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majiejie
majiejie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62
  • 关注人气: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帅湘:设计不是手法,是思想

(2012-04-22 14:20:20)
标签:

转载

分类: 博海听涛

本刊记者:屈湘玲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

帅湘,一位女性建筑师,在滚滚建筑浪潮中,巾帼不让须眉,以自己的柔媚化解了许多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其中,她有过徬徨,有过冲动的闪念,有过非执着后的坚持,但是募然回首,发现最爱还是建筑!

http://s16/middle/3cb1139dx95d88103acbf&690帅湘


“好的建筑,建在一个错误的地方,它的生命势必会过早地被终止。”
本刊记者
:您从事建筑近二十年间,其间的思想历程也颇令人关注,从强调建筑个性、注重造型到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注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再到关注地域建筑与旧城保护,请问这种变化的脉络是什么?是推倒重来,还是渐进的上扬?
帅湘:这肯定不是推倒重来,开始关注的可能仅限于自身,然后到小环境,随着视野的进一步开阔,慢慢关注起社会这个大环境。关注范围的变化也是自身不停进步的过程,从关注自身到关注社会、关注周边环境,关注的范围也越来越宽泛。
本刊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引起你这种变化的?
帅湘:因为刚从学校里出来时,只是蒙着头做事,只想把自己的那一块做好,无暇去关注自我以外的他人、他事,无暇去关注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想到的只是如何令自己更突出。当面临越来越多的项目、越来越多的设计,碰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时,单靠设计,单靠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时,于是就开始思考与设计相关的问题,比如交通、人文、环境的问题。某些很好的建筑(有些还是大师的作品),建成几年后就被推倒、被炸掉,并不是建筑本身做得不好,而是它当初设计时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没有看得更远,建在了一个很错误的地方,所以它的生命势必会过早地被终止。这些都引起我对这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思考。其实建筑设计并不仅仅是考虑建筑本身,还需考虑外部的公共空间,需考虑建筑之外的东西,如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当思考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也慢慢地从“小我”向“大我”跨越。



http://s13/middle/3cb1139dx95d893b198fc&690

本刊记者: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让你去做这种思考呢?
帅湘:特别的某件事倒是没有,不过我喜欢去旅游。
本刊记者:旅游中的感悟?
帅湘:对,每去一个地方,会觉得这个地方不错,感觉有一种很新鲜的东西刺激你,最初出去纯属好玩。后来出去的次数多了,不是某件事,而是一种现象在触动我。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可能你也会有同感,即“世界大同”,包括农村也变得越来越像。所以就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同”。建筑与城市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建筑与环境存在何种关系。包括现在提到的旧城保护,为什么要保护这些古城区,就是因为大家觉得在世界大同的情况下,能寻到自己的标签,能够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脉络能够延续。所以说并不是某件具体的事引发我的思考,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体会,逐渐地产生这些想法。

 

“‘和而不同’中的‘和’,就是 ‘和谐’,即建筑与建筑的和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建筑与城市的和谐。”
本刊记者: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在您的设计理念中也提出了“多元共生,和而不同”,请问建筑设计中的“和”与“同”与为人处世的“和”与“同”有何相通与不同之处?
帅湘:其实这个呢,我觉得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为前者是为人处事之道,后者是具体的设计,两者之间有相通之处,当然更多的是不同,这种不同也与我的个性有关。我虽然生性随和,但还是讲究原则,在与人相处时也秉承“和而不同”。我会去听从别人好的东西,也就是“和而不同”中的“和”,同时,我也会保留自己的见解,不盲从与附和别人,即求大同存小异。为什么说建筑“和而不同”呢,这个“和而不同”中,我特别强调的是“和”,也就是开篇提到的“和谐”,建筑与建筑的和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就是因为现在出现了太多的不和谐)即与环境、与自然的融合,所以这个“和”与我们为人处世的“和”还是有区别的。“不同”呢,既要与环境取得和谐、与周边取得和谐,又要体现自身的一些个性特色。也就是说既是多元的,也是“和而不同”的,即你的建筑在这个区域与周边环境是相对融合的,但是你又保留了自身的特色。放在某个特定环境里,如保护古城一样,实际上就是强调“多元共生”。只有多元,城市才会变得立体、丰富、精彩。

http://s7/middle/3cb1139dx95d88bb4f5a6&690
本刊记者:您设计的星城映像外立面时尚、大气、国际化,在颜色上凸显建筑的品质感与活力,并于2009年荣获“2009年度长沙楼市普通商品房类综合竞争力楼盘”。请问设计之初是如何做到与周边的体育新城与武广新区融合的?
帅湘:其实星城映像这个项目,放在武广新区这个地方,并不难做,因为是在一个新区里做新项目。然后这块地也算是用地比较平整的,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与新区取得和谐与统一。新区本来就是一个比较现代的风貌,所以我们的定位取向就是比较现代的,但是这个地区的楼盘还是比较多元化的,新古典主义的、新中式的、现代的等等多种风格杂糅。我们既要与周边和谐又要突出自己的特点,于是我们选取了一个外观比较时尚的造型。由于针对的群体是年轻人,所以户型以中小户型为主,跟它的消费群体紧密结合。同时,外观利用一些穿插的线条,外挂的铝板,并对阳台作了相应的处理。然后在色彩上用得也比较大胆,这样就把它的个性凸显了出来。这个楼盘虽然不是很大,但个性独具。
本刊记者:如果放在旧区,恐怕就不那么好做了吧。
帅湘:对啊。在旧区做,交通、与周边城市关系的协调要相对麻烦一些。还有建筑形象的协调。如果不是放在太平街的话呢,也是比较容易处理,因为现在都变成新城区啦。单从住宅的风格来看,长沙的住宅还是蛮多元化的。

 

http://s15/middle/3cb1139dx95d89b8074fe&690

“做建筑设计时,设计师对地块、对地块的文化倾注了自己的情愫,把建筑的灵魂体现出来,所以说设计并不仅仅是手法,更多的是思想的表达。”
本刊记者:
在您的项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就是“因地制宜”,您曾说过,“设计不是手法,而是思想”,请问在具体设计时,您是如何将“因地制宜”的理念贯彻到底的?
帅湘:因地制宜与“和而不同”中的“和”是一脉相承的,即要根据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做相应的布局,这与场地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应该让人感觉这个建筑本身就属于这个地方,而不是生搬生套一个东西放上去,所以说因地制宜,最后还是要回到“和”上面。为什么说设计不是手法而是思想,因为真正做建筑设计,设计师对这个地块,对这个地块的文化倾注了一种感情。城市建筑是一种类型,地域特征比较明显的建筑又是一种类型,做后一种类型时,需要更多地了解它周边的文化、历史,而不是做了一个房子只是去考虑它的细部,更重要的是要把建筑的灵魂体现出来,所以说设计并不仅仅是手法,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体现。
本刊记者:有没有具体的例子?

http://s5/middle/3cb1139dx95d890b6b044&690
帅湘:比如说湘乡的镇湘楼。它地处湘乡,历史文化底蘊比较厚重,那个地方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名楼,但是当时规模很小。现在之所以提上日程,是为了打造湘乡的城市名片,所以才规划一个风景建筑群,然后放在城市的涟水河畔,在新城区。不过,它们的地形比较特殊,不像我们平时建房子,一般是在堤上建,但是镇湘楼的地势却比防洪堤要低很多,它是沿着河的地势来建的,所以设计之初我们去现场反复地考察了很多次。
如何在那样的特殊地块里建一个相对体量较大的建筑,既要弱化庞大的建筑体量对河道及沿江风光带的压迫感,又能满足它的功能需求。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因地制宜,就是要如何把建筑体量与地势结合起来。沿着河边,它的景观是依势而上,层层叠叠具有很丰富的层次感,亲水性也很好;从城市面来看呢,它也要显得有气势,但又不能体量太大,对城市造成压迫。所以当时做项目时,在这方面还是做了比较多的推敲。最后方案做出来,首先是跟用地结合得比较好,主体也比较有气势,然后两边由亭台楼阁形成的建筑群、多级观景平台,与河岸及防洪堤地形相结合,形成错落丰富的层次感。现在虽然还没有完工,但是从效果图来看,大家都认为与地形结合比较好,建筑也比较丰富。
本刊记者:外立面是什么颜色?
帅湘:暗红色。
本刊记者:会不会因此而显得厚重?
帅湘:湘乡是一个历史文化比较丰富的地方,也出过很多人才,也有一些老的建筑,如东山书院、东山寺等,里面都有很多当地元素的东西,有很多东西可以提炼,做这个项目时就要考虑当地的地方元素,既有地域特色同时又显得古朴。设计时我们也提取了一些元素放到建筑中去,作为政府投资的项目,建设者非常喜欢,因为他们觉得这座建筑就是为他们而建,并非搬了外地的一个建筑摆在那,就是属于他们当地的。从建筑的色彩、建筑的屋项都沿袭了老楼的一些形式,这样既有传承,在扩大规模的情况下,同时又赋予了它特别的韵味。当地人特喜欢,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建筑是他们特有的,是别的地方没有的,也达到了最初的预想。

 

“作为历史街区,街巷的格局保存很重要,也就是说你的脉络必须在那里,然后空间尺度、街道的尺度必须要有,再就是界面看上去,能让人寻找到回忆……”
本刊记者:
美国的哲学家诗人爱默生(R·W·Emerson)曾经讲过“城市靠记忆而存在”。而历史街区中和谐的归属感,源于其稳定、独特的城市记忆,贵院规划设计的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曾很受市民称赞,请问在保留街区的历史记忆时,城市肌理、街道、建筑等物质性要素是如何与记忆相联的?
帅湘:太平街,我当时在写研究生论文时,就是关于太平街的地域性表达。本身我也比较关注这个问题,当时写毕业论文时,对于长沙的太平街、坡子街、潮宗街(这是长沙改造的比较有名的三个区域),我都做了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太平街在这里应属于做得最好的。这里面还是有一些遗憾,这不是设计所能解决的。太平街为什么会保留得比较好,是因为它的城市格局还在,它的脉络、街巷的格局都在那里,“文夕大火”之后,这一块尚未被烧掉,所以还有些老房子仍在,那就是城市的空间尺度感还在,还有就是建筑的界面,是砖房子的还可以看得见,另外一些木房子也隐隐约约可以看出历史的痕迹,作为历史街区,它的街巷格局保存是很重要的。就是说你的脉络必须在那里,然后你的空间尺度,街道的尺度必须要有,还有就是界面看上去,能让你找到回忆,主要是这些方面。其实在太平街改造时,应该还是花了很多功夫的,因为当时毕竟是一个棚户区的感觉,新老居民都混杂里面,搭棚子啊、消防隐患等等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新建的,什么东西都有,混杂不堪。虽经整治,有了明显改观,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房子实在拔不掉的,还是留在那里,只不过给他贴了一层皮。坡子街就不一样,因为它的尺度完全被破坏了,潮宗街完全是一种消极的表现方式。它没办拆除边上新建的一些房子,因为它们尺度太大了,而这条街,政府投入的力度也不如太平街,所以你感觉不过是现代的女子穿了一件古装而已。你感受不到太多的历史空间、肌理脉络,你只会觉得这里曾经有过一段历史,有过一段历史的空间。也许从麻石街可以感受到一些东西,除此之外,没有了,有些建筑可能只能寻找到某一个点。而太平街相对这两个街而言,保存得比较完整,有自己的空间节点,如古戏台、放大的贾谊故居等其他重要的建筑。它的空间很有层次,而不是某一个单调的胡同穿进去,没有一个再往深里去的感觉,它还是比较有层次感吧。所以让人走到那里有比较新鲜的感觉。现在长沙已经变得很现代了,只有去那里才可以找到一些曾经的历史痕迹。

 http://s11/middle/3cb1139dx95d898f054aa&690

“虽然我的思想、我的阅历在不停地变化,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对建筑的热爱与执着。”
本刊记者:
读了您的文章,看了您的独白,我觉得您思维发散、对建筑追求不止,您的经历也很好地佐证了这一切,请问:身为女性建筑师,相比男性建筑师而言需要承受更多,请问在困惑、纠结之时,您是如何释压的?
帅湘:作为我个人而言,从来没有给自己定一个框子或者模式,也没有按照一个既定的道路去走。虽然我的思想、我的阅历在不停地变化,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对建筑的热爱与执着。不说释压也好,或者是坚持也好,究其原因是因为喜欢,所以坚持。中间曾经有过放弃的念头闪过,也曾经想着在这个行当,只关注建筑而不再去做建筑,但是蓦然回首,发现最爱还是建筑。其实出去旅游、观光或者是走在街上,都会去关注建筑的形态,关注建筑的材料、关注建筑的空间,实际上它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实建筑本来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就是我们生活的舞台。所以我觉得还是继续做建筑、做设计。这是我比较真实的一个想法。
本刊记者:其实很多人选择了放弃。
帅湘:我当时写那个独白的时候也想过放弃,好像是对自己某段时间或经历的一个总结,但是调整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做设计。因为,到目前为止,我还找不到自己愿意付出这么多的东西。所以说当你的爱好与你的设计合二为一时,有时候觉得可能是一种幸运,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庆幸。
本刊记者:你是怎么调整自己的?
帅湘:每个人都可能有疲倦期,只不过时长不一样;每个人都会调整自己,只不过选择的方式不同。像我们从事设计的,除了设计本身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去应对,有时就会有心力憔悴的感觉,让你觉得做设计很累,这时就需要去调整。就如像皮筋,如果长期紧绷不止,势必会拉断,那么适度的放松,也许会获得更大的弹性,拉得更长。当我觉得累时,我会选择走出去,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也是一种放松,去旅游,看看异地的风土人情,看看他们的建筑民居,虽然不是一味地盯在这个上面,但是换了一种环境和心态。这也是我为什么很喜欢出去旅游的原因,建筑已经成为我旅游途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http://s1/middle/3cb1139dx95d89ef56af0&690
本刊记者:出去旅游也是一种休整。
帅湘:对,你可以调整,也可以放松,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次好的旅行是放松也是学习,你可以去体验不同的地方文化、地方建筑。建筑就像一个大容器,因为居住在其中的人不一样,因为环境不一样,所以造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只有去那里才可以发现,建筑为何要如此构建。所以我现在做建筑之前,都要去了解当地的历史人文,地块的特点及它的周边环境,然后才会对地块有更多的感受,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东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去学习,从而获得更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体验的过程,一个好的设计也会使自己获得提升。
本刊记者:谢谢您接受采访!
http://s9/middle/3cb1139dx95d8955cc638&690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