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评《三国》第二十七回(1)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标签:
力排众议请住关羽决一死战真心送行叹息不已 |
分类: 闲评《三国》 |
程昱曰:“丞相待关某甚厚,今彼不辞而去,乱言片楮,冒渎钧威,其罪大矣。若纵之使归袁绍,是与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杀了,以绝后患。”(谋士程昱也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丞相对他这么好,他竟然不辞而别,这影响了丞相的威信;再加上他是去投我们的敌人袁绍,使袁绍如虎添翼,还是应该追杀他。——程昱的话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操曰:“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曹操还是不同意:第一,我过去已经答应了他的三项约定,堂堂的丞相,不能失信于人。第二,忠义之人,各为其主,也是应该的,要将心比心。不要去追了。——曹操目光远大,胸怀宽阔,容得下人,所以力排众议。)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人中圣贤,我对这种人深深敬重。)想他去此不远,我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使为后日记念。”(干脆人情做到底。张辽,你再替我去请住关羽,让他等着我,告诉他,我要去送行,并送去路费和征袍。——曹操的做法出乎许多文臣武将的意外。但丞相有命,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张辽领命,单骑先往。曹操引数十骑随后而来。(怎么,还想亲自见见关羽?是想最后说服他、留住他?还是真的只想最后见上一面,再联络联络感情?)
关公教车仗从人,只管望大路紧行;(不要耽误时间,不要等我,你们快走,快走!——关羽估计,将有一场恶战!)自己勒住赤兔马,按定青龙刀,问曰:“文远莫非欲追我回乎?”(怎么追上来了?老朋友,想和我干一仗吗?——既是调侃,也是认真的。)辽曰:“非也。丞相知兄远行,欲来相送,特先使我请住台驾,别无他意。”(说明情况,是丞相的好意、盛情,请关羽将军留步。)关公曰:“便是丞相铁骑来,吾愿决一死战!”(关羽的警惕性很高,他怀疑是曹操设的计,让张辽急急忙忙赶过来拉住他,然后曹操派大军扑杀。但他无所畏惧:就是曹丞相亲自率大军来,我也敢和他们决一死战!)遂立马于桥上望之。(好吧,不走就不走,我在桥上等他们。——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气冲斗牛,敢于以一当百、以一当万!)
见曹操引数十骑,飞奔前来,背后乃是许褚、徐晃、于禁、李典之辈。(都是一些武艺高强的名将。)操见关公横刀立马于桥上,令诸将勒住马匹,左右排开。关公见众人手中皆无军器,(手上都没拿武器。——可见曹操思想缜密,想得周到,以免发生误会。)方始放心。操曰:“云长行何太速?”(云长啊,您怎么走得这么快、这么急?——没有出言谴责、阻拦,而是讲一些“挽留贵客多住些日子”之类的客气话。)关公于马上欠身答曰:“关某前曾禀过丞相。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累次造府,不得参见,故拜书告辞,封金挂印,纳还丞相。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解释自己没和曹操见上一面就出走的原因:是你故意设障碍造成的。当然,话是转着弯儿说的。还特别提到:这可是你以前答应过的约定。——说明自己的一系列行动都是合情合理的,没有粗鲁、冒犯之处。)
操曰:“吾欲取信于天下,安肯有负前言。(我也是坚守信用、遵守诺言。不但对你,我还要取信于天下呢。)恐将军途中乏用,特具路资相送。”(我完全是好心好意,是送路费来的。)一将便从马上托过黄金一盘。(说到做到,马上兑现。)
关公曰:“累蒙恩赐,尚有余资。留此黄金以赏将士。”(关羽确实不想要:已经欠了曹操那么多的人情,不想再添人情债了。)操曰:“特以少酬大功于万一,何必推辞?”(“以少酬大功于万一”,这话讲得多么客气,多么得体,显得多么的诚心诚意。)关公曰:“区区微劳,何足挂齿。”操笑曰:“云长天下义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锦袍一领,略表寸心。”(不是说“你关羽对不起我”,而是说“恨我自己没福气”。一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法,气氛、感情、风度就有着天壤之别。曹操很会说话啊!)令一将下马,双手捧袍过来。(再送上一袭战袍。)云长恐有他变,不敢下马,用青龙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关羽始终没有放松警惕。虽然你们都是徒手,但身上可以暗藏短兵器,可以趁我放下大刀下马接战袍那一霎那间,一拥而上!)
勒马回头称谢曰:“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望北而去。许褚曰:“此人无礼太甚,何不擒之?”(这个人太没有礼貌了!哪有高高骑在马上拿刀尖挑丞相的贵重礼品的道理?丞相,您为什么不把他抓起来?——许褚的话也有点道理,确实不大像话,难怪会引起旁人的愤怒。)操曰:“彼一人一骑,吾数十余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曹操却能谅解:将心比心,一人对几十个人,怎么会不提高点警惕?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到做到,决不反悔!——把曹操的惜才、大度、谅解、豪放、洒脱……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到了极致。罗贯中是贬曹的,但由于他的现实主义描写手法,使曹操的形象依然是立体地站立在书中,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曹操自引众将回城,于路叹想云长不已。(还是非常惋惜,但绝不采取强制手段。——有如此深厚的前缘,自然就会有后来的“华容道”,那是贯中先生“水到渠成”的大手笔!令人读后不得不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