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状态-特质模型(latent state-trait model, LST)

标签:
mplus结构方程模型潜状态-特质模型(late杂谈 |
分类: 验证性因素分析 |
1潜状态-特质模型(latent state-trait model, LST)概述
许多心理属性很难严格的区分是稳定的特质还是瞬变的状态,更可能是两种状态的混合(Hertzog & Nesselroade, 1987)。传统的特质理论假设特质是一种“宽泛的、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能够激发和引导形式一致的适应行为和表现性行为”(Allport, 1937)。因此特质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景的一致性,并且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即特质决定行为,行为是特质的外在表现。传统的因子模型代表特质论的观点,稳定的特质作为公因子被提取。换句话说,条目方差被分解为稳定的特质方差和测量误差。
然而一些研究发现行为并非像特质理论预测的那样稳定,例如Hartshorne和May(1928)研究发现,道德行为在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只有.23。Mischel(1968)批评说:“特质不是人格的有效描述,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情境,使用特质测量并不能有效的预测行为”,这显然给特质理论学派当头一棒。为了反击这些批评或解决特质论自身的危机,特质学者们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潜状态-特质理论(latent state-trait theory/model, LST)就是其中之一。
2 LST的基本形式
潜状态-特质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是受个体特质、情境特征以及特质与情境交互共同作用的结果。与传统的因子模型不同,潜状态-特质模型中存在三个潜变量(occasion factor, Ot):状态潜变量(S, latent state variable),特质潜变量(T, latent trait variable)和情境因子。状态潜变量是指,在特定的场合影响个体行为的潜在因素,这个因素包括个体稳定的心理特质,当时的情境状态以及特质与情境交互作用的影响。观测指标由状态潜变量和测量误差组成,Yik = Sik + eik;状态潜变量由特质潜变量和情境潜变量组成Sik = T+Ok,因此指标Yik =T+Oik+ eik。
LST的基本形式将观测指标方差分解成3个成分:稳定的特质T,测量场合特定因子或情境因子O和测量误差E。
Yik =λikT+δikOk+ eik
K表示测量场合;i表示个体在测量场合k时的第i个测量指标。λik指标在特质上的因子负荷,δik指标在情境因子上的因子负荷。
http://s15/mw690/7fb03f7dgce9cc69fddce&690state-trait
图 LST的基本模型示意图(误差只显示第一个条目)
表
Sik
Tik 特质潜变量
Oik= Sik-Tik 状态潜变量残差即情境/场合潜变量
Eik= Yik- Sik 测量误差
Yik = Sik + eik
Sik = T+Ok
VarYik= VaSik +VaEik
VarSik = VarT+ VarOk
Eeik= EOik=0 均值为0
Cov(eik, Sik) =Cov(eik,Tik ) =Cov(eik,Oik) =Cov(Oik,Tik )=0
测量不变性设置
δ1k=δ2k=δik (i=1,2,3...l,k=1,2,3....t)
λi1=λi(k-1)=λik
Var(eik)=Var(ei(k-1))
τ1k=τ2k=τik
其中T是稳定的个体差异,通常是研究测量的目标内容。场合特定的因子O指个体在回答问卷时不稳定的个体差异,包括情境因素以及个体自身的临时因素。由于情境状态对测试时的所有题目具有同样的影响,所以设定指标再情境因子上的负荷等值,即δ1k=δ2k=δ3k=δik,k=1,2,3…,l。例如,在第一次问卷回答时,个体心情非常愉快,此时愉快的心情会影响所有问题的回答;而在第二次回答同样问卷时心情很焦虑,这种焦虑的心态则会影响第二次的所有问题。由于每次测量时个体的情境状态是随机变化的(相对应特质T来说),并无必然联系,所以O的均值为零,O之间假设不相关[1],O与特质T以及测量误差E亦不相关(Steyer et al., 1999)。O的方差用以表示个体间差异,显著的方差说明个体受情境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相对于特质因子T,场合特定的因子O常做测量误差看待。为了保证测量不变性,模型中的项目截距和负荷设定跨时间等同(e.g., Courvoisier, Eid, & Nussbeck, 2007; Steyer et al., 1999)。
LST的基本模型与Bifactor模型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双因子模型中,不同内容领域的条目负荷于一个组因子/群因子,同时允许所有条目负荷于一个一般因子。而LST的特质因子T等同于一般因子,情境因子等同于组因子/群因子。两者的区别在于LST处理的是重复测量数据,而Bifactor模型处理的是多方法/维度数据,另外Bifactor模型中并没有测量不变性的限定。Bifactor模型可以用来分离方法学效应,同样地,LST模型也可以作为方法学效应分析的模型[2]。LST模型中的情境因子O可以看作是方法学因子,因为测验条目在同一次测量时受到相同的情境影响;而多次测量的内容均为特质因子即Bifactor中的一般因子。
观测指标Yik的方差可以分解如:
Var(Yik) =λ2ik Var(T)+δ2ik Var(Oik)+ Var(eik)
根据上式可以计算如下系数:一致性系数,情境特异性指数和信度系数。
一致性系数(consistency, CO)指由个体稳定的特质所决定的观测方差比例,即个体特质方差在观测总方差中所占比例,系数越高说明特质影响越大。这里的CO等同于Wh信度,。
情境特异性系数(occasion-specificity, OSpe)指观测方差变量里由情境和情境与特质交互作用所决定的差异比例:
信度系数(reliability coefficient, RC)指由可靠的潜变量产生的方差变异,等于情境特异性指数加上一致性性系数;或1-测量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