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相望张爱玲——评《半生缘》

标签:
情感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伤感 |
分类: 影音书评(原创) |
我听见那朵彼岸花,清清泠泠的声音,淡淡地诉说着,那一个个让人心碎的故事。
——题记
我____张爱玲。
对她的感觉,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喜欢?太过平淡,甚至肤浅;崇拜?这个词用在她身上,却似乎有了市侩之气,让人不喜;认同?这个词表出了我于她文字强烈的共鸣,却无法传达我内心的欣喜……
无法可想,这种种情愫,实是一言难尽。而且每看一遍她的书,都会有新的改变。
看她的书,完全就是像在听故事,或者在脑中看一部默片。翻开书页,那淡淡的,清清泠泠的声音幽幽地响起,开始娓娓诉说一桩桩悲欢离合。一个个字眼交织起来的爱恨情仇虽然惊心动魄,但她本人的声音,却总是淡淡的不带一点感情。她笔下的人物,无论好的,坏的,美的,丑的,赚人泪的,讨人嫌的,都是那么的真实,真实到可以在你的脑中浮现出他们清晰的面容。然而这份真实,不因别的,正是因着她那近乎冷漠的无情笔触。大凡作家,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总存着热烈的感情。他们爱的,就用尽一切华丽的词藻去描写,从外貌到性格,从举手投足到待人接物,都是尽态极妍,就算是做了错事,也是情有可原,让人心生怜惜。而他们恨的,在能写出其猥琐卑劣之时,绝不会吝惜笔墨。那一副丑恶嘴脸,龌龊行径,让人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拿刀子一通乱戳方才解心头之恨。这样的文,读来固然酣畅淋漓,但掩卷之后,心气渐平之余,那激动和快意,也悄悄退去。最后,只剩下一点点淡淡的痕迹,仿佛那烬了的香,只余一点点黑灰,昭示着,这书,我读过,如此而已。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不应该仅仅是教人怎么想,而是应该引导人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无论是爱,还是恨,都不是作者给予读者的,而是读者自己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两次读她的《半生缘》,第一次,是在差不多十年前。那时看到,曼璐为留住老公祝鸿才的心,不惜将妹妹曼桢送入倾慕她已久的鸿才的虎口,并将她囚禁起来,断了她与世钧的联系,使得他们俩今生无缘。这情节让我愤恨不已,彻头彻尾地痛恨曼璐与鸿才,同情曼桢和世钧。连曼璐临终的眼泪与忏悔,我都一律视为猫哭耗子假慈悲,更不要提鸿才对着曼鸿遗像掉的那几滴鳄鱼泪了。同时,我一心盼着曼桢与世钧能够相逢,道出前情,尽释前嫌,然后圆了这一生的念想。可最后,那一面见是见了,却只让曼桢痛痛快快地说了个够,哭了个够,而后惨痛地道一声:“世钧,我知道的,我们回不去了。”这样的结局,只能让我徒呼奈何!!!当时的我,不可能理解这样的结局。
今次重读,我发现自己的感情大不一样。同样的四个人,同样的悲欢离合,我却生出了别样的情愫。我不再一味痛恨曼璐,她当初为了供养一家人被迫当了下贱的舞女,与唾手可得的幸福和安宁擦肩而过,最后不得不委身于那样一个混蛋。她的牺牲,不可谓不大,她对于家人的爱,不可谓不深。堕落了的天使,也曾经拥有悲天悯人的心。她想抓住幸福的垂死挣扎,虽然可恨,却也委实可怜。这个堕落天使,她最后滴下的泪,还是可以让她的灵魂回归天堂。而对于世钧与曼桢,我读着读着,也觉出了一丝别样的味道。我现在相信,在爱情中,至少要有一人有奋不顾身的勇气,这爱情才能经得起风风雨雨。而曼桢与世钧之间,正缺了这样一种勇敢和坚持。试想想,如果当时世钧没有疑了曼桢爱上别人而愤然离开她,如果他到了曼璐处,没有想当然地认为曼桢是另嫁了他人,如果他有勇气,追到曼桢的老家去看一看……这一切的一切,也许都会不一样。但,这世上有如果吗?张爱玲的小说里没有,我们的生活中,也没有。
张爱玲的生平,我只约略知道一个大概,都是一鳞半爪地从别人抒写对她仰慕之情的文字中得来。她从小生长的专制家庭,她一早显露的惊人才华,她纠缠半世的刻骨情缘,她默默无闻的客死异乡……这一切,模模糊糊地替我勾勒出了一个她的模样。但,这个模样是扁平如纸,没有表情且毫无生气的。这只是一个女人的生平,它无法在我的心中再现一个有血有肉的张爱玲。在我的心中,张爱玲就像一个高高地飘浮在空中的蜃影,那么美,却又那么飘渺,遥不可及。我唯有一次次地沉入她的文字中,从那字里行间去寻找她的魂,她的梦,她的爱,她的恨,她然后饱蘸心血一遍遍地润笔勾画她在我心中的形象。也许,我永远只能与她隔空相望,但也许,有一天,她会悄然出现在我的身边,以手支颐,仪态万方却又无限落寞地坐着,用她那看透了一切世情的悲悯眼神看着我……
冥冥中,仿佛听到一声轻笑,蓦地抬头,不经意间,眼中带过三个字:看不破。心中忽然了了,是你吧?你这个民国时临水照花的女子,是你在笑我吧?于你而言,见与不见,如何相望,都没有什么干系吧?纠缠这些的我,终究不过一个看不破这世情缭乱,沉入红尘不知返的俗人罢了。
罢了罢了,我还是继续读你的故事,继续傻傻地因你编织的悲欢离合而伤感吧。终究,意难平!
前一篇:我们是否会“老无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