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渤海大学美术史论
渤海大学美术史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67
  • 关注人气: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板桥《竹石图》赏析  撰稿:蒋丽洁

(2011-07-10 13:52:16)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术欣赏专栏

http://s8/middle/7fdf4fc9ha7b0b1f996b7&690 撰稿:蒋丽洁" TITLE="郑板桥《竹石图》赏析  撰稿:蒋丽洁" />

郑板桥之画竹人生

 

名画是可以作为经典来阅读的。

郑板桥(郑燮16931765),清中期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之魁首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其历经三朝,为人耿正,做官清廉,一生蹉跎徐悲鸿对他评价极高,称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现留存于世的诗书画三绝,堪称民族瑰宝

郑板桥善画兰竹, 平日无竹不居。他居室门口种有许多竹子,夏日,在竹林中放一小榻,于风中雨中倾听它的声音,他画竹的经验给我们写作许多启示。删繁就简提炼精髓。郑板桥晚年时画的《竹石图》, 全幅画虽不着色, 却使人感到翠色欲流。他自己为这幅画题诗: “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他画了40年竹子, 终于悟出绘画须去掉繁

杂提炼精髓的道理。喜竹爱竹物我合一。郑板桥的竹风韵超然, 首先得之于喜竹爱竹。他认为竹子坚强: 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烈日, 都身板挺直。青青郁郁, 竹子“虚心”: 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 都是空心如一, 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 经得起磨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与板桥的脾性契合, 物我交融。赏竹嗅竹静观默察。郑板桥曾说: “凡吾画竹, 无所师承, 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是的, 他一生以竹为伴, 他在自家门口种了许多竹子。夏天, 他在竹林中放一小床。躺着看书、赏竹、嗅竹。秋冬, 他将竹竿截成小段, 做成窗棂, 再糊上白纸。风和日暖时, 一片片竹影映在窗纸上, 宛如一幅天然竹画。胸有成竹反复酝酿。郑板桥曾自述画竹的情景: “江馆清秋, 晨起看竹, 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板桥所画题材虽然多是竹,但以竹喻人喻事,寄托、象征也相当丰富。他画风中之竹、雨中之竹、山中之竹、夜间之竹、老竹、新竹,以及春夏秋冬四季之竹,通过画竹反映人的气节、人的精神,联系天地万物。仔细品味他的画,你会发现笔墨之间往往是象征着一种人格,一种力量,一种趣味,一种追求,一种意境,一种祝愿。通过画竹将一种明确的意念表达出来,既有物象,又有诗情,尺幅之间达到了诗书画相融合的绝妙效果,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欣赏板桥的作品,可以在多方面受到启发。竹是清风亮节的象征:“不过数片叶,满纸都是节。”“浓淡有时无变节,岁寒松柏是知心。”“遇着青山便栽竹,短长高下总清风。”画家借竹子以颂扬清风亮节。竹是虚心的象征:“直其节,虚其心,可以廊庙,可以山林。”“心虚节直耐清寒,阅尽炎凉始觉难,惟有此君医得俗,不分贫富一般看。”“新栽瘦竹小园中,石上凑凑三两丛。竹又不高峰又矮,大都谦逊是家风。”以竹喻虚心,颂扬谦虚精神。竹是力量的象征:“竹劲兰芳性自然,南山石块更遒坚。”“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西南北风。”赞扬其豪气凌云,不为俗屈的精神。竹可以展示未来,寄托美好的希望:“新篁数尺无多子,蓄势来年少万寻。”“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春风春雨正及时,亭亭翠竹满阶墀。主人茶余巡廊走,喜见新篁发几枝。”画竹以忧民间疾苦:“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由画竹犹如闻风吹竹叶的声音,由风吹竹叶的萧萧之声联想到民间的疾苦之声,足见其对劳动人民(灾民)的关切之深。作为当时的一名封建县吏能有此种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板桥画竹,有时三两枝,有时六七竿,枝枝桠桠,都有寄托,甚至竹竿枝叶的多寡、笔墨的浓淡都寓意不同;竹叶抑扬向背,千姿百态也表现出季节之别、气候变化、植栽生长地点的差异等。板桥笔下的竹,讲究“意在笔先”,讲究会心达意,讲究真与神。有时看似随手而出,漫不经心,其实是画家一生追求、刻意经营数十年的结果。晚年《竹石图》上题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足见,他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实践,深思熟虑,画竹达到了“熟中求生”,炉火纯青的地步。

胸中勃勃, 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 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 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的这段道出了绘画创作的规律: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即看竹、思竹到画竹。写作过程也是如此。写作时我们对于感觉到的东西,往往是有所激动而缺乏深刻的理解, 这需静观默察、纵横比较和冷静思考, 把握其神貌和实质。“忆君心似面江水, 日夜东流无歇时”。构思时屏气凝神, 殚思竭虑、反复酝酿,直到人、物, 事、理烂熟于胸, 层次,脉络辅排就绪, 表现形式考虑成熟板桥老人总结:独画云乎哉然哉,岂止是画画,艺术创作如此,世间的规律,大抵都一样我们经营企业,一个产品,从构想调查设计开发等等一系列的过程应该是眼中之竹的过程,是发现和孕育再付诸于制造和销售,又是手中之竹的阶段,是实现和创造从眼到手,又必须经过胸中之竹的艰难磨砺一个精美的产品到达使用者的手中,必定传递了设计者和制造者的思想和诉求,艺术品如此,工业产品也如此由此可见,胸中的过程是决定作品高度的刻度尺,尺上的刻度多高,企业的高度就有多高决定这个高度的,有人说是企业的文化和战略,有人说是对行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理解,总之是无形的东西,但却是决定性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文化创作讲究的是境界,西方科学管理追求的是严谨,但由现象到本质再回归到实践这一过程,两者是共通的。“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是艺术的创作原则而在公司运营中,更多地讲的是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异同区别的是,艺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作品是寄托个人情怀的载体企业的运营则是认识最终趋于一致的,大众必须遵循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