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上河图》赏析  撰稿:赵鑫

(2011-07-12 23:59:42)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术欣赏专栏
http://s3/middle/7fdf4fc9ha7e165f67842&690 撰稿:赵鑫" TITLE="《清明上河图》赏析  撰稿:赵鑫" />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的风俗画作品,是中国画家张择端存世的精品画作之一,也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一、《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创作背景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从山东游学到汴梁,后习绘事工界画,宋徽宗赵佶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他的经历,对形成他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影响很大。他以一个艺术家高度的责任感关注着生活,关注着万象俱变的社会,以一个画家独到的眼光身体力行地走进汴梁每个角落乃至中原大地观察和搜集创作素材,他深深地迷恋和感受着那条沿岸人民赖以生存的汴河,进而去表现他们,他要赋予艺术一种新的朝气,他打破了绘画脱离生活实际的陈旧模式,他要表现那条显赫于世、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无比福音并引以自豪的汴河。这就是画家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立意和创作思想。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少有的绢本设色的长卷画作,整幅画面以全景展示的方式描绘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北宋的汴梁(今开封)又叫汴京或东京,是十至十二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的造船业相当发达,对外交通运输主要是汴河,因此汴河便成为北宋一条经济命脉——漕运要道。张择端生活在宋都汴梁,却更多地注意和留恋着汴河沿岸那美丽动人的景象和劳动人民生活、活动的地方。是这条充满魅力的河打动了他,使他产生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冲动。但是“图卷”并不是一挥而就的易举之作,因为表现人物众、建筑物多的场面难度更大,也是历代画家敬而远之的画题,然而,张择端承前启后地以一种独步时代的姿态去面对这高难度的考验。张择端在创作《清明上河图》时,必定是搜尽汴河沿岸奇花异木、屋舍、楼宇、庭院打草稿;搜尽汴河千船万舟打草稿;搜尽千体万态人物画速写;搜尽酒肆、商铺画道具;搜尽街衢、马驴车辆打草稿;搜尽汴梁四季景致、万物变迁打草稿。从而使他意境开阔、灵感尽发地进入创作中。

二、《清明上河图》的作品简介

《清明上河图》画幅长 528.7厘米、宽24.8厘米,以精致的工笔画法和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8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全图主要分为三个段落。

1、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是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2、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各行各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来往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3、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还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前悬挂旗帜,招揽生意;街市上的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人、有看街景的绅士、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问路的游客,男女老幼,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这幅画描绘了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景象的生动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真实写照。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三、《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   

    历代画评家对《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用尽了溢美之词,而对于如何评论一件美术作品,笔者以为似乎更应该首先从艺术创作规律的审美角度去研究作品产生的动因和条件以及作品的艺术风格、艺术水平,这样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去了解他的创作意图和评判它的价值。

   《清明上河图》跨越时代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生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清明上河图》是作者对汴梁生活感受和智慧的结晶,其震撼力和感染力超越时代;整幅画面围绕汴河,构图奇特、意境深远、艺术语言丰富而又和谐统一是作品主要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清明上河图》高超的绘画艺术是作品打动人的首要因素。同时,试图通过对作品的剖析,给今天美术创作反映生活提供有益的启示。《清明上河图》并非一般内容概念、笔墨套用的风俗画,而是一幅有感而发,有灵而作,有主题,有意境,艺术语言丰富,构图完整的艺术创作。

   《清明上河图》那奇特的构图乃是匠心独运的造意,浩繁的景物得之于外师造化而并无罗列。张择端采用长卷式构图,运用散点透视方法,除了使画面容量大,便于刻画繁杂的事物,还可以使画面富于一种戏剧性的变化,使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这是他严谨的创作思维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清明上河图》是思想与艺术并重的艺术创作,透过作品,折射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道理,流露出作者对事物认识的态度和思想感情,显示出作者的绘画艺术已达到造极的境界。因此,富有戏剧性色彩的画面充满着变化、统一、对比、概括、夸张的哲理与灵性。张择端对于艺术高度的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