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新股IPO
(2013-12-14 09:28:14)
标签:
财经 |
分类: 综合 |
略谈新股IPO
盼望着,盼望着,新股IPO的脚步近了。
来自本周末的消息,几乎条条利好:中央部署明年经济六大任务(粮食安全、产业结构、债务风险、区域协调发展、民生工作、对外开放),为2014年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资本市场中,证监会修订并公布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优先股试点问题;沪深两市发新股网下发行细则,以及相关上市交易监管通知、首日临停制等等;IPO将随着新年的到来而到来。汇金公司下半年斥资3.65亿增持光大银行新华保险,说明超级大机构主力(包括QFII等),继续在加大入市力度……
这里略谈投资者新股IPO申购,一些细节相关问题。
沪深两市新股IPO申购细则、实施办法、上市交易监管、首日临停制等等几乎一揽子配套措施出台。说明届时新股开启,可能将会采取集中(打包)发行、市值配售、或“短平快”发行上市“一条龙”方式进行。单是多家新股集中上市,相关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之类的阅读量,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届时可能也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
市值配售新股,对二级市场投资者,利好多多。该类方法早年曾采用过,部分新股还采取上市公司当地发行等办法(如当年的武汉电缆等自办发行,今“航天电子”)。市值起点1万元,深圳每申购一签需5000元市值,每申购一签单位为500股,每中一签500股;上海相应为申购一签需1万元市值,每申购一签1000股,每中一签1000股等,基本与早期方法保持一致。看点可能在于“T-2”日股票市值计算,T-1日即可买卖(T-2市值)相关股票,并且可以当日多家新股等市值申购,有利投资者申购公平。难点在于每申购一签,或意味着需要“双倍的资金”(股票相应市值、新股相应申购款)。
有几个细节:1.持股与持币之间如何有效配置;2.有市值而没足额资金申购;3.有资金而没有足额股票市值;4.既有市值而又有足额资金申购;5.是否需要为打新而唤醒“睡眠账户”;6.如何避免因打新而变为炒新、炒股而“套牢”烦心。
显然,如果单单考虑申购新股(即打新),为了尽可能减少市值配售部分股票风险,那么不妨持有二级市场股价比较稳定的大蓝筹股票,如银行、二桶油等等,或最最稳妥。等申购完新股,既可以继续持股打新股,又可以先行退出(如股票部分等),等待下次申购;同时,对于一些想打新,又缺乏足够(申购)资金投资者而言,采取两融中的融资等,或不适为上策,前提是需要控制市值部分股票风险。弄不好捡了芝麻掉了西瓜,得不偿失。
对于市场中的老股民,或有自己另一套思路,单纯依靠打新股,真正受益其实可能有限,毕竟申购者众多,能够中签需要靠运气。而真正新股收益较大的一块,其实还是来自上市之后的市场表现、市场机会等等。从该方面来考虑问题,可能深入研究相关上市公司质地,才是重中之重,既可以回避部分打新风险(如上市破发),又可以挖掘找寻新股中的潜力股,一举二得。
第8次新股重启,对于市场各方面,都将是一次考验!因为某种程度上讲,开弓没有回头箭。市场各方面,或都期盼“新股来,牛市到”!但从目前情况看,最大的遗憾之处,或在于随着IPO重启,市场没有根本性改变“一股独大”问题; 没有解决新的大小非相关问题;不搞(新股)优先股同时配套;再,包括现行老股在内,对相关限售股解禁减持数量控制上,比较宽松模糊(如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每年减持量,不得超过总股本1%,业绩下滑亏损禁止减持等)。三是在着力解决市场“供”的问题后,如何努力解决市场“求”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如何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股市文化”建设,上市公司如何进一步提升业绩做大做强……等等,诸如此类,或才是市场各方比较纠结、困惑,也最关心的主要所在。
新股开启,或同样是把投资中机会与风险的“双刃剑”。
——但愿届时随着IPO正式到来,“12·2”之类,或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