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视运动图的教学
(2015-04-01 20:38:37)
标签:
股票 |
高考复习《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之一太阳视运动》学案
晋江市子江中学
【学习背景】学生在完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内容;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太阳视运动基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学会在对比方法的基础上将日出日落、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影子等落实应用到太阳视运动图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发现,体会太阳视运动规律;通过生活中太阳视运动的应用,体会地理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太阳视运动图的不同季节不同纬度地区的变化规律;
难点:太阳视运动图的判读方法及应用。
【学习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训练指导法、实践法
【教学辅助】学校多媒体设施及教学图片
【学习过程】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的判读技巧(重点班用)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是以观测点为中心,根据地球与太阳相对运动,假定地球不动,则太阳大致东升西落,目视太阳在天球上运行所形成的轨迹示意图。它能直观地反映出某地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某地全年日出日落方向的变化。
知识背景:以观察者为中心,假定地球不动则太阳在运动,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反,即东升西落。
学习与研究的条件:太阳辐射图的研究推理
一、不同时节全球日出日落方向及日影方向
知识引入:从太阳辐射图推测日出日落的方位
日落 |
日出 |
(1)两分日(讲解)
(2)夏至日(学生实践)
(3)冬至日(学生实践)
实践二:根据上一部分归纳总结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地球上(除极昼、极夜地区)日出方位均在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地球上日出方位在
日出日落的日影方向、
日出、日落时影子
实践三、绘制太阳视运动图(依据太阳辐射图推理作图)
代表区域 |
日出、日落方位 正午太阳位置 |
落实并且描绘太阳视运动图 (第二幅图为学生课后完成) |
北回以北地区至刚极昼地区(太阳视运动图) |
夏季日出
依据直射点与当地纬度位置关系(南或北)判定当地正午太阳方位 |
课后 思考图中的观察点、方向、日出日落正午方位及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影子长短与方向 |
南回以南地区(太阳视运动图) |
夏季日出
依据直射点与当地纬度位置关系(南或北)判定当地正午太阳方位 |
课后 思考图中的观察点、方向、日出日落正午方位及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影子长短与方向 |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视运动图)以赤道地区为例 |
依据直射点与当地纬度位置关系(南或北)判定当地正午太阳方位 |
思考图中的观察点、方向、日出日落正午方位及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影子长短与方向 |
刚极昼地区(太阳视运动图) |
依据直射点与当地纬度位置关系(南或北)判定当地正午太阳方位 |
北半球刚极昼地 思考图中的观察点、方向、日出日落正午方位及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影子长短与方向 |
刚极昼地与极昼极点间太阳视运动 |
依据直射点与当地纬度位置关系(南或北)判定当地正午太阳方位 |
北半球刚极昼地与极昼极点间
|
极点极昼(太阳视运动图) |
依据直射点与当地纬度位置关系(南或北)判定当地正午太阳方位 |
极昼北极点 思考图中的观察点、方向、日出日落正午方位及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影子长短与方向 |
关于演变规律的总结:由昼长夜短——刚极昼——极昼——极点太阳视运动
你的收获:
重点训练:
(1)ABC三条太阳升降路线中,代表夏至日的
是(
(2)C路线所表示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3)如果<2=55,那么该地的地理纬度是(
2、读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图,图中所示为北京时间,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地理位置
(2)、该地夏至日昼长
3、下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甲、乙两地在同一时间中的太阳视运动图,图中所示的方向一致,读图回答问题:
(1)在甲图中标出东、北方位;在乙图中标出太阳视运动方向。
(2)此时太阳直射点是
甲、乙两地所在的地理纬度
分别是
4、(2014年福建文综)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73051,S,76058,E)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下图示意某科考队员当日拍摄的一天太阳运动轨迹合成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日太阳位于图示F位置时(
A.泰山(360N,1170E)旭日东升
B.东京(360N,1410E)夕阳西斜
C.纽约(410N,740W)烈日当空
D.开普敦(340S,180E)夜色深沉
(2)次日泰山站(
A.日出正南
C.白昼变短
5、(201503泉一检)为选择拍摄北京某建筑物“衔日”照片的最佳时机,某摄影师于d 日预先拍摄了一张照片,并据此对太阳的运动轨迹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图5示意其计算过程,读图回答11~12题。
11.d日摄影时,摄影师位于该建筑物的(
C.西北方向
12.最佳的拍摄时机x日可能出现在(
太阳视运动图的解题方法总结
一、方向的判读:
⑴地平圈上方向的判读与普通地图上方向的判读方法基本一致,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⑵可通过太阳的升落先判断东西方向,再由此确定其它方向;
⑶在已知观测点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时,可通过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时太阳上中天的位置来判读南北方向。正午太阳永远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若观测点位于南半球,则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因此正午太阳最低时投影所指向一定指示南;若观测点位于北半球,则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因此正午太阳最低时投影所指向一定指示北;
二、观测点位于南北半球的判读
⑴若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时太阳上中天的位置位于观测点之南,则观测点位于北半球;
⑵若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时太阳上中天的位置位于观测点之北,则观测点位于南半球;
⑶若太阳视运行轨迹的圆心总在观测点上,则观测点位于赤道附近。
由图知可判读出全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范围。
或者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上中天都位于南天空,说明正午太阳从南射来,说明观测点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
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上中天位于北天空,说明正午太阳从北射来,说明观测点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以南;
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上中天位于北天空、南天空和正中,说明观测点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判读
连接正午时太阳所在位置(即太阳上中天的位置)与观测点之间的连线,与南北向连线的夹角,即为观测点所在纬线此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取锐角或直角)。
四、昼夜长短的判读
太阳视运动轨迹在地平圈以上弧长的变化,即表示昼长的变化。
⑴若此轨迹为优弧,则表示观测点所在纬线此时昼长夜短;
⑵若此轨迹为劣弧,则表示观测点所在纬线此时昼短夜长;
⑶若轨迹圆心恰好为观测点,则表示观测点所在纬线此时昼夜平分;
⑷若太阳视运动轨迹在地平圈以上是一个完整的圆,则表示观测点所在纬线此时出现极昼。刚与地平圈一个交点即刚极昼。
⑸由图很容易就可判断出,北半球各地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南半球与之相反。
五、二分二至的判读
⑴若观测点位于北半球,则太阳视运动轨迹最长时为夏至,最短时为冬至,轨迹圆心在观测点时为春秋分;
⑵若观测点位于南半球,则太阳视运动轨迹最长时为冬至,最短时为夏至,轨迹圆心在观测点时为春秋分;
⑶若观测点位于赤道上,则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上中天位置在观测点之北的为夏至,在观测点之南的为冬至,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时为春秋分。
六、日出日落方向的判读
在未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纬线上(即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相交),无论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日出日落方向的变化规律如下表所示:
日 |
日出方向 |
日落方向 |
夏至:春分(3月21日)至 秋分(9月23日) |
东北 |
西北 |
春分(3月21日)或 秋分(9月23日) |
正东 |
正西 |
冬至:秋分(9月23日) 至 次年春分(3月21日) |
东南 |
西南 |
七、影子变化的判读:
⑴影长变化:①日出时影长最长,之后缩短,正午时最短,之后变长,日落时达最长。②直射点上无影子。
⑵影子方向变化的判读: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含北回归线):顺时针方向移动。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第一次被直射前和第二次被直射后,顺时针方向移动;第一次被直射后至第二次被直射前,逆时针方向移动。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含南回归线):逆时针方向移动。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第一次被直射前和第二次被直射后,逆时针方向移动;第一次被直射后至第二次被直射前,顺时针方向移动。
⑶赤道上影子移动方向的变化如下表:
日 |
影子移动方向 |
春分(3月21日)至 秋分(9月23日) |
逆时针 |
春分(3月21日)或 秋分(9月23日) |
以观测点为中心,作线段式变化。最长→变短→无→变长→最长 |
秋分(9月23日)至 次年春分(3月21日) |
顺时针 |
(补充说明:①本文中相关比较都是在天球半径等长下的比较;②当观测点出现极昼时,太阳视运动轨迹将不与地平圈相交,此时太阳视运动轨迹不是一段圆弧,而是一个圆。
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视运动轨迹是逆时针运行的圆;
若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视运动轨迹是顺时针运行的圆。
刚极昼时的太阳视运动:与地平面相切;极昼极点上的太阳视运动与地平面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