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山大环村

(2014-09-12 21:12:30)
标签:

中山大环村

古村游

分类: 中山行

像历史凝聚出的琥珀,红、篮碉楼群散落在大环村中。即使历经百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走进大环村碉楼群,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它的存在,给了我们一个怀旧的据点。

中山大环村
乘坐084路公车不用半个钟头就可以从南朗车站来到大环村,下了车即是“大环牌坊”。

 

中山大环村
往村中望去,一座碉楼十分显眼。


中山大环村
 行走大环村中,一座座碉楼呈现于眼帘中。据大致统计,目前村里共有碉楼30多座。大多是3、4层楼高,墙壁厚度达1尺左右,都是钢筋水泥结构,十分坚固。每层都1-2个窗眼可震慑盗贼。大门都是红木、坤殿做成,有2寸多厚。中山大环村
30多座碉楼分散地坐落在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形态各异,高矮不一的碉楼在人间烟火中静默地一岁一沧桑。

中山大环村
碉楼风格各异,但大多为水泥钢筋结构,少数为青砖碉楼,三层至五层不等,厚度一般在一尺左右。每层东南西北各开1—2个窗眼,楼顶有天台,建有拱门式月牙门,装饰十分精致。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走入大环村就像进入迷宫,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一个人只能凭感觉走。有的街巷可能没去到,有的则来回兜几次,所以,只能是,走哪算哪,拍到啥是啥。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大环最出名的碉楼是蓝碉楼和红碉楼。据说“红楼”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墙体上用了红色的“石米”。它更特别的地方是,楼顶上有座六角小凉亭,做得非常精致,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洗礼之后,颜色仍然鲜艳。据说,这座六角亭既有风水的含义,也是休憩乘凉的好地方。
中山大环村
据说碉楼里面的灰雕、木雕相当精美,但大门紧闭,无缘参观。不仅红楼,所有碉楼都没能进去一窥。一些关门闭户(空屋),更多楼只能在院墙外拍个屋顶或半身像。。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红楼横巷“也因为“红楼”在此而得名。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古井。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拍到有多少座碉楼,也没数,只感觉拍到后来有点晕。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开村遗址——石鼓公园。公园建在大环村一块面积约1000平方米、高约2米的石鼓地上。传说石鼓地在建村初期从海滩上显露而出,它是由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花岗岩石组成。
中山大环村
仿古拱门上写有横匾趣园古石咏千秋,大树泽后人的对联。

中山大环村
公园内有两棵古榕,树冠粗壮,枝繁叶茂、浓荫蔽曰。


中山大环村
这两棵榕树已经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了。


中山大环村
公园中央是抗日英雄纪念亭和纪念碑。亭有欧初先生亲笔题写的“抗日英雄纪念亭” 七个大字,亭柱上分别有“环溪流水歌壮士,石山亭立赞群英”的对联。
中山大环村
  纪念亭侧便是烈士纪念碑志。

中山大环村
这里是村民休憩的好去处。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村里的河涌。

中山大环村
大环老人康乐园。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中山大环村
       这里径直往前100米即到华佗庙即华洞公园。     
      中山大环村
 村民帮我拍的照——今天我来过。

 

     

 相关链接:中山行:大环村华佗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f18ca50102v0lq.html

 

 

      以下是在网上搜得的大环村资料,一同借录在此:

      大环村是中山火炬开发区一个自然村,为我国航空先驱、原国民党香山县县长张惠长的故乡。全村村民落在大常山(原天梯山)的东南西端,大环涌在村中缓慢地向北流入小引涌, 岐关和岐茂公路分别经村南北两面。。

       大环村建于元朝末年,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约有600多年历史。1560年间,戴姓人一家迁入,定居建村,因字与字谐音,村落成环状形,故称大环村。明朝中叶,南朗李姓迁居于此,垦荒筑围,称人围"。后张、黎,黄、江等63姓迁入,在大常山西南麓定居,清乾隆元年(1776)、易称"大环

       来自四面八方的大环人,现有人口1200多,海外的侨胞也有1 0 0 0多人,分别居住在美国、澳大利亚、秘鲁、智利等国家,故大环村是名符其实的侨乡。

        行走大环村中,一座座碉楼呈现于眼帘中。据大致统计,目前村里共有碉楼30多座。大多是3、4层楼高,墙壁厚度达1尺左右,都是钢筋水泥结构,十分坚固。每层都1-2个窗眼可震慑盗贼。大门都是红木、坤殿做成,有2寸多厚。

       民国初期一些比较富有的华侨,为了防家乡土匪、海盗袭击,纷纷回乡建碉楼。大环最出名的碉楼是蓝碉楼和红碉楼,碉楼里有精美的灰雕或木雕,人物栩栩如生,虫鱼跃然欲出,手工精致,令人叹为观止。

       当年日军侵略大环时,两三层高的坚固碉楼就成了村民安全的堡垒,海盗入侵就称为打明火,一旦有敌情,就迅速通知附近居民到碉楼里躲避,十分安全。碉楼里还备有很多石头,有敌人靠近时就当武器。

       在清末明初,大环村就有不少村民出洋谋生,他们都是通过“卖猪仔”出去的,他们在外做苦工历尽艰辛。老一辈侨亲身在外域心怀故里,非常关心家乡的建设。

       民国时期,侨亲集资在村的东、南、北、中四面建了碉堡,称为东、南、北、中卡,堡里有人守望,如有盗贼入侵就通知村民提防及组织防卫。如今,东卡还完整保存,上面有时任中山县县长张惠长的题字。

       石鼓烈士公园建在大环村一块面积约1000平方米、高约2米的石鼓地上。传说石鼓地在建村初期从海滩上显露而出,它是由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花岗岩石组成。前人在石鼓地北面种有两棵榕树,而今已经有超过一百年历史了,树冠粗壮,枝叶繁茂,遮荫面积近500平方米,是村民休憩的好去处。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大环村人积极抗敌御侮,拥军支前,其中黎民惠、张鹏光、黎源仔等为中山抗战贡献良多。黎民惠等十三位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不少村民为抗日游击队搜集情报,沟通联络,掩护伤病员。为了纪念大环村的抗日事迹,教育后人,1982年在村委的大力支持下,由黎一安先生独资在石鼓上建成抗日纪念亭。2000年经蔡伟、黎一乐、张锡球等发起,海内外乡亲捐资,重修石鼓公园及抗日英雄纪念亭和纪念碑。

       在石鼓公园的中央建有“抗战英雄纪念亭”的牌匾,亭的东面是纪念碑和抗战英雄简介。公园的四周是褐红花岗岩石围墙及色泽奇异的花卉组成的花基,园中及北面设有小憩石椅、石台,游人可从东面、北面及西北面三条通径上花园。西北角建有仿古的圆形拱门,有铺上鹅卵石的小径。

      解放初期,大环村曾在大常山西北侧(俗称蛇山小土坡)树立英雄纪念碑,以纪念黎惠民等10多位在抗日和解放战争英勇牺牲的烈士,纪念碑下埋葬了战斗英雄——手枪队队长黎源仔以及游击队员黄润五的遗骨。每年清明节,大环村的师生都前往烈士碑前敬献花圈,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1982年,大环村旅美华侨黎一安独资在石鼓山上建起了一座英雄纪念亭。旅美同乡会、旅港同乡会以及中山等地区的各级领导和热心人士于2000年集资在石鼓山上重建了抗日英雄纪念亭,并立烈士碑志,在当年重阳节落成。

    大环村西北有座子母桥(如图)。何以叫子母桥。原来这子母桥地处大环涌下游,初时是座能开合的木桥,因年久失修腐烂,桥面出现裂痕,便在原桥侧另建了一座二车道的水泥桥,因此,此处便成一高一低,一大一小,新旧两桥并存的情景远处看去宛如母子相依,故村民叫它为子母桥
  从子母桥右侧桥头望去,是大环村北卡门楼,该门楼自建村时就有,后因故被拆除,6年前,由海内外乡贤捐资1 2万在旧址上重建,门楼内横匾写着惠泽环溪四个闪光的大字,正门的对联是:环溪今日尽朝晖,大展鸿图齐献力
  
     大环村委会旁边,有一座接近百年历史的破旧西式古宅,这座古宅是曾有飞行将军之称的张惠长故居。

       大环村古屋屋檐下的文字是宋代宰相吕蒙正的文章:盖天地有常运,日月有常明,四时有常序,天有宝日月星星辰,地有宝,五谷金银..家有宝子孝孙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