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寅《山路松声图》赏析  撰稿:蒋丽洁

(2011-07-10 13:50:14)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术欣赏专栏
http://s1/middle/7fdf4fc9ha7b0a73725f0&690 撰稿:蒋丽洁" TITLE="唐寅《山路松声图》赏析  撰稿:蒋丽洁" />

明代画家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次年赴京汇考,“功名富贵”指日可待.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大地主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自此才高自负的唐寅对官场的“逆道”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性格行为流于放浪不羁。后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名山,并荡舟于洞庭湖彭蠢,然后郁郁回到苏州。

唐寅虽然生活在吴派画家的氛围内,但在艺术卜是师承院体画家周臣,而且靠卖画为生,所以他的山水画与吴派文人画是不同流派的艺术。大约从明初至明代中期,源于南宋院体的浙派艺术影响是很大的,就连吴派一代宗师沈周、文征明都曾模仿过浙派域家戴进的山水。因此,市民出身的唐寅选择学习南宋画法.可能是迎合社会的需求。其画比之浙派.精致文雅;比之吴派.潇洒动人。而且他敢于突破程式,把宋人斧劈皴化为流畅的线画法,故能自成一格,称誉画坛。

唐寅画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画。唐寅的山水画多描写高山峻岭,也擅长画古树寒林。作品结构严谨,造型自然生动,线条流畅优美;画风清新、明快.秀润、缜密。唐寅足迹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其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无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等绘画作品传

   《山路松声图》是一幅全景山水画,画上高山矗立,苍松虬曲.山间流泉飞落,击石鸣洞。山下小道,曲折盘旋。一位隐士立在桥上仰首观松.静昕松声。还有一童抱琴随后。画面左边作溪水、远山,绿荫、村舍。全图以高远构图.表现出山峰的宏伟气势。作者把流泉、飞瀑和古松作为重点,描绘出一层一层的流泉飞瀑,将山势一层一层推高、推远,造成一种幽深、玄妙的境界。从上至下的流水.像一条游龙贯穿着雄伟而凝重的山峦、巨石.结构非常严谨。那石缝间傲然生长出的苍松,姿态倚斜虬曲,古藤盘绕,它那摇曳之状,似乎与流泉下落的直线形成对比,活跃着整个画面,使大自然增添无限生机。山下清溪、绿树、村舍、远山.烘托出主峰的高大雄伟,同时以静衬动,更加突出松泉的生机勃勃。可见作者构图何等周密

   《山路松声图》据作者越诗中所说是画的女几山,此山在河南宜阳,晋代有张轨曾在这里隐居。然而唐寅虽然阅历较广.但没有到过河南,这里他是借古代隐居之地之名,来增加作品的隐逸主题的可信性。这是中国山水画家常用的手法。但不能因此而否认作品的写实性,试从画面下段欣赏:从山脚下大小石块,至左边清溪绿树,由近至远.画得那么概括、朴实、那么真切自然。再着古松。作者用细笔勾画,枝干前后穿插,如金蛇狂舞;一团团松针,浓淡疏密变化得当,毫无琐碎零乱之感。作者不仅画出松树的形,而且通过摇曳之状,传达出松声的信息,不能不佩服画家的绘声绘色的本领。

表现技法上,画家以畅达自如的笔墨挥写山石树木,笔法上略近杜堇,较南宋画家更为洒脱灵活,与笔法匀细、设色秀艳的风格判然有别。此画以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色泽丰富无穷。用笔顿挫转折,遒劲飞舞,巧妙的点出了松声之意境。背景的处理极为简括,疏疏落落,给人以空旷萧瑟、冷漠寂寥的感受。 唐寅此图绘层岩邃壑,飞瀑流泉。山腰苍松葱郁,虬枝老干,掩映画面。山下平湖一湾,清澈见底。一条崎岖不平的野路,蜿蜒通向山涧,以增加画面的幽深感。

这幅画整个山石.作者以清劲的细条长线勾皴(中锋湿笔),随着山势变化,或用长线直皴,或作曲线孤皴,连皴带染。局部用侧锋勾斫,偶尔在皴笔线之间,留几道空白,好像黑中露出白线,更突出山石的硬蛸质感。整个画面线条轻松流畅,似柔实刚,画得非常率意,使山、石充满活力.与古松优美的姿态相映成趣,洋溢出一种飘逸洒脱情致。同时以淡墨渲染,浓墨点苔,明沽清润的墨色,更增加作品秀润雅逸之趣。画中人物落笔不多,但神态毕肖,对作品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画上作者题诗一首:女几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

大意是:女几山前小路曲折纵横通向山冈。山中松声与泉声仿佛在轻轻台唱。倘若在寂静中悠闲细听天籁”(自然的音响),就会觉得道气突然产生而神清志爽。后两句诗告诉人们.以其虚静的审美心态,去体味大自然中所蕴含的某种合于自己情怀的精神意蕴,就会获得精神上的升华。这首诗不仅点明文人对山路松声感兴趣的原因所在,而且给人以审美启示.无疑增加了这幅画的文化品格,让人回味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