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山路松声图》赏析 撰稿:蒋丽洁

标签:
杂谈 |
分类: 美术欣赏专栏 |
明代画家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次年赴京汇考,“功名富贵”指日可待.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大地主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自此才高自负的唐寅对官场的“逆道”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性格行为流于放浪不羁。后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名山,并荡舟于洞庭湖、彭蠢,然后郁郁回到苏州。
唐寅虽然生活在吴派画家的氛围内,但在艺术卜是师承院体画家周臣,而且靠卖画为生,所以他的山水画与吴派文人画是不同流派的艺术。大约从明初至明代中期,源于南宋院体的浙派艺术影响是很大的,就连吴派一代宗师沈周、文征明都曾模仿过浙派域家戴进的山水。因此,市民出身的唐寅选择学习南宋画法.可能是迎合社会的需求。其画比之浙派.精致文雅;比之吴派.潇洒动人。而且他敢于突破程式,把宋人斧劈皴化为流畅的线画法,故能自成一格,称誉画坛。
唐寅画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画。唐寅的山水画多描写高山峻岭,也擅长画古树寒林。作品结构严谨,造型自然生动,线条流畅优美;画风清新、明快.秀润、缜密。唐寅足迹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其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无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等绘画作品传
表现技法上,画家以畅达自如的笔墨挥写山石树木,笔法上略近杜堇,较南宋画家更为洒脱灵活,与笔法匀细、设色秀艳的风格判然有别。此画以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色泽丰富无穷。用笔顿挫转折,遒劲飞舞,巧妙的点出了松声之意境。背景的处理极为简括,疏疏落落,给人以空旷萧瑟、冷漠寂寥的感受。 唐寅此图绘层岩邃壑,飞瀑流泉。山腰苍松葱郁,虬枝老干,掩映画面。山下平湖一湾,清澈见底。一条崎岖不平的野路,蜿蜒通向山涧,以增加画面的幽深感。
这幅画整个山石.作者以清劲的细条长线勾皴(中锋湿笔),随着山势变化,或用长线直皴,或作曲线孤皴,连皴带染。局部用侧锋勾斫,偶尔在皴笔线之间,留几道空白,好像黑中露出白线,更突出山石的硬蛸质感。整个画面线条轻松流畅,似柔实刚,画得非常率意,使山、石充满活力.与古松优美的姿态相映成趣,洋溢出一种飘逸洒脱情致。同时以淡墨渲染,浓墨点苔,明沽清润的墨色,更增加作品秀润雅逸之趣。画中人物落笔不多,但神态毕肖,对作品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画上作者题诗一首:“女几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
大意是:女几山前小路曲折纵横通向山冈。山中松声与泉声仿佛在轻轻台唱。倘若在寂静中悠闲细听“天籁”(自然的音响),就会觉得“道气”突然产生而神清志爽。后两句诗告诉人们.以其虚静的审美心态,去体味大自然中所蕴含的某种合于自己情怀的精神意蕴,就会获得精神上的升华。这首诗不仅点明文人对“山路松声”感兴趣的原因所在,而且给人以审美启示.无疑增加了这幅画的文化品格,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