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历城区二环东路西边,山大路东面,有一条链接解放路与花园路的南北路—闵子骞路,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也是二十四孝之一,这是济南唯一一条以文化名人命名的道路。
说实话,小时候赶上破四旧,批林批孔。孝道归于到四旧,住在机关大院,很少有人提起闵子骞。我第一次完整听到闵子骞的故事还是在我工作后,住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听房东大哥说的。房东大哥大嫂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又生长在交通非常不方便的小山村,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真不可小觑。三侠五义,三国演义,水浒,西游,民间故事等等,都讲的绘声绘色。夏天的晚上家里院子里常常聚集很多人,轮流讲故事。冬天屋里的炕上,地下也常常坐的满满当当。当时我们地质队一个分队,除了来探亲的家属,就只有我一个女同志。房东大嫂经常拉着我听他们的聊天讲故事。闵子骞的故事里那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我一直也没有把这个故事与济南联系起来。后来修了这条闵子骞路,我才知道原来这个故事就出之于我生活的这个城市。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出自元·郭守敬《二十四孝》闵损。
话说闵损,字子骞从小丧母,父亲做生意,经常外出,家里没有女主人,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家,经媒妁之言,三礼六聘,又娶了一个妻子。一开始妻子对闵损还是照顾的不错,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就放心的把家交于妻子打理。后来妻子又为闵损生了两个弟弟闵革、闵蒙。随着亲生儿子的降生,继母渐渐露出自私之本性,处处瞧着闵损不顺眼,经常虐待闵损。父亲在家时还好些,等父亲一出门,便非打即骂,把家中所有的脏活儿累活儿全叫他干。到了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闵损穿用芦花做的“棉衣”。闵损早熟懂事,逆来顺受,从无怨言,对两个弟弟更是爱护有加,处处关心谦让,三兄弟亲密无间。
这年冬天,父亲从远方做完生意归来,全家人欢欢喜喜得以团圆,闵损给父亲送上一碗热水,但因为身上发冷,两个手臂不由自主地哆哆嗦嗦抖个不停,碗中的水竟洒了一多半,母亲瞪了他一眼,赶紧告诉小儿子又奉上一碗。这种情形父亲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骂闵损不长进、没出息。
第二天吃好早饭,父亲带上兄弟三人赶着马车去拉货,一路上迎着凛冽的寒风,闵损冻得瑟瑟发抖,身体缩成一团。父亲看穿着厚厚棉衣的闵损,想起昨天闵损端水的表现,不觉火从心起,大声斥责说:“看看你弟弟穿的比你少,也没有冻成你这个样子,你怎么活像个冻死鬼脱生的,太没出息啦!”说着便顺手抽了闵损一鞭子,弟弟见状心疼哥哥,扑在哥哥身上。谁知这一鞭子抽下去后,闵损的棉衣被抽破了,芦花从衣缝中飞了出来。父亲一看愣住了,刹那间明白过来:原来后娘竟如此狠心虐待前妻生的儿子,气得当下掉了眼泪。
父亲返回家后,让闵损带着弟弟们回后面自己屋里读书。自己研墨挥毫写下休书,唤妻子过来。妻子一看休书,质问“为什么?”父亲说:“自己做了什么自己心里清楚。”并催促妻子收拾东西,赶紧离开。继母百般求饶,父亲仍然不肯答应,继母让人赶紧给娘家人送信,想让娘家人来为自己做主。
继母娘家人接到信,老两口让儿子套上马车,急急忙忙赶着马车过来。继母一看娘家人来了,哭着拿出休书,求娘家人为自己主持公道。娘家父母质问闵损父亲:“我家女儿犯了七出之罪那一条,为什么要休了她?”闵损父亲沉稳应答:“请问老人家,冬天御寒该用何物?”答:“有钱人用丝绵,裘皮,一般人家用棉絮。”闵损父亲说:“谢谢老人家指导。我家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御寒的棉絮还是不缺。你看看你家女儿给我家孩儿用的什么御寒。”闵损父亲从后书房唤出闵损,让继母一家人看闵损身上穿的棉衣。愤然说道:“我没有想到你家女儿心肠如此之狠毒,我是断不可原谅!你们来的正好,赶紧把你家女儿领回去。”此刻继母娘家人羞得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那里还敢为自家女儿辩白。愤然对女儿说:“从小我们是如何教育与你,你出嫁那一天又是如何对我们保证的。没想到你竟然做出如此狠毒之事。我们家没有你这个女儿。”说着起身就要离去。
闵损听到这里,心里也明白了大概。扑通一声跪在地下,苦苦哀求父亲:“孩儿请父亲息怒,恳求您就饶了母亲这一回吧,家里是不能没有母亲的,没有母亲的家不是一个完整的家。更何况:母在一人寒,母离三子单。为了我两个弟弟,也求父亲留下母亲。如果父亲不答应,孩儿绝不起来!”说罢叩头不止。父亲十分感动,看了看泪流满面的妻子,心里百感交集。继母的娘家人也借机给父亲赔罪:“千不该万不该,都是我们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女儿。千错万错,都是老身之错。我给你们赔礼了。”说着就自己打自己的脸。子骞一看忙跪在老人家面前:“外祖母外祖父不可如此说,都是孩儿我不懂事,不听母亲教会,让母亲生气。以后我要好好孝敬母亲。”继母万没想到竟是这个平日饱受自己虐待的大儿子救了自己一命,悔恨交加,深感内疚,急忙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衣给闵损穿上,把闵损揽在怀里,哭着说:“好孩子,我错了,请你原谅我。”父亲也只能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罢了,罢了。”从此后继母对待闵损有如亲子,弟弟对兄长更是敬重有加,闵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人所称赞。
史载,以前的闵子骞墓规模还很大,当时墓区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墓堆封土直径七八米,高几十米,周围还有合抱粗的古树30余棵,历代碑刻十余尊。闵子骞死后葬在此处,他的后代迁往齐国居住,为闵子骞守墓。今天章丘西沟头村聚居的闵姓,据传便是闵子骞的嫡传族系。
现在这条承载着历史发展变迁的大路,把闵子骞的深明大义,刚正不阿、俭朴节约、恭顺孝道融入进城市的脉搏里。闵子骞的故事也随着二十四孝的孝文化流遍大江南北。并被不同剧种搬上舞台,成为妇孺皆知的故事。四十年前,这条道路还是甸柳庄的庄稼地。甸柳庄村后的一片荒冢坟地里埋葬着孔子的得意弟子闵子骞。一条通往洪楼方向的羊肠小路,被往来的平板车、自行车从崎岖的田埂上轧出一道道坑坑洼洼的车痕。每当有车驶过,晴天卷起路上的尘土,飞舞着扑面而来,呛得人掩面落荒而逃,尘土毫不客气,硬是落在人身上,不肯离去。雨天一片泥泞。泥点与飞溅的水花喷溅得满处是泥浆水渍。粘在人们的裤子、腿上就赖着不肯离开。夏天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青纱帐,衬着不远的砚池山,还有袅袅的云影,仙气飘渺。玉米叶和高粱枝在湿漉漉的雾气里沙沙作响,演奏出温柔的交响乐曲,听着人心里甜滋滋的,如同喝了老酒,心都醉了。夜晚,林荫深处,闵子骞墓的周围总是绕着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对应天上眨着眼睛的星星,好像在向人们述说着闵子骞的故事。更是增加了几分神秘,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现在这条路白天车流不息,有近七八路公交线路经过。夜晚灯火通明,为过往行人车辆照亮着前行之路。当人们走在这条路上,心灵就会有一种来之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冲击,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种声音在呼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