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郭熙《早春图》赏析  撰稿:葛军

(2011-07-11 21:45:34)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术欣赏专栏
http://s9/middle/7fdf4fc9ha7cb67a0b978&690 撰稿:葛军" TITLE="郭熙《早春图》赏析  撰稿:葛军" />

http://s8/middle/7fdf4fc9ha7cb67fc3f67&690 撰稿:葛军" TITLE="郭熙《早春图》赏析  撰稿:葛军" />

http://s3/middle/7fdf4fc9ha7cb68671772&690 撰稿:葛军" TITLE="郭熙《早春图》赏析  撰稿:葛军" />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人巧夺天工,剪裁青出蓝。”自然界都是以一种无言的话语向外散射一种玄秘的意蕴。比如不同的地域,不同季节的山水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时是极其微妙的,这都需要靠画家细心观察、体会、感悟,只有如此,最后才能化为柔婉细腻的线条完美地呈现在画面当中。因此,古代画家多要求以自然为友,不仅要以身体验大

自然的神秘奇诡,还要以一种体悟的形态化为内心的形迹。每个画家的体验方式都是不同的,因其相异,才更能彰显特异的风采。郭熙对早春的体会可谓颇深,他以情思化为手中笔端的点染,抒发其独到的感受。在《早春图》中其对春天的描绘是匠心独运、不落窠臼,以春天刚解冻的潺潺的春水,氤氲的暮霭,交织在一起,用独具特色的手法将早春的气息掩藏在他笔下的林泉幽壑之中。这种描绘季节的方式,显然比那些“落俗”的表达方式高超的多。而能够用刚解冻的春水和氤氲的暮霭来暗示春天气息的到来,绝不可能是没有经过细心观察生活,有创新意识的人可以想得到的。郭熙的部分灵感来自于造化的神妙,他仿佛洞悉暗含其中的隐性元素,使得笔底生风,妙造自然。

    二、细致严谨气韵生动

   首先以整体目光来观照《早春图》,我们发觉画面最下部是巨石圆岗层叠而上,石岗后的坡上有人挑担,有人怀抱孩子欣喜而归,坡边还有舟停泊。画面左右两边分别为山谷幽壑和溪流山冈,画面左边的大石岗下有小溪流,石岗后面有三个旅人行走于石桥之上,石冈旁的山路上亦有行人。右边的山腰处有一紧凑的楼宇,楼宇下方的乱岗中,潺潺泉水缓缓注入溪流中,溪流中的石道旁有人在撑着船桨,还有人准备收起鱼网,结束一天的忙碌。画面中间的两棵巨松挺立,刻画精细。向上主山峰,山腰有薄雾笼罩其间,山腰旁边的幽谷,静谧朦胧,呈现一片氤氲之气。整个画幅内容对气候的描绘精细、具体,掺杂了作者对自然的感受,真实细腻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微妙变化。用笔细腻,一丝不苟,这是我们展开欣赏此画瞬间感受到的总体意象。对物体刻画严谨,精到,不乏灵动。线条集合了南北线条的优点,粗重柔浑而内含筋骨,墨色多变。树身以淡墨皴擦,结疤处用重墨点出。整个画面用墨淋漓、滋润,湿勾淡染,画面营造出氤氲的效果。用淡墨体现山水的灵秀,树木线条圆转灵动,山势趋于圆,但笔法有骨,圆中带方。山石深暗处,用松动的笔触加皴,墨色前重后轻,色重而不沉闷,色淡而不浮,墨色滋润淋漓,湿勾淡染。生动地表达了春天万物复苏,一片氤氲之气。每个画家都有其擅长的表现方式。郭熙画石多变化,石头外形此起彼伏,线条运行干净利索。虽然所要表达的是北方山水独异的意蕴,但线条却不似北派以硬朗胜,而是用柔曲,圆润的线条勾勒。画面左边蟠桃似外形的石岗以柔曲带骨的淡墨勾出外形。再用较浓的墨,在某些位置提点出石块与石块之间前后的层次感。石块间的暗处用密皴出卷曲状,最后用湿淡墨局部染。深暗处用多变的笔触加强。用笔时轻重提按恰到好处,自然地让墨色由浓转淡。有些地方还需要用浓墨加强,才能表现出郭熙比下石头的特点。当然,他的石头最重要的特点还是运用“卷云皴”来表现石头质感。柔和淡雅的笔触为画面增添了神秘气息,仿佛进人人间仙境。表达了画者对超脱世俗,远离喧嚣美好生活的向往。郭熙画树,形多怪异,多虬枝、分枝,造型奇特多变,如鹰爪,蟹爪。这也是其画风的显著特征之一。在刻画树干时候,连皴带染,形成一定立体感。从画面中间的几棵主要松树看,树体瘦长,笔法多以中锋为主。用稍干的重墨勾勒外形并用干墨皴擦树皮部分,结疤处多用重墨点出,小枝多用侧锋舒展随意的勾画出。松针则用勾线笔画出,画时下笔动作迅速,郑板桥曾如此言道:“行笔须迅速,迟缓则无生气。用笔须遒健圆劲,始有生意。”郭熙就是以干脆遒健的笔触达到了硬挺的效果,可谓深得画理。在后面的松,便用淡墨,简单的勾出,突出空间感。还有远处倒挂的,形态造型奇特多样的树,也同样连皴带染,形成一定立体感。画面远处主峰密集的长点沿山体脉络铺开,形态多样,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密集或稀疏,富有和谐感,节奏感的连为一体,衬出山体的体积。郁郁葱葱,也体现万物复苏,生趣盎然的早春景象。

  山泉可谓画眼。雾色蔼蔼的整体画面效果中,出现显眼的飞白,为画面增添不少生气。郭熙在表达微波时,运用富有装饰意味的线条,长短有节奏的重叠,由繁到简,汩汩注入溪流中。巧妙地表现了初春时节,万物复苏,冰河渐融,春水微荡的情景。婉转地提点了主题。

宗自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曾提到:“山水是诗人画家抒写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国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做表现和咏味的中心。”郭熙对山水情有独钟,倾尽了大量的心思来营造山石的造型和机理,如此图,作者就处理得特别好。图中的情形是如此地明了清晰,大石岗上的山谷清幽恬静地躺在山腰处,犹如仙境一般,横向纵伸,层层推向远方。笔触不明显,基本由大块面淡墨涂抹出,自然的由浓至淡,微露笔痕加上周围留出的空白云气,在整体画面中起到烘托雾气弥漫的人间仙境的效果。几排错落有致的树木为虚灵的山谷增添了些许生气。明人李士达称:“山水有五美:苍也,逸也,奇也,圆也,韵也。”m观郭熙作山,似乎五美俱全,令人品咂万端,回味无穷。

   三、“三远式”构图

   在山水创作中,远的作用是强调画面的空间感,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远处,直指天际,带观者进入一个似有似无的境地。而这种“远”还有另外深层的意义即可以将人们那颗被世俗蒙灰的心得到片刻的休憩。《林泉高致》中提到的“吐故纳新”就暗含了这个想法。郭熙在《林泉高致》就明确指出远有三种形式:高远,深远,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    高远说得通俗易懂些,就是从下往上看,仰视山巅的感觉。郭熙在《早春图》中也表达了他对远的理解。画面下方是一些缓坡,再往上走,便是些山谷幽壑和溪流山冈。正后面的远山为主峰,外形线条多变,长短线条错落有致,柔曲中带刚劲,湿墨中见浓淡自然变化,整体山峰显高大且飘淡。与画面下方的岩岫形成鲜明对比,如此经营位置,就构成了远处的主山峰高又大的气势。郭熙在《山水训》中提到:“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郭熙深谙此画理,山腰朦胧飘逸的浮云表现了山峰的挺拔高大。

    深远,便是从前面窥探后看。现实山水取景中有时未必能从近处高大的山看到远处被它重叠的山,要解决这个问题,就用上了“深远之窥”了。山水画家在创作时候,步步走,面面观,将视点逐步移动,调整,营造深远的视觉效果。《早春图》中岩岫错落,溪涧曲折,山路蜿蜒,无不体现了郭熙细心经营画面深远效果之妙。

    平远,从近处望远山。显然整幅画从近景的几块圆岗巨石,形态特异的松树,望那腰际锁云的远峰,尽显平远之美。画面中,用来表现高远错落有致的竖线与表现深远重叠变化的横线相得益彰,共同创造了“可望,可即,可居,可游”的审美意境。“高远者明嘹,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从此图中我们发觉,郭熙对三远的理解可谓深透,在自然的描摹中,我们体会到了自然而然的魅力。

          《早春图》不仅为我们呈现了郭熙山水画的审美特征,它还为我们当代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不论是构图,细节处理,还是创新意识,早春图都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当然我们在临摹创作时不能只是局限于一幅《早春图》给我们的启示,还需要汲取不同时代名画作的优点,针对性地进行吸收、解析,以提高绘画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