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代诗人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小九九”

(2015-05-31 08:17:34)
标签:

王维

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

唐代诗人

文化

分类: 文学漫谈

唐代诗人“王孟”之间的“小九九”

            /姜卫华

  王维,汉族,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唐代诗人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小九九”

  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官运亨通,而孟浩然却终生仕途不顺,被称为“布衣诗人”。

  玄宗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多年来,他勤奋苦读,得到过诗人王维和宰相张九龄的大力赞扬,在长安颇有诗名,自以为进入官场没有问题,但他却科考落第了。

  在一次诗人聚会时,孟浩然因诗中有一联“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赢得了大家的点赞,对此,诗人自然也颇为自负。但命运就是这样,原以为稳操胜券的考试,不料却出现了问题。别提他内心有多郁闷,有多沮丧了。

  他也曾想直接给皇帝上书,要求面试以求取功名,但生性清高的诗人觉得难以启齿,直接回家又觉得很没有面子。在犹豫不决中,他写了一首题为《岁暮归南山》的诗,抒发自己进退两难的心情。唐代诗人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小九九”

  刚写完诗,王维就进来了,刚读一遍,王维就叫好。两人正在谈诗论道时,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于是,令孟躲在床底下。唐玄宗与王维谈了一些政治事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岁暮归南山》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读来韵味无穷。

  《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王维曾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命其出,并问其诗,浩然乃自诵所作,至“不才明主弃”句,玄宗日: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唐代诗人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小九九”

唐代诗人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小九九”

  据说,唐玄宗听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很不高兴,便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王维听到这话后,也不替孟浩然辩解。此时,孟浩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如果王维在这个时候替孟浩然说句公道话,孟浩然的结局可能就不一样了。

  在求官路上碰了一鼻子灰的孟浩然,在长安住了一阵,觉得仕途无望,就带着遗憾离开了。临走时,他在《留别王维》诗中写道:“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孟浩然感叹:如今居高位者,有谁肯容纳或提携我呢?可见,王维给孟浩然造成的伤害有多深。这首赠别诗表达了作者求仕不成,不得不离开长安,“欲寻芳草去”的失落心情。言自归,写惜别,说原因,表达了作者的惆怅与愤懑,抒发了作者的辛酸和怀才不遇的嗟叹。全诗感情真挚,自然平实,言浅意深,余味悠长。

  开元二十八年,孟浩然在贫困中死去,这时的王维忽然内疚起来,替孟浩然造坟墓,建孟亭、画遗像,好像孟浩然就是自己唯一的知音。如果孟浩然在九泉之下有知,定会感到可笑可悲,觉得滑稽得很。

  

 

推荐阅读:

胡适戏说男人也要有三从四得

朱元璋的忌讳:谁提和尚杀谁…

赵云为何把刘备当作“潜力股”…

红楼中的林黛玉到底有多任性…

李世民为何要与《兰亭》共枕…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其实很纠结

《三国演义》中的“定位高手”…

金圣叹参加科举考试时的恶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