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s://pic.wenwo.com/fimg//7651994449.jpg
(3 )抑郁是如何产生的
小X是怎么一步步走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呢?
我认为,每个人对于生活的观念,对于价值的定义,对于感情的理解,都受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的直接影响。
纵观小X的家庭,父母的隔离、暴躁、压迫,使她没有亲密的感觉,她也没能从与父母的互动交流中掌握有效的沟通模式与技巧,因此导致与他人交往时始终把握不好自己的界限。
她要么将自己完全敞开,无条件地顺从他人,要么将自己完全封闭,离所有人都远远的。这两种模式都是非建设性的,在这种情况下,她内心的孤独和压抑可想而知。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很可以理解小X内心无比渴望得到他人的友谊和尊重,并所此来判定自身的价值感。
可她的努力始终不得其法,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便应运而生。可它们又没有正常的、合理的渠道得以宣泄,长期积压之下便导致了她情绪上的无法自控、精力的无法集中及情感的麻木隔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小X的"抑郁症"是她整个不良生活模式的产物,这样的情绪问题绝不可能单纯靠吃药解决。
如果来访者一味地希望医生或者治疗师给出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让他们"一吃就好","一治就灵",那么只会让自己越发沮丧抑郁。
"心病还需心药医",要想改善他们的状态,我们只能从他们的生活入手进行调整。
https://pic.wenwo.com/fimg//7686994258.jpg
(4)要改变的是抑郁的根源
首先,要让自己宣泄,让自己的情绪与现实接轨。
我建议她选择生活中能够信任的人,也包括对咨询师,对她诉说过往的经历和现在的感受。平时也可以采用记日记的方式,把过去的不良回忆统统都写下来,写的时候着重注意把当时的想法和情绪写出来,这样一边写一边也能得到宣泄。
然后,我一边聆听她内心沉积已久的伤痛,一边开始梳理它们,慢慢地让她意识到这些过往经历对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们使她形成一些潜移默化的、根植于内心深处的观念和信条,这些观念和信条构成了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决定了她对他人行为的预期。
比如,她一直被父母否定、责骂的经历使她很没有自信,自我评价比较低。而且父母的态度也使得她认为他人都会以这种负面的方式回应她。因此,在面对生活中展现自己的机会时,她的本能就是焦虑且回避,但她的内心又很渴望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才会表现得想法很多却几乎没有实际行动。
比如,她十分痛恨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觉得只要自己注意力能集中,学习和生活上的很多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但我却指出,这可能是小X的一种逃避机制。
她的潜意识深知当前的生活问题很难一蹴而就地解决,现实十分难熬,挫折无处不在。
如果是一个心态积极健康的人,他会将生活中的问题分门别类并把握主次轻重,再设法一一解决。但小X根本没有能力和能量去作此应对,她的内心慌作一团,只知道本能地选择一个可能的脱困方向去撞,在撞的过程中以"我在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就好了"的观念获得近乎虚无的希望和力量感。
当她把心思放在"如何集中注意力"上,就没有时间和余力去具体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了,而这可以使她避免掉直面问题的痛苦。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她能不能集中注意力,而在于她敢不敢去直面满目疮痍的人生,在一地狼籍中重建自己的生活。
https://pic.wenwo.com/fimg//7730794450.jpg
(5)将痛苦点石为金
当小X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状态后,她开始在我的帮助下有了一些转变,
比如她开始学着和自己的焦虑与抑郁相处,在情绪不良的状态下依旧坚持做建设性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者自暴自弃;
她开始尝试制订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并随着实践而调整,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定下不切实际的目标结果迅速放弃;
她发展了一些兴趣爱好,比如给自己报了课程,圆了从儿时起一直留存于心的梦:弹钢琴;
她也慢慢学会如何与他人以相对平和的方式交往,从而拥有了两三个闺蜜。
虽然现在的她有时难免还会陷入抑郁情绪,但已经从根本上让自己积极动起来了,我可以看到她内心的能量开始正向流动。
痛苦确实是一笔财富,但在我们清楚了解痛苦所为何来之前,它只会是满身锋锐棱角的顽石模样。
自省、直面、改变,虽然这一过程可能漫长而痛苦,但这才是点石成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