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布克哈特

(2011-10-11 13:21:27)
标签:

杂谈

分类: 西方美术理论资料

布克哈特

  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年)

  雅各布·布克哈特出身于瑞士巴塞尔城的一个古老家族。1839年至1843年,他曾经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的兰克门下接受过西米纳尔式训练,打下了开展史料批判方面的扎实基础;又在波恩大学受业于美术史教授库格勒,及早涉及到了艺术史和文化史领域。1843年,布克哈特在兰克的指导下完成了学业,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回国2年之后,他就担任巴塞尔大学历史学与艺术史讲座的教授,并且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50年之久。。

  布克哈特一生勤奋,著述甚多。他的主要历史著作有3部:《君士坦丁大帝时代》(1853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860年)和《希腊文化史》(18981902年)。除此之外,还有《意大利艺术宝库指南》(1855年)、《意大利文艺复兴史》(1867年)、《意大利艺术史论文集》以及2本遗著:《世界史观》和《历史片断》。

  关于布克哈特最重要的著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共有6篇,记述了从13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中叶这3百年间意大利文化的发展情况,依次阐述了政治、思想、学术、社交生活和道德宗教等方面的内容。这种按照专题分类论述的方法与传统的按年代顺序的记叙方法完全不同。此书的第1篇题为《作为一种艺术工作的国家》,是书中最长的一篇,从不同的侧面叙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布克哈特虽然突破了传统史学专注政治史和军事史的框框,但是他仍然把政治看作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认为政治对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不过布克哈特重视的不是具体的政治事件,而是影响社会变化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即政治背景,这是与传统史学的不同之处。这种以论述政治形势开始、接着依次介绍文化状况的撰史方法,为欧洲后来的文化史著述树立了一个范例。

  布克哈特的学术观点

  布克哈特虽然接受过兰克史学的正规训练,并且熟练地掌握了兰克所倡导的一整套史料批判和考证的方法,但是他并不赞同兰克史学的治史理念,不满足于将自己的史学实践局限于史料考证,也不相信一个历史学家在研究中能够真正做到不偏不倚和心平气和。于是他一再声称历史就是解释历史就是批判等观念,与客观主义史学所标榜的让史料本身来说话的原则大相径庭。在历史研究的理念和方法方面,布克哈特与丹纳极为相似,他们二人在各自的历史研究中,都致力于寻找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典型特征,而且都认为这种典型特征是在某些稳定因素(认为是种族,布克哈特认为是国家和宗教)与时代空间(丹纳认为是环境,布克哈特认为是文化)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布克哈特力图通过宽广的文化史视野来观察国家和宗教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作用,从中发现欧洲各个时代的文化形态,进而揭示出各个时代所谓的典型特征。

  与此同时,布克哈特在进行历史研究的过程中,也与丹纳一样擅长运用心理分析和心理解剖的方法,而且总是在揭示社会个体的思想、行为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对应关系的时候得到充分的应用。例如他在解释佛罗伦萨人对暴君不满的原因时这样写道:佛罗伦萨在当时是人类的个性发展得最为丰富多彩的地方,而那些暴君们却除了他们自己和他们最亲信的人们的个性以外,不能容忍其他人的个性存在和发展。把佛罗伦萨人痛恨暴君的原因归结为个性受到压抑,这是一种纯粹的心理解释,而这样的历史解释在他的著作中到处可见。布克哈特的史学实践使得他没有能够成为兰克学派的继承人,然而却从另一个角度代表着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的融合趋势。

  对布克哈特及其作品的评价和对后世的影响

布克哈特对欧洲文化史研究所作出的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研究,这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之中。此书欧洲学术界第1部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综合研究的专著,它的问世奠定了近代西方历史学关于这个问题的正统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划时代意义。

布克哈特是一个致力于欧洲文化史研究的专家,他期求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透视欧洲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化特征和时代风貌。他早年曾考虑通过撰写一系列专题论文,来揭示整个欧洲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概况,但是这一计划未能全部付诸实施。目前出版传世的《希腊文化史》、《君士坦丁大帝时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只是他曾设想过的欧洲文化史系列中的3部而已。布克哈特在这3部著作中,写了3个典型的时代,展示了欧洲文化从古希腊起源、如何发展到古罗马、又如何过渡到中世纪、古典文化又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复活以及人文主义文化的特征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后人也可以通过这3部著作,大致了解到他所构想的研究整个欧洲文化史的体系。

 

布克哈特的美术史理论
    布克哈特18391843年间在德国留学为,曾在德国学派史学大师兰克的研究班中受到处理史料方法的严格训练,并在兰克的指导下获得学位。丹纳把布克哈特引为一个体现和实践了他的史学理论的历史学家,布克哈特也的确在方法上与丹纳有相同之处,"他们都把历史看作某些稳定因素(丹纳说是种族;布克哈特说是国家和宗教)和时间空间二因素(丹纳说是环境、布克哈特说是'文化')的互相作用"但是二人在许多关键的地方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首先是在方法上布克哈特没有丹纳的那一套自然科学风格和理论,布克哈特更多的是感性和个人风格的。
   
布克哈特指出,历史学是一切科学中最不科学的学问。
   
布克哈特认为:
   
我在历史上所构筑的,并不是批判或深思的结果,而是力图填补观察资料中的空白的想像的结果。对我来说,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诗;它是一系列最美最生动的篇章。
    这与言必称生物学、植物学的丹纳的出发点已经大相径庭。

布克哈特把视觉艺术看作是所有创造活动中的最高者。实际上他本人在精神和学术活动方面也更多的是生活在艺术王国之中,而完全不像是终日埋首于故纸堆的历史学家所应该生活的地方。贡布里希认为布克哈特"总是从直觉和生动的印象出发"其他有关的评价也基本如此,布克哈特被认为是第一流的艺术家,他讲的那些题目就是他的化身,他无疑是欧洲第一流的艺术批评家,他那些谈话很有名,特别是当热情的青年学生们围着他听、红葡萄酒使他激动起来(这位独身汉的个人习气与众不同)的时候。"

布克哈特本人也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关于思考的哲学家,他对尼采谈到:"你知道,我从来没有进入真正的思想殿堂,却常常在伯里波罗的庭院和大厅里,在那最广义的造型艺术占统治地位的享受快乐。"事实上这一切都使人感到他是一个充满感染力的天才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历史学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与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述过的有关布克哈特的思想观念分不开的。布克哈特的历史理论具有这种特色,他的美术史也同样如此具有感性色彩。虽然布克哈生气特是位不注重理论的历史学家和美术史家,但是这并不能说布克哈特没有理论,也就是贡布里希所说的他"也不能缺少理论的框架"。贡布里希认为布克哈特"常常援引源出于黑格尔系统的概念"贡布里希的意思大概就是布克哈特将文艺复兴的出现归因于"意大利的民族精神"这一观念。另外布克哈特所创造的"空间的风格"这一概念也被认为在区别不同的建筑样式中是一种有效的理论。"这样一种设想孕育了良好的果实,它使得布克哈特超越了单纯的文化分类,而使自己归附于纯视觉的探讨中去,这一切说明,自称"一生从来没有进行过哲学思维"和被认为"厌恶任何历史哲学"的布克哈特在历史研究和美术史研究中仍然有自己的理论,并且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布克哈特的早期著作主要在美术史方面。他针对造型艺术史的讨论主要集中在1853年出版的《君士坦丁大帝的时代》、1855年出版的《导游:意大利绘画旅游者和学生使用手册》(下称《导游》和时间稍晚的、与威廉.吕布克合作的出版于1868年的《新建筑艺术史》这三部著作中。其中《新建筑艺术史》是讨论现代建筑的著作,出现得较晚。布哈特原计划写一部涵盖欧洲历史的著作,作为这个计划的第一个部分的《君士坦丁大帝的时代》出版后,下面的一部却是《导游》。《导游》在序言部分说明这是一部指导意大利的艺术作品欣赏的著作。《导游》一书长达一千页,对意大利的艺术珍宝做了详尽的介绍。库格勒对此书评价甚高。此外,这部书一直印得很好。文图里认为这部书布克哈特只要求自己告诉人们意大利最伟大的作品是什么,仅仅简短地表示了自己的爱好。"因而他暗示这并不是一部真正的艺术史,而只是文化报导和以旅游者的趣味进行欣赏的著作。《导游》出版后的5年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出版。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布克哈特就表示要专写一部论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的著作,用以填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所留下的空白。布克哈特在准备写作《导游》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时阅读了大量的自但丁至米开朗基罗时期的第一手和第二手材料。就19世纪所能够掌握的资料而言它们已经是相当丰富了。在《导游》中表现出的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兴趣和掌握的大量资料,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写作一部文艺复兴艺术史的设想。这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一书的开端。这部书一度被作为布克哈特的"核心作品"但是现代的有关学者认为它是一部提纲性的作品,似乎不是一部完整的历史著作。这部写成于1867年的著作被收入库格勒主编的《建筑史》中,题目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和装饰》,作为该书的第四卷。后来又被收入布克哈特的《全集》中作为第六卷。
   
这部著作分为两编,17章,143个部分。第一编主要讨论建筑,第二编是装饰。在第一编,布克哈特的观点基本上仍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的观点。他首先讨论了意大利建筑得以出现的社会条件,这就是对赞助人的考察。他说,建筑在本质上依赖于赞助人和艺术家的个人感觉。在这个方面意大利要早于其他任何地方。布克哈特特别强调了对名誉的追求和竞争意识所具有的现代意义。他认为暴君造就了象征着野心和权力的建筑。他还分析到,赞助人把建筑视为他们生命的客观化或外化,以及他们死后自己荣誉的纪念物。由此对鉴赏和艺术事业的需求都得到了发展。由于赞助人的参与,艺术权威的专断不是那么明显了,赞助人部分地成了建筑师。布克哈特认为当时的专业人员都是全才式的人物,他们往往不光是画图,而且还是雕刻家、画家,甚或是木匠。只有如此,建筑的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我们在这里又一次看到了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人物的描述。

其次布克哈特对建筑艺术在意大利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讨论。其中主要是关于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对意大利建筑所产生的影响的讨论。另外对具体设计的比例、视觉效果、建筑材料具体的建筑形式均做了分析和描述。

第二编是关于建筑装饰艺术的讨论。布克哈特在这里首先考察了文艺复兴建筑装饰与罗马、哥特、拜占廷、阿拉伯等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装饰的关系。他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在装饰上所受到的古代罗马的影响不亚于建筑本身。同时它还吸收了哥特式以及伊斯兰风格的建筑装饰因素。但是布克哈特暗示文艺复兴建筑装饰的发展还是主要归因于意大利人自己的作用。这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分析文艺复兴起因的观点是一致的。布克哈特认为"文艺复兴的装饰语汇十分丰富,几乎在每一件单独的作品中都在同使用着几种语言"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作为库格勒的《建筑史》的第四卷于1867年出版后,由于外在客观环境和内在精神的诸多不利因素,布克哈特原计划进行的绘画和雕塑部分就一直没有写出。而其中的大部分已经搜集起来的材料被布克哈特用于他在巴塞尔大学的教堂和讲座活动之中。虽然他于1885年退休,但是他的讲座却一直持续到1893年的他的75岁生日这个时间。只是到了这样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布克哈特才开始意识到抢救他在年轻时代所搜集起来的这些材料的重要性。很快他写出了三篇大篇幅的论文,它们分别命名为《收藏家》(18935月至9)、《祭坛画》(同年11月至次年3),《肖像画》(18957月至12)。后来结集,命名为《意大利艺术史文集》出版于1898年,同年布克哈特谢世。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以后的考虑是把绘画按照以下的题目进行编写:"外在的状况""技术和媒介""作品的类型""生动和情节化的方法""依据风格和任务分类的绘画"。最后一个题目被渐渐地扩大,下面又分了几个副标题:"为家庭作祈祷用的绘画""寓言绘画""组画""为团体所作的绘画""为医院所作的绘画""世俗性的历史画""动物画""战争画"等。这个构思虽然未能紧密地衔接起来,但是一直被作为他退休后的思路而被表现出来。与此相似,在这部论文集中,布克哈特就按照五个方面来安排他的讨论,即祭坛画的起源、祭坛雕塑、祭坛组画、圣徒会谈、叙述性的祭坛绘画。这些标题已经很清楚地显示出布克哈特的研究方法和结构。他说:"至少在一定的时期以来,基督教祭坛在视觉艺术为某些最高的成就提供了一个焦点。"这表明他把祭坛画作为视觉艺术的典型来剖析的。布克哈特的论述被认为"丝毫不是按照简单的线性序列"来进行的。因而布克哈特所体现 出来的方法基本上不是历时性的,而更多的是共时性。在一些价值评郑的标准,布克哈特接受限许多属于瓦萨里的观点(他对瓦萨里作过深入的研究),如从乔托到米开朗基罗的不断趋于成熟的文艺复兴的概念,虽然中世纪在19世纪已经得到正名,但是布克哈特还是坚执罗马式和拜占廷式艺术是粗野的、地方性的和特别不值得信任的这样一种观点。但是也有不同于瓦萨里的地方。布克哈特认为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顶点是在16世纪的头两个十年里,这个阶段不断被他称作“黄金时代”。他把拉斐尔当做一个"英雄",而不是瓦萨里认为的米开朗基罗。布克哈特直言他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像拉斐尔的《西斯庭圣母》和《耶稣变容》这样著名的文艺复兴祭坛画是如何从早期基督教时期的简单、无装饰的祭案发展而来的?"他认为拉斐尔达到了一个至为完美的"全盛时期",而紧在其后,即使还有比他活得长久的大师,但是衰落开始了。"显而易见,衰落的队伍里面包括米开朗基罗。布克哈特显然认为米开朗基罗在表达美和精神时越过了自然主义的界限。他还不赞成"样式主义"他喜欢寻找在自然主义和理想的美之间的一种调和。另外他还往往从绘画作品中发掘道德本质的直觉。贡布里希认为布克哈特的这部论文远远地指向未来:这些论文'根据任务'论述'艺术史',例如'祭坛画''肖像画''战争画',而没有致力于任何系统。"这说明布克哈特根据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功用这样的角度进行考察,这为美术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这也是前人未作过的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