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16【李瑞雯随笔】书途回顾

(2022-11-24 11:58:42)
标签:

文化

分类: 李瑞雯随笔
书 途 回 顾
2021年3月北京

    与摩崖刻石《泰山经石峪》结缘,从亦步亦趋到若即若离,已近四秩,其中甘苦言语难尽。
316【李瑞雯随笔】书途回顾

一、爱之甚、敬而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见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本《原拓泰山金刚经》,便一见钟情、陶醉其中。后三赴泰山观摩,更为其所震撼、折服,日日萦绕心间。遂自制线装蓝布面的口袋书收入囊中常相伴随。
    我细细揣摩和感受着,感受着那摩崖斑驳的刻痕以及拓印之前的真容。那些擘窠大字在我的眼中就像是一个个小生灵,似鸟飞,似熊行,似吴带当风;宽博而典雅,庄重而不减风情。我拜倒在其下。“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我从中择其佳者,以榜书大字临之,求纤毫不差。然若欲臻于此,又自觉篆隶功夫不迨,只得于篆隶再用功。此间,业界先行者有建言与我,莫如舍经石峪而近取篆隶,因经石峪融通篆隶楷行诸法,学之颇具难度。学之者多半途而废、无功而退…… 怎奈余对此刻石爱之深、恋之切,故决意不舍。如此十年有余……
316【李瑞雯随笔】书途回顾

 316【李瑞雯随笔】书途回顾
316【李瑞雯随笔】书途回顾


二、求其精神
    世间万物得其形者易,得其姿态、神情者难。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此语对习书者亦然。而想读懂古人作品,若对所临写书家所处的时代、境遇及书写作品时的心境不了解,你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的精髓。就无法将其魂魄融入笔墨之中。写出的只能是无生命的枯壳,纵有貌而实乖。“书为心画”;为此,修心养性,多读书,又是十余年……。若习书者是有艰辛阅历之人,此处便得便宜。
316【李瑞雯随笔】书途回顾

316【李瑞雯随笔】书途回顾


三、丰其筋骨,富其风神
    任何一个碑帖都会有它的局限性和欠缺,此时借来众妙不可不为。为此,石门颂、瘗鹤铭、张黑女、元略墓志、郑文公下碑、云峰山刻石、观海童诗、开通褒斜道,《北魏墓志百种》乃至《楷书溯源——中国楷书大字典》(一九八九年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杨守敬编),都为我提供了诸多的营养。
316【李瑞雯随笔】书途回顾

316【李瑞雯随笔】书途回顾

316【李瑞雯随笔】书途回顾


四、经石峪化为绕指柔
    如何使笔性更符合抒情表意之需?对于一个长期习碑者来说,所须补的课是显而易见的。
    康雍先生对我说:“再写两年经石峪,多临、多读、多看好的行草书的法帖……一放,就是你的行书。”于是,我用心于王珣、王铎、黄庭坚草书、颜真卿行书、八大山人之书画、于右任、林散之、怀素、白蕉……广涉博猎;尤重书法理论方面的求索。对数十年的习书实践进行反观、反问、摸索前行;偶尔豁然开朗……渐渐成了现在的模样:书来不似经石峪,但细察,她的风神存其中。似她又不似她,有她也不是她。她为我所用。也许这就是今天的我。
316【李瑞雯随笔】书途回顾

316【李瑞雯随笔】书途回顾

316【李瑞雯随笔】书途回顾

316【李瑞雯随笔】书途回顾


(上附作品12件中的“牧子”是我的笔名,“牧雲”乃康雍先生为我所取之字)

    余生性愚钝,况身为事理工科之人,于书画,只是因酷爱而执着,以“餘時”成就着自己的志趣,藉以修身养性,且渐已成为生活中的精神支柱。
    余知己丑,仍在求索中……
    辛丑履端记于古燕陋室 窗外春雨绵绵 屋檐滴水如豆
    李瑞雯  

316【李瑞雯随笔】书途回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