰山。《汉书·司马相如传》就有“嗛让”一词。《汉书·艺文志》对“易之嗛嗛思古”作注时,也说嗛与谦相通,并举出例子予以证明。《淮南子·诠言训》载此文,不称无形不仁,而是称无亲不忮。把不忮作不矜,更符合原来的意思。
20.仁常而不成
【原文】《庄子阙误》云:成,《江南古藏本》作周是也。郭注:“物无常爱,常爱必不周”。是郭本亦作周,不作成。成字涉下勇忮而不成句而误。
【通解】偏爱就不能周全
《庄子阙误》对成的解释引用《江南古藏本》“周全”的意思。郭象注“偏爱就不能周全”,说明郭象是认同的。对“成”的理解往往因为下句“勇忮而不成”造成误解。
21.五者园而几向方矣①
【原文】《淮南·诠言训》载此文,作五者无弃而几向方矣。高注:方,道也,庶几向于道也。《尔雅·训诂》:弃,忘也。意为能无忘此五者庶几乎向于道矣。疑古本庄子無作无,弃字破烂不可辩,抄者乃作□以识之。后人不察,误无为元,又与□相合为园。解者遂以为圆之俗字,而误方为圆之,对文而书旨大晦②。是当据《淮南》订正之。
【注释】①五者:指前文道昭、言辩、仁常、廉清、勇忮。园:通圆,达到圆满。几:接近。②晦:晦涩不清。
【通解】五个方面的修养圆满就于道相差不远了
《淮南·诠言训》转载此文,并说只要按照这五条坚持不懈的修养就能够接近道的境界。高诱注,方,就是道。庶几向于道,就是几乎接近于道。《尔雅·训诂》对弃的解释是“忘记”。“无弃”就是没有忘记。我怀疑古本庄子無写成无,弃字损坏辨认不出了,抄写的人只好做一个□空在那里。后人不知道,误以为无字是元字,又与□发生联想,造出一个园来。后来解庄子的人再发挥想象,以为园是圆的俗字,园只能是道圆,古人更习惯指道为方。这都是因文本破损、望文生义造成的误会,应当根据《淮南·诠言训》订正过了。
22.木处则惴慄恂惧①
【原文】恂为□(sǔn)误②,□(sǔn)为□(xún)或体。《说文》:□(sún),惊词也。《徐无鬼篇》“恂然疾而走”亦同。
【注释】①木处:住在树上。惴慄(zhuìlì):因害怕而颤抖。②恂(xún):恐惧。
【通解】人住在树上惊恐不安
恂是□(sǔn)的误字,□(sǔn)是□(xún)的异体字。《说文》:□(sún),是恐惧的意思。《徐无鬼篇》“恂然疾而走”,也是恐惧的意思。
23.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①
【原文】风上脱瓢字当据阙误,所引江南李氏本补之。疾雷破山,飘风振海②,耦语也。成疏“雷霆奋发而破山,飘风涛荡而振海”,是成本亦作飘风。
【注释】①疾雷:霹雳之雷。②飘风:狂风。
【通解】雷把山劈开风把海掀翻也不受惊扰
风字前面脱落了瓢字,是一个失误,江南本已经把瓢字补上了。疾雷破山,飘风振海,是对仗句。成玄英《庄子注疏》“雷霆奋发而破山,飘风涛荡而振海”,也在风字前面加了瓢,写作飘风。
24.自喻适志与
【原文】《释文》李云:喻,快也。则字当作愉。《说文》:愉,乐也。《广雅》:愉,喜也,悦也。
【通解】欣然自得
《释文》引李颐注,喻,快乐。原子应该是愉快的愉。《说文》愉,是开心的意思。《广雅》注愉,喜悦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