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乞巧节是咱们的传统节日,据说起源于汉代。一开始有点如同女子比较,交流女红的一个节日。后来融入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就赋予了爱情的元素。
我理了理咱们的传统节日,从大年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桃花节,清明,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荷花节,夏至,入伏,七月七乞巧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仲秋节,九月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冬至等。我感到非常有意思的是,所有节日都是顺应天时节气。每个节日吃什么,做什么都有讲究。咱们的大家庭有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地域辽阔,各有不同风俗习惯。根据地域,气候等节日的习俗也略有差异,但大同小异。
我老家是胶东的一个小山村,离海十几里路,主要靠种地生活。我五岁时被我舅舅抱着从烟台坐船,转火车,汽车的长途跋涉,把我送到我父母身边。姥姥的家在我的记忆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象。我十二岁由我父亲的战友坐了三天的汽车,把我送到火车上,回到济南我爷爷家。我非常想念我姥姥姥爷,每年学校放暑假我爷爷奶奶就给我买上火车票让我回姥姥家。我印象里第一次知道乞巧节是我回姥姥家。原来跟着我父母在建设兵团,只知道春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
回到济南后也没有听说什么乞巧节。在姥姥家,姥姥天天给我讲故事,讲我小时候的事情。晚上,院子里放两个长凳子,凳子上铺上用高粱杆编织的簙,再放上一个单子,我就和我小姨躺在上面,望着天上的星星,小姨给我讲故事,什么鬼怪,狐狸,黄鼠狼,杨门女将,花木兰。最精彩,讲的最多的就是牛郎织女。小姨指着天上的星星告诉我那个是织女星,那个是牛郎星,牛郎旁边两个小星星是牛郎挑的两个小孩子等。
第一年在姥姥家过乞巧节,头一天姥姥就发了面,又出去借来两个木制的细长模具,每个模具有六个小坑,坑里有刻的花纹。姥姥用水把模具洗好晾干,发的面反复揉揣,再发酵。经过几次反复揉揣发酵,就把面揉成一个个小圆蛋蛋,够了十二个就分别按压到洒上薄薄一层干米粉的模具里,压平整后翻过来扣出来。哇,一个个漂亮的小小艺术品就展现在我眼前,每个有鸽子蛋大。姥姥用布盖着,说让它们再醒一醒。我记得有荷花,鱼,莲子,鳥,桃,兔子,锁,梅花等等。姥姥告诉我;这叫巧果。我看的手痒痒,也学着姥姥的做法,做出来的不是歪的,就是扣不出来。姥姥说这需要慢慢来,压的要匀称,结实,模具里的干面要洒的均匀。
等都做好后,过了一会姥姥掀开布看了看,然后坐到锅台前点火烧了烧,拿起先做好的一些巧果放到锅里,盖上木头锅盖。坐下烧火,我要帮姥姥烧火,姥姥不让。姥姥说这个火要小火慢慢烧。过了一会姥姥起来,把锅里的巧果翻个身,盖上锅盖继续烧火。一会锅里飘出来一股特别好闻的香气。姥姥拿锅铲把这些巧果铲出来放到一个细高粱杆缝起的一个小兜筐里,接着做第二锅。做了好几锅,才都做好。我看着一个个金黄的小巧果,忍不住一个劲咽口水。姥姥看我馋的那个样子就拿出几个让我先吃,说还没有真正做好。哇,带着甜味,外脆里软的小小巧果真好吃。吃好晚饭,姥姥又把所有巧果放到锅里,烧了一点火,就让巧果在锅里慢慢烤着。过了一阵,姥姥翻一翻,再烧一点火。反反复复好多次。第二天早上,我还没有睡醒,就闻到一阵阵香气扑鼻,睁开眼睛,看到姥姥用线串起的几串黄灿灿的巧果放在我枕头边。
我还没有吃完早饭,屋后院子里的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就喊着;大芳姐,大芳姐。出现在我面前。只见她脖子上也挂着一串巧果。我小姨翻看她的巧果说;你的巧果怎么有的发黑,有的发白啊。她说;火急了拜。难怪姥姥不让我烧火,原来烧火还有这么多技巧。小英看了看姥姥给我做的巧果,一个劲说漂亮。姥姥又拿了几个没有串起来的巧果给小英子吃,小英子咬的嘎嘣嘎嘣的,吃了直说好吃。小英等我吃好饭,就帮我把巧果挂在脖子上,拉着我出去找小姐妹们玩耍比谁家的巧果花样多,做的模样俏,烤的火候好。
过了乞巧节,我把两串巧果放好,过完暑假带到济南,爷爷一个劲说好,就是牙齿不行,咬不动了。奶奶带了几个给她办公室的同事,大家都夸奖做的漂亮,味道好。姥姥说以前巧果都是给小孩子当点心吃,放几个月都不会坏。
岁月匆匆,当年的小女孩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我姥姥早就去了天堂。可姥姥做的巧果好像还在我的唇齿间游荡,那个香甜味道还在滋润着我的生活。现在老家不知道每年的乞巧节怎么过,每家每户还做不做巧果,还有没有女孩子们斗奇争艳的比巧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