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2015-02-02 09:25:47)
标签:

教育

文化

关于河流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等问题的研究     刘奎元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等是历年来高考文综地理学科命题中的高频考点。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虽然有详略涉及相关内容,但高中课程教材都没有系统地进行讲述和分析,水文和水系特征仅仅偶尔呈现在零碎的复习参考书籍和教师的补充材料中,缺乏归纳和整理。本文作者从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描述、成因分析和延伸拓展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期待能更加全面完整和系统地为高中地理河流特征章节的教学内容提供复习方向。

 

关键词    水文特征    水系特征    成因分析       高考       

 

河流与人类文明关系密切,流域内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促进产业发展和地理环境变化,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自主命题的高考卷,往往都以世界的某区域为平台,考查学生“对该区域中某一条河流或者河流某河段的水文特征及成因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因此,在平时教学和高三复习中,非常必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复习、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河流特征主要包括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教学目标要求上须达到以下三个层次:掌握河流水文特征的要素;掌握河流水系特征要素;了解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影响因素;学会分析某一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从知识——能力——分析应用提出目标。就命题发展而言,逐渐地由考查“描述水文、水系特征”向“判断水文、水系特征形成因素”和“描述河流(或者某一河段)某一方面的水文、水系特征(或者变化)及分析形成原因”,甚至转向考查“分析自然和人文因素对河流特征产生的影响”等。

从学生的阶段测试反馈表现来看,学生的问题首先体现在“混淆河流水文、水系特征”,难以判断从时间和空间上判断“水文或者水系特征变化”,更难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河流特征及其变化。

一、    河流特征的影响因素

 

 

 

 

 

从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归纳结论: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影响河流水系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当然,除了自然因素外,分析过程中还要考虑人为因素,即人类活动。

学生学习中往往对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所包括的内容混淆,导致回答问题失分明显。其实,水文特征就是指人类在河流中能够亲身感受到的河水特点如流量、流速、水位、汛期、含沙量、水能等;而水系特征却是指人的视觉可以从地图或者实地源于河流所领略到的河流特征如流向、流程、水系形状、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河道状况等。从通俗易懂的河流“内”或者“外”来区分水文和水系特征。

二、河流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的。河流水系特征主要有河流的流向、流程、水系形状、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支流数量)、河道状况(弯曲、“地上河”、落差或峡谷分布)。影响河流水系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为地形决定着河流的流向、流域面积、水系形状和河道状况。

 

水系特征要素

描述特征

影响因素

主要内容

流向

自西向东;

自南向北等

地势的倾斜方向

案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亚洲地势中高周低,河流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

流程

流程

长或短

①陆地面积大小

②大陆轮廓形态(完整或破碎)

③分水岭影响

案例:亚马孙河和欧洲西部河流

a.亚马孙河是世界第二长河的成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南美大陆北宽南窄;地势西高东低)

b.欧洲西部河流流程短的原因?

(欧洲西部陆地面积较小;

大陆轮廓破碎,各地距海近;中部有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

水系形状

树枝状、扇形、平行状、向心状、放射状等

取决于地形。

①树枝状水系:排列如树枝状的水系。多见于微斜平原或地壳较稳定,岩性比较均一的缓倾斜岩层分布地区。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水系形状是树枝状的,②向心状水系:发育在盆地或沉陷区的河流,形成由四周山岭向盆地或构造沉陷区中心汇集的水系,如中国四川盆地的水系。③放射状水系:河流在穹形山地或火山地区,从高处顺坡流向四周低地,呈辐射(散)状分布,例如亚洲的水系特征。④平行状水系:河流在平行褶曲或断层地区多呈平行排列,如中国横断山地区的河流和淮河左岸支流。⑤格子状水系:主流和支流之间呈直线相交,多发育在断层地带。⑥网状水系:河流在河漫滩和三角洲上常交错排列犹如网状,如三角洲上的河流常形成扇形网状水系。

流域面积

(km²)

流域面积

大或小

①地形

②气候(降水量和干湿状况)

③陆域面积大小

④河道状况

案例:岛国或海岛(陆域面积)

      黄河下游(“地上河”)

      尼罗河下游(流经干旱地区,流域面积小)

河网密度

(支流数量)

河网密度

大或小

(支流多或少)

①气候——降水量和干湿状况

②地形地势

③植被

④岩石土壤的渗透性和抗蚀能力

案例:对比刚果河和塔里木河

(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河道状况

弯曲

 

①地形

②人工裁弯取直

案例:荆江河段

“地上河”

河水补给地下水

取决于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

①地势低平,落差小,水流缓,泥沙大量沉积抬高河床

②人工筑堤束水

案例:荆江河段和黄河下游

落差或峡谷分布

落差大或小

(峡谷多或少)

①地形的起伏状况

②流经的地形区(类型)

案例:黄河上游

例: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其地形地势具有的特征是(   

A.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B.中部高,四周低

C.东北高,西南低

D.山河相间

(2)图示地区的河流水系形状反映该地地形类型

属于(    )情景交融

A.沉积盆地       B.褶皱山地

C.沉积平原       D.块状山地

(1)D   (2)B

 

例:据图说出甲、乙两国河流水系的异同点。

答案:

①共同点:河流短小、河网密度大

②不同点:甲国河流大多从西向东流,多运河;乙国河流从中间向四周流

三、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水文特征主要有流量(水量)、水位变化、汛期、流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水能等。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因为气候决定着流量(水量)、水位变化、汛期、结冰期和水能。

1.自然地理环境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水文特征要素

描述特征

影响因素

主要内容

流量

(m³/s)

或水量

流量

或水量

大或小

取决于流域的气候(降水量和干湿状况)、河流的补给类型、流域面积、干流长度、支流多少、土壤类型(地表覆盖物质)。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一般较大;以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为主,流量一般较小。

②流域面积大,流量一般较大。

③流程长,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流量一般较大。

案例:2010年福建文综37题(1)题(同理,黄河河套段水量骤减的自然原因)

水位

(m)

水位变化(年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大或小

取决于气候类型、河流的补给类型、植被覆盖率。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随降水的季节变化而升降。降水多的季节水位高,为洪水期(汛期);降水少的季节水位低,为枯水期。(关注: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而热带雨林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②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随气温的变化而升降。夏季气温高,融水量大,为洪水期;冬季气温低,融水量小,为枯水期。(关注: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③以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因其补给源稳定,水位的季节变化小。

 

汛期

汛期出现的时间(春汛、夏汛或冬汛)和长短(长或短)

取决于气候类型、河流的补给类型。

外流河:由流域内降水量的多少、雨季出现的时间和长短决定;

内流河: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汛期出现在温度高的时间。

①季风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及由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往往出现夏汛;

②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往往出现冬汛;

③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春季,季节性积雪消融,水位上升,往往形成春汛。

凌汛

有或无

凌汛现象

条件:①要有结冰期;②河流或河段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且较明显的南北流向;③水流缓

流速

(m/s)

流速

快或慢

取决于河流流经区的地形地势。

落差大,河流纵比降则大,流速则快;反之,流速则慢。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和峡谷地段,流速较快;河流下游多流经平原地区,流速较慢。

含沙量

(Kg/m³)

含沙量

大或小

取决于流域内土质松紧、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地形起伏和流速等。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强度大、地形起伏大的区域,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

拓展:区分含沙量与沙洲

结冰期

结冰期的有无及长短

取决于河流所在地的最冷月均温、冬季是否漫长寒冷。

①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则河流有结冰期;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则河流无结冰期。

②冬季是否漫长寒冷决定冰期的长短(与纬度位置有关)

水能

水能丰富或贫乏

取决于地形的落差和流量的大小

 

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尼日尔河从P点到Q点河段的水量变化趋势,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答题:①变化趋势:水量减少。

②自然原因:该河段所处区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流经半干旱、干旱地区);少支流汇入;河水下渗严重。

分析思路:河流水量取决于流域的气候(降水量和干湿状况)、河流的补给类型、流域面积、干流长度、支流多少、土壤类型(地表覆盖物质)。从地理位置来看,尼日尔河从P点到Q点河段先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后流经非洲萨赫勒地区——半干旱与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带。半干旱、干旱区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半干旱、干旱地区河网密度一般较小,支流较少,汇入水量小;该区域土壤类型主要为沙质土壤,河水易下渗。

2.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人类活动是通过改变下垫面而产生影响的,例如:人类砍伐植被会导致地表径流增加,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变大,(泥沙)淤积河道,河床抬升;植树种草会减少地表径流,河流水位涨落幅度变小,含沙量变小。硬化路面(水泥路面)会增加地表径流,河流水位陡涨陡落;铺设渗水砖会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涨落幅度变小;修建水库可以调节河流的流量,使下游水位平稳,减少下游河流泥沙含量;围湖造田会使湖泊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河流含沙量可能增加等。

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周边地区等固态降水率线分布图。

问题: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山脉东西两侧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有什么异同?请分析原因?

共同点:流速快,河流水能丰富

不同点:山脉西侧与东侧河流相比,河流流域面积较小;河流较湍急,更多瀑布;流向西海岸;流程更短;河网密度更小,更少湖泊分布;河流水位季节变化较小;结冰期更短。

原因:水系特征从山脉逼近西海岸和峡湾地形破碎等,水文特征从两侧的气候差异进行分析。

例如2012福建高考文综卷第37题第(2)小题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许多考生在分析题目时将 “沙洲”与“含沙量”概念混淆——认为该河含沙量大,所以“多沙洲”。正确的认识是:虽然“沙”是河流流水侵蚀携带而来,含沙量小的长江由于流量大(水文特征)故携带泥沙总量大。而且不少考生仅答此内容,“沙洲”是堆积地貌,而“含沙量”是搬运或者输沙过程,因此更要回答产生堆积作用的原因。

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第36题(2)分析叶尼塞河含沙量大而鄂毕河含沙量小的原因。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且沼泽广布加速泥沙沉积,含沙量小。希望考生能够重视理解河流水文、水系特征中概念、内容及成因分析,从而提高得分率。

人类文明与河流密不可分,高考命题以河流流域切入成为最典型特点。在考查河流特征及其成因上,命题角度将会更加新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