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评《三国》第九回(4)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2014-05-28 09:19:04)
标签:

斩李儒

取貂蝉

悉皆诛戮

伏尸大哭

缢死蔡邕

分类: 闲评《三国》

                            闲评《三国》

              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4

       却说当下吕布大呼曰:“助卓为虐者,皆李儒也!谁可擒之?”(一根藤上的两个毒瓜,血肉相连,谁也无法幸免。)李肃应声愿往。(李肃过去和董卓的关系很深,所以这时的表现特别积极。)

闲评《三国》第九回(4)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李肃特别积极

忽听朝门外发喊,人报李儒家奴已将李儒绑缚来献。(连家奴也得罪了。)王允命缚赴市曹斩之;(狗头军师精明,他早已预言了自己的悲惨下场。)

闲评《三国》第九回(4)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斩李儒

又将董卓尸首,号令通衢。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百姓过者,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虽然解气,但是手段太野蛮,现在处决犯了死罪的人就不允许采用这种不人道的做法。看来社会还是进步了。)

闲评《三国》第九回(4)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百姓践踏董尸

王允又命吕布同皇甫嵩、李肃领兵五万,至郿坞抄籍董卓家产、人口。(也还是搞株连。可见“文革”中搞的那一套,名为“革命行动”,其实是封建遗毒。)

       却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闻董卓已死,吕布将至,便引了飞熊军连夜奔凉州去了。(带部队连夜回他们的老窝,从而埋下了祸根。)

闲评《三国》第九回(4)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李傕引飞熊军连夜奔凉州

 

吕布至郿坞,先取了貂蝉。(这是吕布的第一要务。)

闲评《三国》第九回(4)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吕布先取貂蝉

皇甫嵩命将坞中所藏良家子女,尽行释放。(做得对。)但系董卓亲属,不分老幼,悉皆诛戮。(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罪,株连九族。这是中国的不良传统,我们应该坚决摒弃,不能以任何借口使它们死灰复燃。)卓母亦被杀。(九十多岁的老人,又没做什么坏事,也杀?!)卓弟董旻、侄董璜皆斩首号令。收籍坞中所蓄,黄金数十万,白金数百万,绮罗、珠宝、器皿、粮食,不计其数。(要这么多金银财宝干什么?华西村的吴仁宝说:“广厦千间,也只独眠一床;黄金万吨,也仅一日三餐。”那些贪得无厌的官吏们应该以董卓为鉴。)回报王允。允乃大犒军士,设宴于都堂,召集众官,酌酒称庆。

       正饮宴间,忽人报曰:“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居然还有这样的人?!)遂唤武士:“与吾擒来!”须臾擒至。众官见之,无不惊骇:原来那人不是别人,乃侍中蔡邕也。(蔡邕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精通音律,才华横溢。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他独创的“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很大。董卓掌权时,李儒劝董卓任用一些名流,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并向其推荐蔡邕,董卓就下了调令。可是蔡邕不肯来。董卓大怒,宣称:“如果不来,杀你全族!”蔡邕害怕了,只得应征。董卓看见大文学家蔡邕来了,非常高兴,一个月内提升了他三次官职,让他担任了侍中——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顾问,并一直为董卓所敬重。历史上著名的才女蔡文姬就是蔡邕的女儿。)允叱曰:“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汝为汉臣,乃不为国庆,反为贼哭,何也?”(王允很生气,喝问蔡邕:你是汉朝的臣子,为什么为叛逆之贼董卓哭泣?)邕伏罪曰:“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蔡邕这个书呆子,由于感激董卓对他个人的赏识和恩宠,竟然情不自禁地做出了这样的傻事。当他清醒过来,发觉问题严重,完全有可能把他当作董卓的死党而处死时,便连忙向王允悔过:我懂得大义,绝对不会背叛国家而跟着董卓跑。我只是一时糊涂,产生了一点感激之情,忍不住就哭了。我知道我犯了大罪,请司徒大人原谅我,免我一死。我愿接受“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古代的酷刑之一:在罪人额上刻字染墨,砍掉双脚。——使我能留下一条性命。我将利用我的才学续写我大汉王朝的历史,以赎我的罪过。)

闲评《三国》第九回(4)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蔡邕请求赦免

众官惜邕之才,皆力救之。(蔡邕的话,能感动人;加上他的才华出众,使许多官员都为他向王允求情。)

闲评《三国》第九回(4)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众官为蔡邕求情

太傅马日磾亦密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且其孝行素著,若遽杀之,恐失人望。”(和王允平级的太傅马日磾在王允的耳边悄悄地说:蔡伯喈是世间少有的人才,把他留下来续写汉史,也是很好的事情啊。况且他的人品很好,有很高的威望,忽然将他杀死,恐怕要影响众人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马太傅地位很高,说的话也很有道理。)允曰:“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当初汉武帝不杀司马迁,把他留下来写《史记》,以至于那些毁谤我大汉开国皇帝的书流传于后世。现在如果让蔡邕活着,他那支笔将会抹黑我们。——原来王允是在考虑自己的身后名。)日磾无言而退,私谓众官曰:“王允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岂能久乎?”(董卓一死,王允掌大权,太傅马日磾也拿他没办法,只能在背后发牢骚:他这样搞,违反国家的纲纪、法典,我看他不得长久。一个人办事情要给自己的子孙留点余地啊!)当下王允不听马日磾之言,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王允听不进马太傅的劝告,下令将蔡邕缢死狱中。)

闲评《三国》第九回(4)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王允下令缢死蔡邕

一时士大夫闻者,尽为流涕。(王允此举大失人心。)后人论蔡邕之哭董卓,固自不是;允之杀之,亦为已甚。(蔡邕虽然有错,但不是死罪。拿现在的话来说,王允是个“极左分子”。)有诗叹曰:

                    董卓专权肆不仁,侍中何自竟亡身?

          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

       (这也是诸葛亮之所以高卧隆中不肯出来为官的一个重要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