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性格的人怎样适应外向型社会

标签:
心理学人际交往内向性格教育 |
分类: 成长 |
导读:许多性格内向的人都生活在孤寂之中,他们渴望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子,使自己生活得有意义一些,可惜他们缺乏基本的社交技巧去达到这个目的。
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社会,在这种环境下内向性格很容易被定义为一种偏好,典型的内向者往往就被看成是有缺陷的、不爱交际的人。一般说来,内向的人更喜欢内心世界丰富的生活,而不是外延的社会生活——我们宁愿跟一个密友亲密聊天,而不愿跟一群人在一块儿讲故事;我们更倾向于在内心发展自己的思想,而不愿跟别人互动交流。
那么我们是如何从一种性格偏好变成一个畏畏缩缩、离群索居的怪物形象的呢?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曾这样评论:“凡是不常见的,都会被指责为异类。”我们已经失去了那双欣赏内向性格的眼睛。正如我们在引言部分所说的,内向性格的人占了总人口的一半还多,然而我们还是假定内向的人只是一个偶然产生的偏差——阴影中的怪物。
你的本性并不是问题所在,问题是你已经疏离了你的本性——你的力量之源。正如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在其《天资差异》(Gifts
内向的力量如果能够得以合适的利用,将会有力地推进从科学到经济、从教育到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领导者只需将他们眼皮底下的员工稍加分类,就能够使他们创造出更多——更多的价值和财富。
放慢节奏来处理一段不得已的对话
总有些交谈我们必须得进行。有时候,双方交谈只是出于礼貌,有的时候是因为工作,但是要知道:当我们点头让外向的人主导对话的时候,我们将付出代价。比如:一个记者问:“那么你怎么看待这一局势?”当你在思考的时候,他又说道:“许多人是这样看的……”你点点头,表明你在听。
然后他向你举例,告诉你“许多人”已经说了什么。事实上,这种情况就曾发生在我身上。
尽管最后我和他分享了我自己的看法,但是因为我点头聆听,而不是积极反驳他的陈述,他就以为我表示赞成。第二天,我在报纸上读到了他的观点,而他认为这是我的看法。
上边的例子中,外向的人持有的猜测对你有潜在的损害,你的观点被公然地歪曲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对话停下来,或者至少是把节奏缓下来,好让我们把泥沙沉淀下来去发现自己的想法呢?
答案很简单,但很具挑战性:淡定。注意,这里我没有建议你进行机智的反驳——这方面内向者很不擅长。淡定与回应大不相同。淡定指的是你无论如何也要处于对话的中心。在这个层面上,淡定就是某种深思熟虑,以静制动。
对我们中的一些人来说,这就要求你能管住自己的脑袋,不轻易点头或附和说“嗯、嗯”,而要摆出一副你还不清楚的表情,真实地表达你的感受。你的脑袋可能会欺骗你,所以你得经常拿出勇气才行。
淡定也意味着没有压力,不在外向性格者的逼迫下屈服放弃。社交技能的培训强调眼神交流的重要性,但是有时可能有必要减少眼神的交流,尤其是当你需要从一个咄咄逼人的外向性格者的凝视之中解脱出来的时候。
心理疗法的专家们知道如何保持中立使病人无所顾忌地说话。因此,对内向的人来说,保持中立可以让你在有了观点或反馈之前,一直不受谈话的约束。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自我约束力。别人笑了但你不觉得好笑的时候,你不能笑。别人说“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而你不明白她的意思时,你不能说“明白”。你甚至没有必要说“不”,因为她的问题只是个反问句。什么也不做反而有效。
当你在等待自己内心的泥沙沉淀下来的时候,请注意你内心的变化,让内心的声音得以充分表达。
如何应对外向型的工作文化
主管和经理们需要考虑内向员工的工作方式,因为此类人至少占了员工总数的一半。员工工作需要能量,但便利的是,内向的人可以自我补充能量。因此,不要刻意让我们快乐,而应该让说话的人保持沉默,给予我们空间。不要用聚会来奖励内向的人,而应该给她一张餐厅、疗养胜地或咖啡屋的礼券。不要要求内向的员工参加员工的集体疗养,而应该给他们布置好任务,送他们去私人的小屋。不要坚持说内向的家伙要参加会议,而应该给我们一个提交书面提议的机会。雇主们逐渐意识到,对许多员工来说,少即是多:少进行讨论,少参加会议,并且少一些所谓的乐趣。
另一种普遍的误解就是,内向的员工脾气坏、爱发牢骚,似乎快乐是由我们的牢骚多少衡量的。一个内向的人就曾经向我抱怨过他的同事:“每天早晨她都要问我‘
让潜在的入侵者缴械。在你专注工作之前,请径直走向那些有可能打扰你的人,告诉他们你在规划一天的安排,试图将打扰降至最低。问他们想从你这获取什么,写下来,一旦你达成了这些要求,马上回到你的空间。
如果你真的想清静,礼貌的同时注意谨言慎行。你走向办公室时,静静地走过同事身旁,却“
如果可以的话,指定时间“办公”,即每天找出某个特定的时间与人交流。对内向的人来说,有计划地让人打扰会容易接受一些。
要求办公室空间。向你的老板建议,不要认为你必须要待在你被安置到的地方。
当你与公司协商新工作或涨薪水的时候,请考虑把平和安静加到条款之中,坦率表明你的专长是能够独立工作、寻求答案而不打扰他人,并且告诉他们,如果身处能够让你专心钻研不受打扰的环境下,你能最大限度发挥潜力。事实上,如果你知道你的工作方式并且极力做到完美,你未来的老板只会对你印象深刻。
转载自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