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转载

推送!
2019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地理试题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
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例谈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北大附属学校  刘  

一、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的基本内容有: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地方时、北京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推断与图示时间相关的日期(节气)、季节及地理现象等。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

 

 

  

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区域认知

 

标签:

转载

在线: http://t.cn/RhUI70D 
下载: http://t.cn/RAlem5M http://s11/mw690/003SNg2wgy6XFr3BwYG9a&690

一、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地区,介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号称“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 公里,南起25°N北至40°N15个纬度,南北宽1500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雄踞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在整个中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使其所在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

(一)气温低、日温差大,年温差小。

青藏高原地高天寒,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平原低得多,年平均气温除高原

北京大学附属学校    刘奎元

高考能力提升讲座:高考地理能力专题   地理学科四大能力培养

能力一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文字表述承载着解答试题的重要信息,是学生获取答题信息的重要途径,审题时要特别关注文字背景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中心词”。

高考题中的综合题往往提供了很多材料(如材料一、材料二等等),并且往往每一个材料都设有一个问题或多个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的直接来自材料,有的需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并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来获取。解题时要认真、细致地阅读材料,注意从中提取关键词语,找到其可能包含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与图示及设问相结合。

 (2)从表格中获取和解读

标签:

股票

高考复习《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之一太阳视运动》学案

晋江市子江中学       刘奎元

【学习背景】学生在完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内容;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太阳视运动基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学会在对比方法的基础上将日出日落、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影子等落实应用到太阳视运动图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动画,并结合动手画图,探究知识中的规律和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发现,体会太阳视运动规律;通过生活中太阳视运动的应用,体会地理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太阳视运动图的不同季节不同纬度地区的变化规律;

难点:太阳视运动图的判读方法及应用。

【学习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训练指导法、实践法

【教学辅助】学校多媒体设施及教学图片

【学习过程】

 

标签:

教育

文化

关于河流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等问题的研究     刘奎元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等是历年来高考文综地理学科命题中的高频考点。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虽然有详略涉及相关内容,但高中课程教材都没有系统地进行讲述和分析,水文和水系特征仅仅偶尔呈现在零碎的复习参考书籍和教师的补充材料中,缺乏归纳和整理。本文作者从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描述、成因分析和延伸拓展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期待能更加全面完整和系统地为高中地理河流特征章节的教学内容提供复习方向。

 

关键词    水文特征    水系特征    成因分析       高考       

 

河流与人类文明关系密切,流域内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促进产业发展和地理环境变化,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自主命题的高考卷,往往都以世界的某区域为平台,考查学生“对该区域中某一条河流或者河流某河段的水文特征及成因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因此,在平时教学和高三复习中,非常必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复习、讲解

标签:

教育

1.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

2.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具体特点;地势——海拔、地形倾斜方向、走势、地势起伏状况、区域极值(地势最高值、最低值)

3.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地表起伏状况。

区域特征:位置、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特征

4.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光照、日较差、年较差、降水与热量的组合

5. 水文特征:年径流总量、汛期、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等

6.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河网形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省区、地形区等。

7. 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