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天是10年熊市的尾巴吗?(10·29收评)

(2018-10-29 15:28:43)
  午评分析到,明天是2008年10月28日顺延(周六周日是27日、28日)2天后的日子,股市的投资者非常重视时间周期的作用,因为在重要的时间点,常常带来趋势的逆转。著名投资大师江恩的时间周期理论,就是集中阐述这一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在全球投资者中影响力很大,传播甚广。
   当然,我们知道从技术分析的角度说,主要依据价量时空4大要素做全面分析。明天算是10年前上证指数创下1664点历史性低点的日子,会不会创下新的历史性低点,从而开启新10年的上行周期呢?
  
    从空间看,10年前的6124点就不提了,看2015年沪指最高5178点,迄今,跌幅已经高达52.7%,早已超跌;从今年看,年初的最高3587点迄今,也跌去了31.72%,跌出了一个黄金分割点,都是有支撑力的点位。
   看价格,3550只股中百元股还剩下4只,3元以下股有270只,占总数的7.6%,加上几只即将退市股,差不多接近8%,价格非常低,市值也非常低。
  
    看估值,截止今天收盘,沪市全部股票平均市盈率为12.69倍,深市全市场平均市盈率为19.99倍,深市主板为13.97倍,中小板为22.77倍,创业板为31.26倍,两市合计平均为16.34倍,已经是沪市历史极限底部(512点,998点,1664点,1849点)期间的中位数左右了。
 
  从两融数据看,截止上周五还有大约7700亿元左右,也是历史低点。
 
   从散户投资者看,众所周知最近几年居民的主要存款都贷款买房了,除了长期定存或到海外置业的以外,国内在股市投资的已经所剩无几了,所以目前股市的投资者,可谓是仅存的一点点资金,这个阶段的持仓者,都是最后的晚餐了,韭菜以及所剩无几了。那么此时的股价,都是真实的低谷和底部了。
   
    前2周,高层以及一行两会领导喊话股市不要倒下,并接受主要媒体专访给投资者鼓劲打气,随后,主管部门也出台了回购新制度,共同构成了政策底。据机构测算,如果上市公司全面回购,有望迎来3万亿元新资金,会形成强大的抄底力量。
  
    现在需要看经济底,刚刚公布的1--3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为14.7%,是很漂亮的,只是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降至5.8%,不理想,说明下半年增速开始下降,这样的势头可能要延续到明年初。何时回升还要观察等时机。这算利空信息。
   
   贸易问题,估计未来可能是长期性复杂性的博弈,等待彻底终结大概不容易,所以,对此恐慌或担忧,基本可以出局不要做股市投资了。今后就是要在这样美国市场或许被完全封闭、被封锁的状态下,创造新的发展,开创新的成长历史了。
  当然,政策面也有摇摆,比如昨天央行盛松成说---“融资支持工具并非为民企信用风险兜底”,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最近财政部以及各地市出台的扶持扩大困难民企的积极作用,属于利空。
   
   在股市,今天早间公布的中国人保将于11月1日上发审会的消息,也利空股市,似乎要拖延筑底的时间,因为在此时此点,在万众呼吁救市的艰难时点,在普遍呼吁停止或减少发行新股的情况下,继续发行中国人保这样的大盘股,打击了反弹的信心。于是,今天低开低走,4大指数几乎都以最低点报收,上证指数跌破了上周四的最低点2531点,创下2529点的3日新低(这在早盘直播时的提示中,已经预判了)。目前还剩下2500点整数关的支撑,非常重要,幸好今天沪市成交金额1225亿元,比上周五少了110亿元,深市也比上周五少了160亿元,算是缩量下跌,说明在保险、白酒、家电、建材、汽车板块等蓝筹股普跌重挫的情况下,并没出现恐慌性抛售。
   
    实际上,高层喊话稳定股市,基建加码会稳定GDP,连续出台的鼓励重组政策也基本封闭了遍地是2--3超跌低价股的继续下跌空间;深圳、北京、东莞到杭州,陆续出台政策为股权质押面临爆仓风险的上市公司输血注资,也提供了防火墙和托市地板,都在泄洪排雷,探底筑底的条件已经具备,所谓的经济低和市场底,正在构筑当中。
  
   看走势,由于上周上证指数周线是有较长上影线的阳线,而且没收复5周线,本周一低开是正常走势,本周的关键时点是周三,只要周三反弹收中阳线,并能收复5日线,探底成功的概率就提高了。
   
    明天或继续下探到2500点,但是应该可以守住,希望周三是新10年周期的上行拐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