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圆的周长》

(2022-07-18 11:43:15)
分类: 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周长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运用圆的周长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认识圆的周长                                  

(一)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还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老师要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边讲述边课件演示)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两只小狗都从同一点出发,小黄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灰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灰狗获胜。小黄狗看到小灰狗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二)认识圆的周长

1、回忆正方形周长:

师: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认识圆的周长

师: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生:圆一周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晴:“想像”,圆的周长展开后,会怎样?

生:一条线段。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的圆形橡筋,并剪断,看看成什么?

学生齐答:也是一条线段。

3、动手体会: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活动二:动手操作,引导探索

(一)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下面,老师要请各学习小组利用手中的测量工具,互相合作,动手测量圆的周长。测量完后,相互交流一下,有几种方法?(学生讨论,动手测量)

2、反馈:哪个小组派个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测量出圆的周长?

(学生说出三种方法:绳测法、滚动法,老师进行演示)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在刚才的操作中,我们用绳测、滚动的方法都能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不是所有的圆都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的?同学们请看(老师甩动绳子系的小球,形成一个圆)小球的运动形成一个圆,又比如(老师演示摩天轮),你能用绳测、滚动的方法直接量出它的周长吗?

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太麻烦,有时也做不到。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既简单又能准确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研究圆的周长首先应考虑圆周长跟什么有关系。

(二)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要探讨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关系?先探讨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课件出示一个表格)

正方形边长

周长

1cm

 

2cm

 

3cm

 

我的发现: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的比值是(    )。即正方形的周长是它的边长的(      )倍。

(三)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请同学们看屏幕,认真观察比较一下,想一想,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系?(多媒体教具演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长短有关)

提问:你们是怎么看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

小结: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这说明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

2、学生测量出圆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圆的周长跟直径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周长跟直径是否存在着倍数关系呢?课前利用前置作业小组分工合作,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填好报告单。

直径/cm

圆的周长/cm

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观察圆的直径与周长你发现了什么?

2cm

 

 

 

4cm

 

 

6cm

 

 

(学生测量、计算、填表,在展示台出示结果)

请一组同学上台展示表格,师询问:从这些测量的计算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结论:这些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师板书)

师:那么屏幕上这三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呢?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多媒体教具演示: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

活动三:认识圆周率、介绍祖冲之

    师:表扬全班同学。圆的周长到底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多少呢?这里,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测量圆周率的故事。

1)多媒体课件介绍圆周率的知识及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如果用这个无限小数参加计算是不方便的,故通常将∏取两位小数。(板书π≈3.14)

2)谈感想,理解误差。

看完这段资料,“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何感想?”

1:我要向祖冲之爷爷一样努力学习,做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2:我们组刚才测量时不够细心,今后我们要向祖冲之爷爷学习,做一个细心的人。

活动四:总结圆的周长公式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可知:圆周率是怎样得出来的呢?

根据小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周率=圆的周长÷直径= =π是一个固定的值

2、由此我们可知,如果知道直径如何求周长呢?

教师板书:圆周长=直径×圆周率

如果我用字母c代表圆的周长,d表示圆的直径,那圆的周长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板书:C=πd

3、圆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

教师板书:C2πr

4、圆的周长分别是直径与半径的几倍?

活动五:课堂反馈

一、判断.

1.Π=3.14                                      

2.圆的周长是它的半径的∏倍。                   

3. 圆的直径越大,它的圆周率就越大。             

4.只要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就可以求圆的周长。(   

5. 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三、实践操作

  1、如果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解答开始的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帮助小黄狗和小灰狗算一下它们跑的路线,看看小灰狗为什么会赢,小黄狗为什么会输。

小黄狗跑的路线是正方形的周长,小灰狗跑的路线是圆的周长,动手算一算,谁跑的距离远?

活动六:全课总结,反思评价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圆的周长,下面我们来谈一谈本节的收获。

2、评价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如何。

 

板书设计: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               圆的周长            

圆周率    字母表示π≈3.14

    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圆周率=圆的周长÷直径= =π 是一个固定的值

      圆的周长 = 直径×圆周率

  字母表示: C = πd

            C = 2πr

 

 

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是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课前我布置相关的前置作业。

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探索圆周长计算这一环节: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前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测量的数据填在课前研究的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时候让学生组与组交流成果,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本课的难点。在此基础上,通过电脑展示,验证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引出圆周率,学生有了这一发现,建立了新的认知

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

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