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 ——浅谈毛姆的创作与思想变化

(2014-06-15 20:01:09)
标签:

毛姆

刀锋

人生观

哲学

思想

分类: 影音书评(原创)

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 <wbr>——浅谈毛姆的创作与思想变化


   关于毛姆,我之前只看过他的一本书《月亮与六便士》,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最近阅读了他的《刀锋》,同样令我印象深刻。这样一前一后给我深刻冲击的同一作家的书,正好反映了我精神成长的轨迹,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我是在大学期间读的《月亮与六便士》。那段自我且莽撞的岁月令心中追求自由不羁生活的种子初初萌芽。而这本书,无疑像一个极美丽的梦、一针强心剂那样令我血脉贲张。想想吧,高更,一个股票经纪人,有家有口的中产阶级,以现在的观点看来,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却突然抛下这一切,跑到塔西提岛上(多么异域风光而神秘的地方!)去画画(多么浪漫而富有才情的工作!)。在岛上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他创作了无数的画,而且不为世人所理解(多么超前的才能!)。我至今还记得,小说中描写一位贵妇人评价高更的一幅静物画时,用的评述是“有一种淫荡的气息”(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的境界!)。最后,高更身患麻风病(多可怕的病!多令人怜惜!),在双目失明之后放火烧掉了自己的所有作品——那幢他用于作画和生活的房子,自己也同时葬身火海(多么悲壮的死亡!英雄式的结局!)。 
   
   由上可见,这本书几乎满足了以“追求梦想”为主题的偶像式言情小说的全部因素,无怪乎它会令我看得如痴如醉、心生幻想,恨不得马上打包行李也去找一个岛写小说,并将手稿装进漂流瓶里,等我死后和瓶子一起推入海中,奔向我的名望或虚无。好吧,这太罗曼蒂克了,和当时毛姆对于这类“追梦人”的理解差不多:他们是被灵魂的声音所召唤,而这太神秘,非常人能够企及。 
   
   可《刀锋》与《月亮与六便士》完全不同。他描述的再不是一个孤绝的、高深莫测的怪人,对自己的行为不解释,而是换成了一个和蔼可亲的漂亮年轻人,一开始普通的就像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他的转变虽然突然,但有因可循,也不是彻底的一蹴而就:那是一种慢慢摸索的过程。而且他的意志也并非一直那么坚定清晰,通过小说的进行和他大量的第一人称的叙述,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思想前进蜕变的脉络和一路行来的足迹。 
   
   作者不再把这样的“寻梦人”当作天方夜谭式的传奇人物来叙写,对其敬而远之,而是让他从神坛降落,并对其加诸了自己的思考和评价。毛姆通过对书中几个人物的详细刻画,向读者展现了几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拉里,他的前未婚妻伊莎贝儿,他差点成婚的妻子索菲,伊莎贝儿的舅舅艾略特等,当然,还有作者自己。他欣赏伊莎贝尔的美与她能快速学习并适应上流社会生活的聪慧,但他也直接地厌恶她的自我与自私,因此才如此没有“绅士风度”地当面支出她破坏拉里与索菲婚事的险恶用心。他在字里行间不露痕迹却又辛辣至极地嘲讽艾略特这个将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引为人生意义的可怜虫。他极尽详细地描写艾略特每一年的行踪,在聚会上的表现和他对其生活的描述与评价,而这在我看来就像一个主持人为观众详细介绍小丑的红鼻头、大阔嘴和可笑的服装那样。可他肯定艾略特对亲人的善良,哪怕他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收获他人对他的感恩戴德,他也还是对破产了的伊莎贝尔一家仁至义尽。所以作者最后才会写他为艾略特偷请柬,使他的人生意义不至在临终前跌得粉碎。而他对索菲这个丧失了幸福后便自暴自弃,拼命让自己堕落以求尽快走向灭亡的女人,他选择了同情,完完全全的同情,并且彻底的接受和原谅,连索菲的丧事都是他出钱料理的。 
   
   现在我们来看他对拉里的态度。拉里是《刀锋》之所以为《刀锋》的原因。作者对于拉里一开始的转变和思想上的探索,是持肯定与鼓励态度的。他认为年轻人应该要好好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他对于伊莎贝儿完全不理解拉里的想法而表现出惋惜和一点点嘲笑,而在描写到她明白了拉里想要探求的是“天道”而脸上流露出恐惧之色时,这种嘲讽的意味更浓,这时的伊莎贝儿在他笔下美貌尽失,成了一个脑中空空的肥胖的庸脂俗粉。但若说作者对于拉里一味只有赞赏,那也不尽然。拉里从印度学来的“催眠操控术”,在他的笔下被描写得近乎巫术,充满了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意味。而他对于拉里怀揣一路苦修和参悟得来的对生活和上帝的理解想要拯救索菲的行为,表示吃惊与怀疑。他并不认为拉里能成功,但他欣赏他的勇气,尊重他的决定。而最后他描写的拉里的“结局”是拉里散尽自己的一点财产,回到美国做一个工人或者出租车司机时,更是毫不讳言这一点。毛姆对拉里的整个蜕变过程一直带着怀疑和审视的意味,不,他的目的不是否定,这怀疑和审视不是为了寻找否定他的证据。毛姆的内心并不先入为主地有偏见,他是欣赏这种精神的,但他内心真的不知道这条路会通向何方,也不知道走上这条路是否真的能给拉里(我想,他根本不敢想“人类”这个更大的范畴)带来救赎。 
   
   他引导读者思考和评价,同时自己也在思考和评价,上面这么多种人生观,究竟哪一种才值得称道?我觉得,毛姆自己也没有肯定的答案。他是一个世俗中人,追求自我但同时也必须和社会联系。他喜欢饮宴美食,与各色人谈笑打交道,但同时他又在内心评判这些人,保留自己的态度。他自己禀持的人生观是世俗与精神需求二者兼备,既享受生活,又保持清醒;既适应社会,又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但字里行间却又不可抑制地流露出一种缺憾和微微的迷惘。他似乎一直隐隐约约地觉得,自己的生活缺了些什么可以最终解释生命意义的东西,但他却不敢迈出探求的这一步,而在看到拉里的人生之后,他更是选择了临渊羡鱼。 
   
   这样的毛姆,这样一本充满作者意见、却又留下大量思索空间的小说,称其为大师和著作,绝不为过。一个好的作家不该是一个灌输者,而应该是一个启迪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才是对读者智慧和人格的一种尊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