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蒂峰山公园、石仔庙

标签:
石仔庙蒂峰山公园 |
分类: 中山行 |
“有山有水皆入画、无寒无暑更宜人”是对南朗蒂峰山的描画。说蒂峰山位于南朗大车村西北面,实际上蒂峰山公园离大车村还有一段距离。
去往蒂峰山公园并没有直接抵达的公车,若从珠海出发徒步前往,可先坐珠海公汽到下栅检查站,然后再转中山12路到建纶工业园。
然后沿蒂峰一路一直前行600米。走这段路一般人会觉得有些辛苦,但对驴友来说就不算什么。
然后就会看见一个农庄。眼前这座山就是蒂峰山,隐约可见到位于半山腰的寺庙。
此亭叫“汉亭”,亭联为:“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亭联为:“蒂峰千古秀,鱼林万年春”(原来这片林地被叫做“卖鱼林”)。
那边貌似有一个正在修建的停车场。
位于半山腰的“石仔庙”群。石仔庙,又称匡庐古庙。建于清代。光绪己丑年(1889年)重修。民国廿五年(1936年),在庙前加建平顶凉亭和护栏。
庙宇旁边有一“灵池”。
“山神门官土地庙”。
“袁大仙庙”。据说光绪已丑年间,由四大都人士、大车村林氏后裔林献庭和林介禧等多位热心人筹划兴建庙堂。庙堂建成,庙门左右写上“碓舂珠瀑琴无谱,坑泻濂泉画有声”的对联。庙内壁上也写上“蓬炉日月天同寿,蒂岭烟霞地不尘”。
石仔庙,又称匡庐古庙,2004年11月被市人民政府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单位。
“活泉”,建于清代,民国3年(1914年)重修。井旁镶嵌石匾,楷书阴刻:“活泉”。泉井长1.3米,宽0.94米,深1.1米,泉水清澈,常年不断,沿用至今,几经百载。
九十年代时,旅港侨胞捐资将石仔庙扩建为三座仿古殿堂,辟作旅游景区。
蒂峰山建设碑记——”建设蒂峰川四海,弘扬善业谢仁翁“。
蒂峰山建设碑记——”善举积德人敬重,建设匡庐美弘扬“。
碑记上刻有小诗数首:“结伴相携上蒂峰,山花香远级重重。许多亭榭供游客,可览名山雨后容”。
“感谢仁翁建设功,满山层翠护仙踪。若然爱赏清幽景,请上蓬庐第一峰”。
“蒂岭袁庐仙境开,林荫高树映楼台。若然未尽登临意,他日邀朋可再来”。
“登上高亭眼界开,山光云影共徘徊。每年待到重阳日,品味清泉茗一杯”。
”闲爱登岭蒂岭前,协朋来到石碑边,仁翁善者多情意,留得芳名励后贤“。
“远近山花傍水开,蒂峰仙境即蓬莱。暑天卧石清凉甚,乔木阴浓善者栽”。
在石仔庙旁建有“林乡贤公家庙”。林乡贤公家庙初建于晚清,民国24年(1935年)重修。砖木构筑,硬山式顶,镶绿色琉璃瓦。面积约60平方米。
庙额石匾阴刻楷书:“林乡贤公家庙”,上款:“民国二十四年春”,下款:“邹鲁书”(邹鲁为当时中山大学校长)。庙内石柱对联为:“洁清静穆之地,齐肃恪恭其容”,为于右任(前国民党监察院长、书画家)的手迹。
清代咸丰年间,大车村有位乡贤叫林谦的,与当时四大都骚人墨客常到幽深谧静、雅而不僻的石仔庙展卷细读、吟诗作对,不久成立了“八子吟社”。
门联上写:“蓬炉日月天同寿,蒂岭烟霞地不尘”。
又联:“客醉共陶然四面凉风吹酒醒,人生行乐矣百年几日得身闲”。
“碓舂珠瀑琴无谱,坑泻濂泉画有声”。又:”洞卧云霞清意障,亭凝烟霭篆心香。”
公园内有数位村民住守,他们十分友善,热情的招呼我,叫我坐下来“喝杯茶”,我说“不用了,谢谢”!景观实在太多,我想悉数走完先。
这块石头上也刻有诗词一首:“蒂岭名园播弥遐,匡庐仙境近村家。溪声鸟语留人驻,树色山光映彩霞”。所有这些诗词石刻把蒂峰山风景尽情描绘。
原石仔庙庙额横匾隶书:“匡庐古庙”。庙门对联为:“米石倪山处,尧天舜日心。”
庙前第一对石联为:“神仙福地真人府,名士骚肠古佛心”(拍漏了)。
第二对石联为:“山入画图天乍晓,境催诗句月三更“。
门联上写:“义重如山永结同心齐仲叔,友谊金石长存忠肝效伯期”。
黄大仙祠门口以及前面空地上都立有羊的雕塑,是根据“神仙传”中黄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吧!
黄大仙祠旁的山体石刻”缘“、”善因福果“,教导人们要行善,随缘。
这里有一观景亭。在此碰到一对来山上取水顺便游玩的夫妻,聊了几句,顺请他们帮忙照相。”你是CCTV的吗“?”哈!哈!不是”。“记者?”“有点”。我乐了,他们眼睛厉害。有说,你曾做过什么都会留下痕迹,看来是。话说回来,人人都是记者洛,记者——记录生活,记录心情,记录来时走过的路——人人都可以是记者滴。
登山路。好久没爬山了,今天必须给自己加点餐。
从进公园门算起,在此已晃荡了两个多小时,不错!这地方虽然偏僻,但内容还满丰富。
如诗所说:“蒂岭袁庐仙境开,林荫高树映楼台。若然未尽登临意,他日邀朋可再来”。
蒂峰山公园小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