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影音书评(原创) |
文/曹老师助理
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24个比利》,并未有原先期待的那份刺激、惊悚和好奇,反而是淡淡而浓密的忧伤笼罩着我,叫我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对于既是施害者又是受害者的男主人公——比利•米利根,你很难不对他泛起强烈的同情心,因为他是那样的无助,被不同的人格轮番操控或抛弃,又充满了女性和孩童的温柔与脆弱,当然也具有人性中的恶所造就的暴力与欺诈的角色。这些看似迥异的性格都是在一个人成长环境中为了应对不同的变化而产生的。正是在这些善恶的化身轮流登场互相争夺主控权的情节中,我们竟感同身受的察觉,你我的内心也常常有这样不由自主的无力感、相互矛盾的心理冲突、以及自我迷失的困惑。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助理,长期与各类心理患者打交道,感受着那些看似正常的面孔下痛苦焦灼的内心,因此对小说中的主人公的病症表现也可以说有所了解。如果不太严谨的区分,心理问题可以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前者主要以不良情绪和内心冲突为主,后者则会出现理智失控和情绪对象泛化的表现。在严重心理问题之上,如果涉及到幻觉、自我认知失调、知情意不统一的方面,则划归精神病范畴。小说中的多重人格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的一种,往往由情感创伤引发——特别以童年期的精神创伤为多见。尽管这种心理疾病较为罕见,但其实只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放大和极端化罢了。在小说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这种说法过于文艺或矫情,其实每个人在面对不同的环境时,本能的会采取不同的状态或性格去适应它,比如面对父母会显示无助以赢得同情、面对上司会显示油滑以获得赏识、面对情人会显示温柔以博得好感、面对自己会显示落寞以释放压力。我们的大脑犹如反应迅速的指挥官,总会选择最适合当时的环境和需要的应对态度。而多重人格只不过将心理的某些方面变成了独立的亚人格,当启动或出现一种人格时,其他人格就自动退场,也因此会出现“时间失落”的感觉。从本质上讲,人格变换,就是心理的适者生存现象。
我注意到小说中关于人格登场的描述是这样的:“在比利的内心,有一个舞台,四周都是漆黑,其他的人格,都坐在四周,他们有自己的样貌,有的人格在互相聊天,或着下棋,有的人格在睡觉,也有些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但只要哪个人格站在舞台上,一盏大聚光灯出现,那个人格就有了意识,成为了比利。”退场的描述也是如此,主控人格或主动或被动的退出聚光灯的光圈。这种现象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那就是做梦。在梦中,你会发觉你的想法和举动往往超乎现实当中,或对着父母发泄自己的不满、或成为世界的救世主、或躲在墙角哭泣,而当梦醒时分,那些故事情节和人物就忽然散去,摸到自己眼角的泪水,你怀疑刚刚一定经历了什么,就像比利发现自己受伤的胳膊猜到一定又失落了时间一样。而梦中的我们,就是心理人格在潜意识不受意识控制时的真实体现,那些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甚至自己都以为已经遗忘的伤痛,一一呈现在午夜时分的脑海中。只不过,我们之所以在白天能像个正常人,是因为我们的理智还能有效控制我们的潜意识,告诉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应该有哪些所谓“正常”的表现。
我就谈谈曾经见过的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某些行为表征上与多重人格有相似之处(严格意义上二者差异很大)。她在不发病时期,对于正常认知和生活都能够自如,懂得人情世故,对人说话也有礼貌。但在发病时期,则呈现出与平日完全不一样的状态,说“换了一个人”一点儿都不为过,不仅自己狂躁不安、敏感多疑、思维紊乱,对待他人也是胡言乱语、语言和行为都极易伤人,而最典型的是,随着病症侵蚀了理智以后,人性中最赤裸最卑劣最罪恶的想法就毫无掩饰的流露出来,就仿佛看见一个人撕去了伪装、撕破了脸面,露出血淋淋的牙齿要将你作为她欲望的盘中餐。对于家庭和社会,既是伤害,也是灾难。
很多心灵鸡汤会说“所有的苦难都是有价值的”,而无论是成功人士的发家史或选秀节目的回顾,都要一把鼻涕一把泪。如今,这种观点被越来越多清醒的人们所更正,不再强调赞美苦难。柴静在《看见》中记道:苦难就是苦难,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然而我想说,对于很多人来讲,有些苦难苦到你压根都没有机会去思考,完全是突然逼临、毫无预备。你能够挺过去,不被逼入绝望,就已经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了。因此,比利的结局并不是大胜利,多重人格的融合更非是像电影《致命ID》中一次催眠就可以完成的,主人公仍在苦苦煎熬,与自己的不同人格斗争,与社会舆论的不理解力争,与生命的苦难抗争,只为那从未有过的自我认定与内心平和。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助理,长期与各类心理患者打交道,感受着那些看似正常的面孔下痛苦焦灼的内心,因此对小说中的主人公的病症表现也可以说有所了解。如果不太严谨的区分,心理问题可以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前者主要以不良情绪和内心冲突为主,后者则会出现理智失控和情绪对象泛化的表现。在严重心理问题之上,如果涉及到幻觉、自我认知失调、知情意不统一的方面,则划归精神病范畴。小说中的多重人格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的一种,往往由情感创伤引发——特别以童年期的精神创伤为多见。尽管这种心理疾病较为罕见,但其实只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放大和极端化罢了。在小说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这种说法过于文艺或矫情,其实每个人在面对不同的环境时,本能的会采取不同的状态或性格去适应它,比如面对父母会显示无助以赢得同情、面对上司会显示油滑以获得赏识、面对情人会显示温柔以博得好感、面对自己会显示落寞以释放压力。我们的大脑犹如反应迅速的指挥官,总会选择最适合当时的环境和需要的应对态度。而多重人格只不过将心理的某些方面变成了独立的亚人格,当启动或出现一种人格时,其他人格就自动退场,也因此会出现“时间失落”的感觉。从本质上讲,人格变换,就是心理的适者生存现象。
我注意到小说中关于人格登场的描述是这样的:“在比利的内心,有一个舞台,四周都是漆黑,其他的人格,都坐在四周,他们有自己的样貌,有的人格在互相聊天,或着下棋,有的人格在睡觉,也有些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但只要哪个人格站在舞台上,一盏大聚光灯出现,那个人格就有了意识,成为了比利。”退场的描述也是如此,主控人格或主动或被动的退出聚光灯的光圈。这种现象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那就是做梦。在梦中,你会发觉你的想法和举动往往超乎现实当中,或对着父母发泄自己的不满、或成为世界的救世主、或躲在墙角哭泣,而当梦醒时分,那些故事情节和人物就忽然散去,摸到自己眼角的泪水,你怀疑刚刚一定经历了什么,就像比利发现自己受伤的胳膊猜到一定又失落了时间一样。而梦中的我们,就是心理人格在潜意识不受意识控制时的真实体现,那些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甚至自己都以为已经遗忘的伤痛,一一呈现在午夜时分的脑海中。只不过,我们之所以在白天能像个正常人,是因为我们的理智还能有效控制我们的潜意识,告诉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应该有哪些所谓“正常”的表现。
我就谈谈曾经见过的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某些行为表征上与多重人格有相似之处(严格意义上二者差异很大)。她在不发病时期,对于正常认知和生活都能够自如,懂得人情世故,对人说话也有礼貌。但在发病时期,则呈现出与平日完全不一样的状态,说“换了一个人”一点儿都不为过,不仅自己狂躁不安、敏感多疑、思维紊乱,对待他人也是胡言乱语、语言和行为都极易伤人,而最典型的是,随着病症侵蚀了理智以后,人性中最赤裸最卑劣最罪恶的想法就毫无掩饰的流露出来,就仿佛看见一个人撕去了伪装、撕破了脸面,露出血淋淋的牙齿要将你作为她欲望的盘中餐。对于家庭和社会,既是伤害,也是灾难。
很多心灵鸡汤会说“所有的苦难都是有价值的”,而无论是成功人士的发家史或选秀节目的回顾,都要一把鼻涕一把泪。如今,这种观点被越来越多清醒的人们所更正,不再强调赞美苦难。柴静在《看见》中记道:苦难就是苦难,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然而我想说,对于很多人来讲,有些苦难苦到你压根都没有机会去思考,完全是突然逼临、毫无预备。你能够挺过去,不被逼入绝望,就已经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了。因此,比利的结局并不是大胜利,多重人格的融合更非是像电影《致命ID》中一次催眠就可以完成的,主人公仍在苦苦煎熬,与自己的不同人格斗争,与社会舆论的不理解力争,与生命的苦难抗争,只为那从未有过的自我认定与内心平和。

前一篇:请远离那些以爱之名的新纳粹|成长
后一篇:观念不同,不必强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