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哈特
(2011-10-11 13:21: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西方美术理论资料 |
布克哈特
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年)
雅各布·布克哈特出身于瑞士巴塞尔城的一个古老家族。1839年至1843年,他曾经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的兰克门下接受过“西米纳尔”式训练,打下了开展史料批判方面的扎实基础;又在波恩大学受业于美术史教授库格勒,及早涉及到了艺术史和文化史领域。1843年,布克哈特在兰克的指导下完成了学业,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回国2年之后,他就担任巴塞尔大学历史学与艺术史讲座的教授,并且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50年之久。。
布克哈特一生勤奋,著述甚多。他的主要历史著作有3部:《君士坦丁大帝时代》(1853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860年)和《希腊文化史》(1898~1902年)。除此之外,还有《意大利艺术宝库指南》(1855年)、《意大利文艺复兴史》(1867年)、《意大利艺术史论文集》以及2本遗著:《世界史观》和《历史片断》。
关于布克哈特最重要的著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共有6篇,记述了从13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中叶这3百年间意大利文化的发展情况,依次阐述了政治、思想、学术、社交生活和道德宗教等方面的内容。这种按照专题分类论述的方法与传统的按年代顺序的记叙方法完全不同。此书的第1篇题为《作为一种艺术工作的国家》,是书中最长的一篇,从不同的侧面叙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布克哈特虽然突破了传统史学专注政治史和军事史的框框,但是他仍然把政治看作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认为政治对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不过布克哈特重视的不是具体的政治事件,而是影响社会变化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即政治背景,这是与传统史学的不同之处。这种以论述政治形势开始、接着依次介绍文化状况的撰史方法,为欧洲后来的文化史著述树立了一个范例。
布克哈特的学术观点
布克哈特虽然接受过兰克史学的正规训练,并且熟练地掌握了兰克所倡导的一整套史料批判和考证的方法,但是他并不赞同兰克史学的治史理念,不满足于将自己的史学实践局限于史料考证,也不相信一个历史学家在研究中能够真正做到“不偏不倚”和心平气和。于是他一再声称“历史就是解释”、“历史就是批判”等观念,与客观主义史学所标榜的“让史料本身来说话”的原则大相径庭。在历史研究的理念和方法方面,布克哈特与丹纳极为相似,他们二人在各自的历史研究中,都致力于寻找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典型”特征,而且都认为这种“典型”特征是在某些稳定因素(丹纳认为是“种族”,布克哈特认为是“国家和宗教”)与时代空间(丹纳认为是“环境”,布克哈特认为是“文化”)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布克哈特力图通过宽广的文化史视野来观察“国家和宗教”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作用,从中发现欧洲各个时代的文化形态,进而揭示出各个时代所谓的“典型”特征。
与此同时,布克哈特在进行历史研究的过程中,也与丹纳一样擅长运用心理分析和心理解剖的方法,而且总是在揭示社会个体的思想、行为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对应关系的时候得到充分的应用。例如他在解释佛罗伦萨人对暴君不满的原因时这样写道:“佛罗伦萨在当时是人类的个性发展得最为丰富多彩的地方,而那些暴君们却除了他们自己和他们最亲信的人们的个性以外,不能容忍其他人的个性存在和发展”。把佛罗伦萨人痛恨暴君的原因归结为个性受到压抑,这是一种纯粹的心理解释,而这样的历史解释在他的著作中到处可见。布克哈特的史学实践使得他没有能够成为兰克学派的继承人,然而却从另一个角度代表着客观主义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的融合趋势。
对布克哈特及其作品的评价和对后世的影响
布克哈特对欧洲文化史研究所作出的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研究,这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之中。此书是欧洲学术界第1部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综合研究的专著,它的问世奠定了近代西方历史学关于这个问题的正统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划时代意义。
布克哈特是一个致力于欧洲文化史研究的专家,他期求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透视欧洲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化特征和时代风貌。他早年曾考虑通过撰写一系列专题论文,来揭示整个欧洲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概况,但是这一计划未能全部付诸实施。目前出版传世的《希腊文化史》、《君士坦丁大帝时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只是他曾设想过的欧洲文化史系列中的3部而已。布克哈特在这3部著作中,写了3个典型的时代,展示了欧洲文化从古希腊起源、如何发展到古罗马、又如何过渡到中世纪、古典文化又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复活以及人文主义文化的特征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后人也可以通过这3部著作,大致了解到他所构想的研究整个欧洲文化史的体系。
布克哈特的美术史理论
布克哈特把视觉艺术看作是所有创造活动中的最高者。实际上他本人在精神和学术活动方面也更多的是生活在艺术王国之中,而完全不像是终日埋首于故纸堆的历史学家所应该生活的地方。贡布里希认为布克哈特"总是从直觉和生动的印象出发"。其他有关的评价也基本如此,布克哈特被认为是第一流的艺术家,他讲的那些题目就是他的化身,他无疑是欧洲第一流的艺术批评家,他那些谈话很有名,特别是当热情的青年学生们围着他听、红葡萄酒使他激动起来(这位独身汉的个人习气与众不同)的时候。"
布克哈特本人也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关于思考的哲学家,他对尼采谈到:"你知道,我从来没有进入真正的思想殿堂,却常常在伯里波罗的庭院和大厅里,在那最广义的造型艺术占统治地位的享受快乐。"事实上这一切都使人感到他是一个充满感染力的天才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历史学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与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述过的有关布克哈特的思想观念分不开的。布克哈特的历史理论具有这种特色,他的美术史也同样如此具有感性色彩。虽然布克哈生气特是位不注重理论的历史学家和美术史家,但是这并不能说布克哈特没有理论,也就是贡布里希所说的他"也不能缺少理论的框架"。贡布里希认为布克哈特"常常援引源出于黑格尔系统的概念"。贡布里希的意思大概就是布克哈特将文艺复兴的出现归因于"意大利的民族精神"这一观念。另外布克哈特所创造的"空间的风格"这一概念也被认为在区别不同的建筑样式中是一种有效的理论。"这样一种设想孕育了良好的果实,它使得布克哈特超越了单纯的文化分类,而使自己归附于纯视觉的探讨中去,这一切说明,自称"一生从来没有进行过哲学思维"和被认为"厌恶任何历史哲学"的布克哈特在历史研究和美术史研究中仍然有自己的理论,并且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其次布克哈特对建筑艺术在意大利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讨论。其中主要是关于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对意大利建筑所产生的影响的讨论。另外对具体设计的比例、视觉效果、建筑材料具体的建筑形式均做了分析和描述。
第二编是关于建筑装饰艺术的讨论。布克哈特在这里首先考察了文艺复兴建筑装饰与罗马、哥特、拜占廷、阿拉伯等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装饰的关系。他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在装饰上所受到的古代罗马的影响不亚于建筑本身。同时它还吸收了哥特式以及伊斯兰风格的建筑装饰因素。但是布克哈特暗示文艺复兴建筑装饰的发展还是主要归因于意大利人自己的作用。这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分析文艺复兴起因的观点是一致的。布克哈特认为"文艺复兴的装饰语汇十分丰富,几乎在每一件单独的作品中都在同使用着几种语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