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于莺:SARS时期的那场永别
2013-04-14
10年前的这个时候,SARS(非典型肺炎)已经开始肆虐,那会儿我还是个内科的⼩住院医生,想也没想过为什么,就主动要求到非典简易隔离病房工作。之所以说简易,是因为我们刚到那⾥的时候连道⻔都没有,就在急诊科的一角收治病⼈,然后自己动手,⼈人全副武装在⾛廊里加装简易隔断⻔。电钻声吱吱钻⼊耳朵,⾛廊那头传来的光⼀点⼀点被阻挡在隔离⻔外,现在想来,多少还是悲壮的。但那会⼉充满了⾰命乐观主义精神,没有隔离服,就穿两件⽩⼤褂,把领⼦⽴起来,⽤胶条层层粘住。没有N95⼝罩,就多戴几层——一次性⼝罩加两层厚厚的纱布口罩,戴上⼏乎就不能顺畅喘⽓,所以隔半个小时我们就会走到隔断⻔旁边,摘下口罩,透过⻔上的⼩窗拼命吸两口空气,转⾝再接着去看病人。
那会⼉没有微博,上网还用的是拨号,所以各种消息只能从媒体得知。即使知道真实情况已经惨不忍睹,我们也⽆能为力。大家只是在上班前彼此道声:加油!保重!下班后也会在单位指定的宿舍⾥玩会儿扑克。医院对我们真心好,每天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不随便外出,⼏乎吃的用的全都提供。
时间⼀天天过去,上班进病房,巡查病⼈,记下患者的主诉,测量⽣命体征,修改治疗方案,收集新病⼈的鼻咽部病原学,记录病程,开药,开化验,⽐较患者胸⽚,给患者带⽆创呼吸机,抢救,⼼肺复苏,强⼼药,最后看着救护⻋直接将遗体装进密闭医疗袋拉去⽕化。整个过程⽆声悲壮却⼜是倔强的。
有天我下了夜班在宿舍⾥睡觉,⼿机响了,是他。他是我⼀个患者的丈夫,结婚没多久妻⼦查出肾癌,已是晚期,住院化疗时我是她的主管医生。那会⼉我还不像现在这样⻅惯了⽣死,也不知如何才能安慰这样年轻的绝症患者,所以每次进她的房间,我总会多花些时间和她聊天。在给她穿刺放胸水时,会不停地和她说话来减轻她的焦虑不安。就这样我们⼀来⼆去成了朋友。我知道她这样的情况基本上没治,我⼀次次给她放胸水,眼看着她⼀天天没有了⽓力,也实在找不出什么合适的话来安慰她,只是尽量操作的时候动作轻柔些,说话的语速再慢⼀点。进入SARS隔离区后,这还是她丈夫第⼀次给我打电话。我有种不祥的预感,所以接通电话后我没有说话,等着他主动和我说。
他带给我的却是比死亡更加可怕的消息——她因为肿瘤转移到肺内,加上出现感染⾼热,呼吸困难,⼜因为前⼏⽇去过外院急诊科看病,有过接触史,⽆法和SARS鉴别,所以要被送到医院隔离。他现在能求助的人只有我。
我⻢上从宿舍的床上跳下来,对他说:送到我这里来!我正好在SARS病房!她被裹得严严实实的急救人员推进来的时候,我已穿戴整⻬等在隔离区⻔⼝。担架上的她已经⽆力抗争什么。我上去握住她的⼿,对她说:别怕,我在这⾥!她点点头,看不⻅我的眼泪在眼眶⾥打转。
也许她只是肿瘤转移呢?看着隔离区内横七竖⼋躺着的病⼈,我问护⼠长,能否把腾出来的超声室当作病房?得到护⼠⻓同意后,我迅速推来⼀个⼤钢化氧气瓶,接上氧⽓,把她抬到了床上。
不忍⼼看她的眼神,我出去找到她爱人,接过⼀沓胸⽚和肺部CT仔细看了起来。他和我心⾥都清楚,她那样的情况,进去了就再也没机会出来。简单聊了几句,我转身要进去。他叫住我问:她最后不⾏的时候,我能陪着她吗?我顿时语塞。按照规定,患者若在隔离区内去世,是要直接拉走⽕化的,之前绝不能让健康人进来。⼀旦出现感染,那是致命的错误。他见我犹豫的样⼦,眼泪啪哒啪哒掉下来。我叹了⼝⽓,对他点点头,转⾝身⾛开了。以后的⽇⼦,我依旧重复着工作程序,每天巡视病人、查体、记病程,给家属打电话告诉患者的情况,通知噩耗。
看着她眼中的光⼀点点消失,我知道时间不多了。我将他叫进来,仔细地给他穿上隔离服,戴上⼝罩帽子,叮嘱他⼀定要控制情绪,不能摘下口罩。我站在⻔口看着他们最后道别,弥留的她努⼒想要伸出⼿,阳光从窗⼝照进来,洒在她苍⽩的⼿上,几乎透明。她眼中的光亮了⼀下,⼜忽的黯淡下去。他压抑地抽泣着,我只能看到他抖动的背影。我努⼒控制⾃⼰的情绪,看着走廊那头医护忙碌的身影,发着呆。过了⼗几⼆十分钟,我进去把他拉了出来,在他⽿边轻声说:最后的事情交给我吧,你去⻔口等着,还有她爸妈,别让他们太难过了。关上隔离区的⼤门,我回到她的床边坐下,⼀直到她咽下最后⼀口⽓。然后通知太平间过来处理后事。
天⽓转热的时候,SARS也渐渐平息,我和她的丈夫⼀开始还间断有联系,后来渐渐不再来往。我相信他开始了新的生活,就像她当年在病房⾥跟我说他俩的故事一样,那一定是愉快喜悦的新生活。我相信她也⼀定希望他能开开⼼心地⽣活下去。
我甚⾄非常理解他不再联系我的原因,我知道他宁愿将悲伤埋在⼼底,不再想起。以后很⻓一段时间,路过当年给她专门设的那个单间病房,也就是旧急诊大楼的B超室,我都会想起她。很多事情发生过,我希望有的再也不要发生。
于莺是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
http://s16/original/7f5ad0d707c3d4bf6efcf&690
2013-04-14
10年前的这个时候,SARS(非典型肺炎)已经开始肆虐,那会儿我还是个内科的⼩住院医生,想也没想过为什么,就主动要求到非典简易隔离病房工作。之所以说简易,是因为我们刚到那⾥的时候连道⻔都没有,就在急诊科的一角收治病⼈,然后自己动手,⼈人全副武装在⾛廊里加装简易隔断⻔。电钻声吱吱钻⼊耳朵,⾛廊那头传来的光⼀点⼀点被阻挡在隔离⻔外,现在想来,多少还是悲壮的。但那会⼉充满了⾰命乐观主义精神,没有隔离服,就穿两件⽩⼤褂,把领⼦⽴起来,⽤胶条层层粘住。没有N95⼝罩,就多戴几层——一次性⼝罩加两层厚厚的纱布口罩,戴上⼏乎就不能顺畅喘⽓,所以隔半个小时我们就会走到隔断⻔旁边,摘下口罩,透过⻔上的⼩窗拼命吸两口空气,转⾝再接着去看病人。
那会⼉没有微博,上网还用的是拨号,所以各种消息只能从媒体得知。即使知道真实情况已经惨不忍睹,我们也⽆能为力。大家只是在上班前彼此道声:加油!保重!下班后也会在单位指定的宿舍⾥玩会儿扑克。医院对我们真心好,每天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不随便外出,⼏乎吃的用的全都提供。
时间⼀天天过去,上班进病房,巡查病⼈,记下患者的主诉,测量⽣命体征,修改治疗方案,收集新病⼈的鼻咽部病原学,记录病程,开药,开化验,⽐较患者胸⽚,给患者带⽆创呼吸机,抢救,⼼肺复苏,强⼼药,最后看着救护⻋直接将遗体装进密闭医疗袋拉去⽕化。整个过程⽆声悲壮却⼜是倔强的。
有天我下了夜班在宿舍⾥睡觉,⼿机响了,是他。他是我⼀个患者的丈夫,结婚没多久妻⼦查出肾癌,已是晚期,住院化疗时我是她的主管医生。那会⼉我还不像现在这样⻅惯了⽣死,也不知如何才能安慰这样年轻的绝症患者,所以每次进她的房间,我总会多花些时间和她聊天。在给她穿刺放胸水时,会不停地和她说话来减轻她的焦虑不安。就这样我们⼀来⼆去成了朋友。我知道她这样的情况基本上没治,我⼀次次给她放胸水,眼看着她⼀天天没有了⽓力,也实在找不出什么合适的话来安慰她,只是尽量操作的时候动作轻柔些,说话的语速再慢⼀点。进入SARS隔离区后,这还是她丈夫第⼀次给我打电话。我有种不祥的预感,所以接通电话后我没有说话,等着他主动和我说。
他带给我的却是比死亡更加可怕的消息——她因为肿瘤转移到肺内,加上出现感染⾼热,呼吸困难,⼜因为前⼏⽇去过外院急诊科看病,有过接触史,⽆法和SARS鉴别,所以要被送到医院隔离。他现在能求助的人只有我。
我⻢上从宿舍的床上跳下来,对他说:送到我这里来!我正好在SARS病房!她被裹得严严实实的急救人员推进来的时候,我已穿戴整⻬等在隔离区⻔⼝。担架上的她已经⽆力抗争什么。我上去握住她的⼿,对她说:别怕,我在这⾥!她点点头,看不⻅我的眼泪在眼眶⾥打转。
也许她只是肿瘤转移呢?看着隔离区内横七竖⼋躺着的病⼈,我问护⼠长,能否把腾出来的超声室当作病房?得到护⼠⻓同意后,我迅速推来⼀个⼤钢化氧气瓶,接上氧⽓,把她抬到了床上。
不忍⼼看她的眼神,我出去找到她爱人,接过⼀沓胸⽚和肺部CT仔细看了起来。他和我心⾥都清楚,她那样的情况,进去了就再也没机会出来。简单聊了几句,我转身要进去。他叫住我问:她最后不⾏的时候,我能陪着她吗?我顿时语塞。按照规定,患者若在隔离区内去世,是要直接拉走⽕化的,之前绝不能让健康人进来。⼀旦出现感染,那是致命的错误。他见我犹豫的样⼦,眼泪啪哒啪哒掉下来。我叹了⼝⽓,对他点点头,转⾝身⾛开了。以后的⽇⼦,我依旧重复着工作程序,每天巡视病人、查体、记病程,给家属打电话告诉患者的情况,通知噩耗。
看着她眼中的光⼀点点消失,我知道时间不多了。我将他叫进来,仔细地给他穿上隔离服,戴上⼝罩帽子,叮嘱他⼀定要控制情绪,不能摘下口罩。我站在⻔口看着他们最后道别,弥留的她努⼒想要伸出⼿,阳光从窗⼝照进来,洒在她苍⽩的⼿上,几乎透明。她眼中的光亮了⼀下,⼜忽的黯淡下去。他压抑地抽泣着,我只能看到他抖动的背影。我努⼒控制⾃⼰的情绪,看着走廊那头医护忙碌的身影,发着呆。过了⼗几⼆十分钟,我进去把他拉了出来,在他⽿边轻声说:最后的事情交给我吧,你去⻔口等着,还有她爸妈,别让他们太难过了。关上隔离区的⼤门,我回到她的床边坐下,⼀直到她咽下最后⼀口⽓。然后通知太平间过来处理后事。
天⽓转热的时候,SARS也渐渐平息,我和她的丈夫⼀开始还间断有联系,后来渐渐不再来往。我相信他开始了新的生活,就像她当年在病房⾥跟我说他俩的故事一样,那一定是愉快喜悦的新生活。我相信她也⼀定希望他能开开⼼心地⽣活下去。
我甚⾄非常理解他不再联系我的原因,我知道他宁愿将悲伤埋在⼼底,不再想起。以后很⻓一段时间,路过当年给她专门设的那个单间病房,也就是旧急诊大楼的B超室,我都会想起她。很多事情发生过,我希望有的再也不要发生。
于莺是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
http://s16/original/7f5ad0d707c3d4bf6efcf&690
前一篇:为什么医生难成为好的爱人(转发)
后一篇:医生如何面对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