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星期天》是一篇以中学为背景的小说。这篇小说的形成,应当与汪曾祺曾经的中学工作经历有关联。至少有部分生活材料积累、生命体验。
汪曾祺有过两段从教经历。一段是:1946年秋,汪曾祺由昆明到上海,经李健吾先生介绍,到民办致远中学任教师两年。另一段是:1949年3月,汪曾祺报名参加“四野”南下工作团,在武汉被留下来参与接管文教单位,后被派到第二女子中学当副教导主任一年。这三年的中学工作经历,为《星期天》的产生,打下了坚实基础。使汪曾祺对中学各色人物了然于胸。
《星期天》前半部分刻画了学校数个典型人物,他们特别的生活习惯,人生经历,极富个性化。小说人物刻画有详有略,对重点人物不惜笔墨,极力铺张,对次要人物三言五语,干脆利落。把一个学校的人物尽显在读者眼前。虽只是人物生活的横截面,也有血有肉,有立体感。让人品味出其中不平常的味道。
我以为更重要是小说的后半部分。小说后半部分重点描写了一个叫赫连都的电影演员,擅长跳舞,还描写了那个叫王静仪的女子。
小说的高潮或核心在赫连都与王静仪的跳舞。“他们跳得那样优美,以致原来准备起舞的几对都停了下来,大家远远地看他们俩跳。”
通过别人的停与看,表现两人跳舞的优美。“赫连都一晚上只有跳这一次舞是一种享受。”又通过小说人物的感受来表现跳舞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下面又细致地描写跳舞之美,极富诗意、画意。“他托着王静仪的腰,贴得很近;轻轻握着她的指尖,拉得很远,有时又撒开手,各自随着音乐的旋律进退起伏。王静仪高高地抬起手臂,微微地侧着肩膀,俯仰,回旋,又轻盈,又奔放。她的眼睛发亮。她的白纱长裙飘动着,像一朵大红百合花。”寥寥数语,就写出一种纯粹的美。大家看痴了,连不跳舞,但爱看人跳舞的史先生都说:“这才叫跳舞。”汪曾祺禁不住感慨道:美的东西总是那样短促。
这还不够,为进一步展现王静仪与赫连都的不寻常。汪又深挖并展开其精神层面的特别。王静仪的追求者是校长赵宗浚。表现王静仪的独特,是通过刻画赵宗浚的心理活动:赵宗俊第一次认识了王静仪。他发现了她在沉重的生活负担下仍然完好的抒情气质,端庄的仪表下面隐藏着的对诗意的、浪漫主义的幸福的热情的、甚至有些野性的向往。他明明白白知道:他的追求是无望的。他第一次苦涩的感觉到:什么是庸俗。他本来可以是另外一种人,过另外一种生活,但是太晚了。他为自己的,圆圆的下巴和柔软的、稍显肥厚的嘴唇感到羞耻。”百十个字,就把王静仪精神品性的魅力写尽。同时对人无所追求的庸俗,进行了反思。
为表现赫连都精神层面的不凡,结合前文他打美国兵,借两国手的对话,暗示其思想的进步。
一言蔽之:人应该有所追求。追求一种纯粹的美、积极的人生。不能陷入平庸的境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