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2015-07-29 12:34:14)
标签:

烟洲书院

分类: 中山行

行游中山,走走拍拍——烟洲书院,黄氏大宗祠,岐江公园。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徒步路线:富洲酒店——长洲路——西大街——烟洲书院——黄氏大宗祠——狮山公园——居安街——翠景路——富华路——岐江公园。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长洲村头的“长洲烟雨”牌坊。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穿过牌坊,沿长洲路前行不远,就可看到烟洲小学。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烟洲书院就置身于烟洲小学内。到达这里时已是上午11点,门卫师傅说要下午3点才能进,我说“那我下午再来吧”,接着我又说“我是从珠海来的,想进去拍几张照片”,师傅看了看我,说“那你进去吧”,师傅真好!"谢谢"!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烟洲学校门前的钢笔雕塑。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烟洲学校校歌(1936年创作)。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踏入烟洲学校大门,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便映入眼帘,这便是烟洲书院,已经140多年了。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书院坐北向南、大门牌匾上写着“烟洲书院”三个大字。青砖、蓝瓦、金字、白柱,似乎在诉说着学子与历史长河之间的故事。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烟洲书院牌匾——“烟雨润叶榆胜迹永固,书香陶学子德礼长承”。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书院为三进三间的布局,一、二进均为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木梁架,两进之间设有天井,中部设卷棚顶走廊。大门正中是“诚勤朴爱”的屏风。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屏风后面是一个提示上下课的古老铜铃。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二进为“修身学堂”。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二进堂中摆放了许多桌凳,供学生上课使用。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课本。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听说烟洲小学有600多人,书院常年开放,学校还为学生安排了部分课程在书院中学习。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二三进间的两侧墙壁上挂满了《诗经》、《三字经》、《百家姓》等以竹刻字排成的经籍。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仁者爱人”。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三进正中摆放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左右两间小室是为展厅。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在一二进之间有两扇圆月门与烟洲小学主楼及田径场互通。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时间虽然久远,但百年之中从书院中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仿佛依然在耳边穿行。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附:烟洲学校历史:

  中山市(前身香山县)书院始于明代嘉靖时期(建仁山书院),盛于清代乾隆以后,衰于清末废科举之际。清朝同治年间,除仁山书院被废除外,全县共有书院21所,在广东省仍是书院众多的县份之一。清末废除科举后,书院多半改为学堂。百年之后,21所书院中的大部分已不复存在,然而仍有7间学校承袭了古书院的衣钵,继续传承。

   长洲旧学,承传百年

  烟洲书院是中山市最后一批兴建也是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一个书院。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乡绅黄虞臣等发动下,长洲统一创办书院,因长洲雅称烟洲而得名烟洲书院。书院建立之初,由各祖赏划拨出禾田450亩,铺位10多间,所得租金作为书院经费,黄姓子弟一律免费入学,一直延续到1953年。

   烟洲书院——倾听百年读书声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因废科举、建学堂,烟洲书院改为“烟洲高初两等小学堂”,原书院掌教黄彦成担任第一任校长。

  1936年,按新学制要求,学校改名为长洲乡私立烟洲小学,正式创作了校歌,开设图、工、音、体课程,并从外乡聘请教师,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为管理好校产和重大开支,学校专门设立校董会。

  1952年冬,学校分为长洲、后山2所小学。1983年长洲乡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捐款及乡民集资进行扩建,并易称今名。

  特色:乡人助学,人才辈出

  据了解,明清两代,黄氏族人共出了5名进士、12名举人、5名贡生,近现代以来,又涌现出“菊花状元”黄绍昌、著名报人黄冷观、航天专家黄焕章、数学家黄垣章、书法家黄苗子等几十名专家学者。

  然而,在这些名人中,重视教育与爱国爱乡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另外,或许受祖先为进士的文化背景影响,长洲村人也一直投入很多金钱与精力办学。

  民国初年至沦陷以前,长洲经历了一段乡情稳定、民安乐业的时期。在民国十四年以后,村内没有再建庙宇祠堂,资金的使用重点转向了办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民们对子女的学习仍然没有放松,他们宁愿缩短其他方面的开支,也要保持学校的办学经费,而且从不拖欠老师的工资。

  桌椅不足,有本村懂木工的村民出来帮忙;课室不够,原有的祠堂也被利用上,从而保证了扩班招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