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次熔断,4天2次熔断,创了世界纪录。全天仅交易了15分钟,这样下去市场参与各方都不满意。学者们也是各有说法-----刘纪鹏教授说:“应该成立股市改革专家团”,共同全面做交易制度设计和完善;谢百三教授说:“熔断机制是魂断机制”;钮文新总编说:“熔断机制是做大孽!”。。。。。。
几乎是批评声铺天盖地,呈现一面倒。前日还有人出面辩解----“遭到熔断不是熔断机制的错。。。。。。”,今天浏览各大财经网站或门户网站的证券频道,几乎看不到为熔断机制辩解或力挺的人士了,批评或力挺的势力倾向,不言自明。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和怪异事情?一个新年后刚刚实施的改革措施,遭到市场以及几乎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批评?显然是不完善,不服水土,不合时宜的。明明已有10%的涨跌停板制度了,又搞个5--7%的熔断,有何必要?反而加剧了市场投资者的恐慌,造成今日的苦局。
当然,深入分析涉及到大股东以及董监高的大小非减持,这是造成暴跌的最大杀伤力的利空消息,而这一困局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应该说是来自于新股IPO发行的部分发行,而不是全流通发行上市。
举例看,中小板的第一只股002001新和成,当年发行价格是13.41元,上市后短期上冲到最高30元,后来跌至最低4.69元,这是市场给出的公允价格也是市场的共同定价,说明当初是过高的溢价发行,泡沫太多,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再如创业板的第一只股300001特锐德,上市初总股本是13360万股,首次发行上市了2688万股,于是高溢价23.8元发行,上市初期哄抬价格到最高64元,后来从2009年跌至2012年底的最低8.8元,之前30元以上追进的人,可想而知是什么遭遇和心情?
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最著名的坑人股---中国石油,IPO时价格为16.7元,在适逢2007年大牛市尾,被利益方哄抬了几天,最高到48元,从2007年迄今8、9年过去了,今日收盘价为7.83元,还有比他更“坑爹”的吗?
那么为什么要拼命高溢价发行,然后把泡沫留给二级市场呢?这正是资本的无尽贪婪本性使然。前2只是民企,中国石油是国企,都一样,来到股市都为了最大限度地圈钱。
但是,中央近期多次强调要对经济运行当中的各个环节保持平衡!不是一再强调要保护投资者吗?
显然,过高溢价发行是损害市场与投资者的。所以,预期将于1月8日开始的1万亿股大小非减持强烈冲击了二级市场的正常运行,以至于刚刚推出的熔断机制面临是否被停止的强烈呼声。
当然,我们看到证监会上午11点就急忙公告----大股东减持办法有了新规定---3个月内不得超过1%。但是,大宗交易是不受影响的。好了,显然这是留下一道后门,大股东或是董监高们完全可以找一个张三或是李四或是王五,玩个大宗交易,让别人代持股份几天,然后,由张三李四或是王五全部卖出,换个马甲卖出不受减持禁令的约束,还是要抛向二级市场的,这样的根源性问题不彻底解决,其他的办法都是表,不是根本。只要新股发行留下了大小非,始终是高悬在二级市场头顶上的堰塞湖,始终是巨大的抛压存在。
因此,要想彻底解决大小非减持给二级市场造成的抛压和损害,必须全流通发行,这样就可以减少高溢价发行的泡沫,减少对二级市场的冲击,才能迎来市场化的发行与上市,才能真正还市场以公平和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