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是永远做不完的功课(十二)
——临《草字辨异》
说到草书,人们很快就会想到“匆匆不暇草书”这句古人留下的、使后人产生了很多歧义的一句话。究其故,皆因古时没有句逗,而言者已逝,其情其意不得而知。人们遂以各自的理解,把它解读为:
“匆匆不暇,草书”(因时间紧迫,以草书之);
“匆匆,不暇草书”(因时间紧迫,无法遵“楷则”书草);
更有引申为:因时间紧迫,没打草稿,表示对书之潦草的歉意。
众说不一。
对此,愚以为:从结绳记事到岩画……书法本是用来记录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种工具。所以从书法史的发展看,历来都是求简化、求便捷的。尤其是从草书的产生来看,也是为了适应事务“急迫”之需。后来写草书的人多了,渐渐就形成了一种书体。从章草到今草……但由于每人对字的简化方式不尽相同,会导致对文字的歧义和交流中的误解。且,凡事物的存在总是要被多数人认可,于是有了《标准草书》的出现。
事到如此,愚以为这“习草”可真的不是可“匆匆”而为的事了。你必须遵从大家公认的“规矩”,“下笔必有楷则”,不可信马由缰。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于是乎,要想潇洒一把写写草书,就不得不认真做些功课,察微辨异了。当您功夫到家、楷则烂熟于心之时,即可“匆匆”书之了。当然,“草”之高下,则取决于您的修为了。
下面即是我十余年前临习的《草书辨异》局部(沈道荣编),贴在这里,与您切磋。请方家法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