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念我的父亲(二)

(2022-12-02 16:17:33)

二、风华展露,挑担进山书写人生新篇

父亲是第一届麻城师范毕业生。麻师开办的校址城篁庙(老汽门厂,现在步行街东)。他说,毕竟进师范前只读了二年半书,第一学期后成绩有些跟不上,第二学期更加努力,积极申请入党,毕业时主动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被分到山里头的两河小学。

     到两河口小学报到时,一路同行的另两名师范毕业生,分别是白果建国东林家寨(张家对面)林助加中一周国香。当时每人担一担箱子(行李)由白果望花山赵家堰往东,从闹市河进山。

     时值五月插秧,三个小年轻一路走一路唱,田里的农民以为是戏班子来了。林助加小时跟戏班子混了一年,唱得象模象样,父亲及另一人帮只需打“哦嗬”腔直到太阳快下山,村民还围着不肯让他们走,他们只好是新分来的老师,才得以继续赶路,摸黑向山里进发。

到了两路口,三人分了处,父亲分到了刘角林村半山腰一个庙改成的学校,是一个复式班,一到五年级都有,个年级坐在一起背靠背听课

庙里几年前吊死了一个和尚,房间墙上还有一首诗父亲住这间房有些害怕正好上面提倡办夜校父亲很积极夜校生大多是文盲,但参与热情很高。晚上一众男女老少打着火把,从山坳爬庙里的学校,又热闹又壮观。等下课人去屋空后,父亲赶紧用被子蒙住头。

     夜校办得轰轰烈烈,声名远播得到文教局领导表扬。父亲为争取改善办学条件,即兴编打油诗,檩条细小桷子稀凸凹不平马鞍形”,形容校舍破落的现状。打油诗形象,给文教局领导印象颇深,表示拨点经费给予支持

    教书伊始就得到了村民及文教局认可,次年父亲被选拨到麻九中(现夫子河镇北门)任教,并担任总支委员兼团委书记。

     毕生最令父亲骄傲的学生李兴畅,正是当时刘角林分部的学生李兴畅后来在葛洲坝工程局粘合剂厂担任副总跟父亲多有联系每年都不忘寄来大幅挂历拜年;父亲也对他念念不忘,到宜昌去过几次,一队乡镇干部去参观考察,得到兴畅热情接待学生中另有一个叫尹其锋的,曾在麻城食品公司工作,常与父亲联系。可见父亲教书时间尽管不长,但跟学关系处得不错

    三、勤奋自律,父亲四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

大哥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父亲先后在中一公#社任D委秘书和办公室主任,基本上每年春节主动放弃休息,留守值班。他带着彩莲船队到公#社直属各单位团拜,抽空才回家到村里及亲戚家拜年。而我的记忆里,中年的父亲面目模糊,他忙于工作,回来得稀少且无规律;他的性格刚愎,神态威严,除了过问学xi成绩很少关注我们其他,我有点怵他,几乎未与他平等对过话。

父亲出身特殊,虽然脱离了原生家庭,但在那个年代不得不谨小慎微。后来国家形势发生大转变后,父亲的工作也似乎开挂,做了很多让人称道的业绩。

1979年,父亲不辞艰苦,欣然受命,带队到海南岛开展南繁育种,历时大半年时间,在语言不通的海南陵水县光荣地完成历史使命。那时海南岛并不发达,还算是蛮荒之地。父亲去海南时,我大约六岁,做梦也盼望父亲带着彩色糖果回来,比前屋发小的爸爸从大冶钢厂带回的糖果更甜更彩,我一定要在稻谷场人多的地方吃,看羡慕不死她们。后来父亲空手回家,我大哭一场,成为笑谈。

80年代,父亲担任D委宣传委员,工作尤为出色。在他任上,中一农民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以此为题材的一部电影(《山花烂漫》?)来中一取景,父亲陪同剧组去拍摄,做了很多笔记。担任贫协主#席时,他得过全省表彰,到省洪山礼堂开过会,作典型发言,人们说他把贫协“冷板凳坐热了”,坐得红红火火。我记得小时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纷纷有人叫他某主xi,现在想来应该就是农会主#席或是贫协主#席。

父亲担任国家ganbu多年,我敢肯定他没有多吃多占过。因为我出生记事以来我家一直住着土砖房,只有堂屋门头是石头做的,不断翻修时才加了几块红砖。家里的破房子到处漏雨,修了又修,直到后来我们陆续离家、无人居住时倒塌。

有一年春节,父亲住点的彭畈大队送来一麻袋熟花生,父亲坚决不要,来人只好骑自行车走二三十里驮回。花生是农村不值钱的东西。多年后哥哥问父亲,为什么这点小事要这么坚持?父亲说,他在公#社当秘书时,回村过春节,大队书记陈茂兵叫部#队回乡军#人及他们在外面工作的人吃了一餐便饭。可是春节还未过完,接到上面通知,不但住了学习班,还退赔半斤粮票、二元钱。 从这件事后,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把节操看得很重。

据大哥说,80年代中期父亲本有机会交流任职,组织找他谈话时,他提出上有老下有小,家有田地要种,离家太远,顾虑较多。如果他当时升调,后面事业上也许有更大的发展。但他始终留在中一家乡,勤勤恳恳工作四十年。  

90年代左右,母亲身体不好,父亲逐步回归家庭,上班是穿皮鞋的干部,下班是光脚种地的农民,挑大粪、卖棉花,样样农活都干,为的是贴补家用。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父亲也从没有损公肥私,一生光明磊落,值得我们学习、尊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