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拳理——太极拳学习体会系列之三
(2012-01-09 08:24:18)
标签:
太极拳拳理技击杂谈 |
分类: 太极拳学习体会系列 |
太极拳学习体会系列之三
太极拳的拳理
什么是太极拳?怎样的动作才对?从技术角度来看起码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是特殊的技击性。太极拳是拳不是操、不是舞,所以虽然不主张“武”却能“武”,是“文拳”,而这种武又不同于一些“硬打硬进”的武事,非常重视“以柔克刚”,讲求“粘连粘随”、“舍己从人”,这是一种极高层次的技击。举例来说,对付冲拳有多种方法,有的躲闪不接触,有的以横力拍击,有的以直力阻击,而真正的太极拳则是迎对方的来力而不与其对击(对击的结果是大力胜),反而接对方来力向己身“帮助”对方“打己”,同时顺来力划弧(越小越好)改变对方的击打路线,化解来力,再借对方的力和自己的劲还给对方,将其击倒或击出,这正是太极拳“任他巨力来打我,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击特征,不可否认这种方法最好也最难,由此导出了太极拳的一系列练拳要求,外型要符合技击要求如冲拳、弓步;内在要通过用意,放松,慢练以及身型,运动要求练习“听劲”(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变化),“发劲”(出力的过程,大小,相合)的功夫,实现太极拳的技击性。
其次,突出的哲理性。从太极拳的产生到具体动作都有深刻的哲理,这种哲理性已上升到理性指导层次,融汇到具体动作形态中,如阴阳辩证哲理,具体为拳中的虚实、开合、动静等等,这一点非常重要,甚至有人称懂得阴阳能分出虚实就是太极拳,所以每动都要在此理指导下运动,和其它运动相比在理论层次和全面程度上都显得突出。
第三个特征就是明显的健身性。在健身方面太极拳的一系列技术要求,扎根于传统医学,又符合现代科学,显示了明显的健身性,正如拳论所称的“若问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丹”,现代大量的科学实验正说明着这一点。
总之,具有特殊的技击性、突出的哲理性、明显的健身性,同时又符合太极拳一系列技术要求,才算是太极拳。出于不同的练习目的,可以有所侧重,但是作为完整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最佳的练习效果应该是三性有机的统一,虽然分而述之,实为一体,如同一棵树上的三个果,这是辨别太极拳的基本标准。
太极拳首先是一种拳术运动,符合拳理,具有技击性。这里的拳理是指太极拳动作本身符合攻防规律,具有攻防含义,能够产生一定的攻防实效,这既是太极拳动作与体操、舞蹈、导引等其它运动的基本区别也是本质区别之一。
因为,太极拳在创造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其它武术拳种动作,组编而成,其中,有史料记载的,最为突出的是明朝戚继光的拳法,戚继光的拳法也是在吸收了众多民间武术基础上形成的,把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和陈式太极拳的图诀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不仅动作名称相似,而且架势十分相近,在《陈氏拳械谱》上也有“红拳”的记载,即使从现在广泛流传的太极拳中也不难看出与其它拳种相似的动作,如杨式太极拳的“搬拦捶,’与八极拳的“落砸捶”、“栽捶”与少林拳小红拳的“下栽捶”外形动作几乎一致,近来有人研究认为太极拳发源于山西的洪洞通臂拳,这些都说明太极拳动作主要取材于其它武术拳种,并保留了武术动作固有的技击性。同样的弓步,作为太极拳由于技击性的要求,上步时前脚要求微内扣,有套锁对方脚跟的含义,而作为体操化的弓步显然并无此意;同样的冲拳,作为舞蹈化的表演则无须做到“手背与小臂齐平”,而太极拳的冲拳就必须如此,否则违反了攻防原理,不能产生攻防实效,也就不合拳理。太极拳拳谱拳论中充满技击内容,也反映了太极拳具有技击性。在现存的140多篇文献中,几乎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有关技击思想、战术、方法、训练的论述,被尊称为太极拳经典的《太极拳论》中讲“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通篇讲技击思想,策略方法也唯武事论,其它如《打手歌》、《十三势歌》、《四字秘诀》等,也都讲的是技击内容,说明太极拳具有技击性。
(1) 虚领顶颈——头部要领的技击机理
所谓头顶虚领即头顶的百会穴(从两耳尖直上头顶与两耳垂连线交会处),要虚虚上领,额前天庭处向前顶劲,这是一种自然用劲状态。象测量身高时头顶轻触标尺之感,或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好象头顶上有绳索悬着。又好象头顶上顶着一满碗水那样不能摇晃。百会穴与会阴穴要保持垂直的姿势,即“上下一线”。所谓项部竖直即颈部肌肉不是强直用力梗脖,而是保持颈肌有弹性。其它要求口轻闭,齿轻扣,舌上顶,耳静听,面自然,目专注等。
从技击机理上讲,一方面:头部和背部要求使人体整个后背从头到颈到脊到尾椎的肌肉自然伸长,生理曲线减小,做到“身弓”延长从而增加发力效果,是技击中不可少的要求。后项中的两大筋间的“哑门穴”(两傍为天柱穴),下与“长强穴”(位于尾骨附近)相呼应。“哑门”即颈椎的第一个回旋椎,通过回旋椎的活动,头颅成为平衡的杠杆,“虚领顶劲”是头对脊柱的平衡。太极拳把脊柱的弹性运动称做身弓。武式以腰为弓把,大椎和尾闾为弓梢;陈式则把弓梢的大椎往上延伸到颈椎第一节的“哑门穴”,以增加其调节度和爆发力,对推手时的引化、蓄发,做到运用自如,极有关系。“虚领顶劲”对脊柱起平衡作用,颈椎则起着调节的作用。
另一方面:头部的要求,能提起精神,使思想高度注意,加强神经冲动的灵活性,灵活准确地判断时机,作出应答,战胜对手。正如拳谱所说“虚领顶劲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再有,颈项要端正竖起,而且要松竖,不能强硬,这样左右转动时方能自然、灵活,在推手实战中才能不失顶劲,全身动作轻灵、圆活、沉着、稳健,化发自如。如果用力做成强硬的姿势,或者只注意放松而变成软塌,走到强硬的反面,都会影响到左右转动的灵活性和“虚领顶劲、面容正常”的自然姿势。运动生理学说明,身体转动除了决定于大脑的支配外,颈肌反射也有一定作用。例如,人仰面,头部的重量可使腹肌紧张;低头可使背肌紧张;侧转可使同侧肌紧张,等等。这样影响周身技术要求,破坏了整体劲,很容易被对方牵动重心,失去平衡。
(2) 沉肩坠肘、坐腕撑掌——上肢要领的技击机理
肩松即是将肩顶骨(肩峰)落下,肩井穴处放松,同时两肩微扣,向下沉劲,这些也是用意识调控非拙力所为,肩松肘垂象两臂下垂双手紧握用力或两手提重物突然松手之感,在松肩的前提下肩关节向下微位移。肘垂即肘始终要微曲并具有下坠劲,即使手臂上举也一样,肘尖总是保持对地面之意向。
坐腕是要求手腕部沉着塌落,外形上通常保持一定曲度,但是一般手背与小臂不成90度,形成死弯,而要使腕部关节有韧性地活动,既不可强硬也不能软弱,有沉着下塌之意,增大腕部支撑力,这叫“坐腕”,也叫“塌腕”。
手指一般要求要自然舒撑,手指间微分开约有十指交叉距离或者轻并拢,手背呈浅弧形或螺旋形,有内劲达于手指尖,太极拳讲的“形于手指”。
腕坐掌撑象双手撑按沙发扶手起身,和手插如黏液中五指要分开,但是五指之间又有粘黏感。
从技击机理上讲,肩部及肘的要求可以使全身力量通过肩关节传递到手作用于对方。因为,肩关节在上肢为根节,如果此处紧张阻滞就无法使力量传出,也就做不到拳谱要求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十手增……总须完整一气。”
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沉肩垂肘”也能帮助“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如果耸肩抬肘,就会破坏“含胸拔背”的姿势,不利于“气沉丹田”。只有“含胸拔背”,才能“气沉丹出”,从而稳定重心立于不败。
肩部的松沉和旋转活动,能起到舒展肩部韧带和肌肉,并牵引背部两侧肌肉形成“气贴背”的作用,增强力由脊发的效果。
初练时先从全身“放松”上着想,对肩关节也从“放松”上着想。练拳日久后,懂得虚实的变换,就要从“沉着”上着想。对肩关节也要从“沉肩”着想,使内劲由松柔趋于沉着,手臂极为轻灵圆活,但又极为柔软沉重。这样,手臂就会逐渐加强富于弹性和韧性的掤劲。太极拳的掤劲就容易用肘部和手掌去牵动对方的重心,破坏对方的平衡;在引进化劲时也不易被对方压扁,成为引进落实,使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而是能充分发挥“引进落空”的作用。
“沉肩垂肘”时要注意腋下留有余地,约可容一拳地位,不要把膊部贴紧在肋部,要“肘不贴肋”,使手臂有回旋的余地。每动定势,肩与胯要成一垂直线,两肩松沉并微向前合,有“含胸拔背”之意,两肩骨节似有一线贯通,互相呼应。两肩要交互牵引,彼此关联,好象有一条线贯通的样子,这叫做“上于两膊相系”。这样,舒展中就有团聚之意,加强了掤劲和合力作用。
陈、武两式太极拳是主张两肩骨节有微向前合之意,这有助于“含胸拔背”的形成,配合肋肌和肋骨的弧形松沉,腹部极为充实,两侧腹肌也外向前合,能充分发挥掤劲和合力的作用。
肘是自然保护肋部的。肘与肋的关系,太极拳术语有“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两句话。肘不贴肋,是使肘部有回旋的余地。“肘不离肋”,是便于保护两肋、两腰,防守对方击打肋部的作用功用。练太极拳肘关节始终要微屈并有下垂劲,即使如白鹤亮翅的式子中右手臂上举并超过肩部时,肘尖仍然是带有下垂劲的。如果肘尖向上抬起,那是上抬劲,与太极拳的要求相反。肘部若远离身躯向外突出,是舍近就远的作法,既妨碍沉肩,也影响沉气,同时,因为两肋暴露太大,在技击性上,也是有害无利的。
每动定势时,肘尖要和膝关节上下互相呼应,即所谓肘与膝合,两肘在前后、左右、上下也要互相呼应合住劲。
动作过程中不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肩与胯也须保持上下对准的垂直线,符合“上下一条线”的要求。两肩要齐平,防止在转动时出现一高一低,破坏身法端正的要求,失去平衡。
“沉肩垂肘”也可使手臂在伸缩、升降、缠绕中加大力量。只有在“沉肩垂时”的前提下,才能加强“坐腕”的作用。
腕部的要求能锻炼其旋拧灵活性及力量,保证手掌在运转中内劲不断续或丢失,从而与对方接触制拿对方劲路;塌腕还可以使内劲贯注于掌心和指端,增大手臂的劲力,提高击打力,有效运用八法,解脱被人擒拿。
在坐腕的基础上配合掌撑的结果使劲力贯注手指,或掌或拳或勾以多种手法用于技击。
(3) 含胸拔背、蹋腰敛臀——躯干要领的技击机理
胸为颈下腹上部位,胸与背相对应,拔背必含胸,含胸是胸背部和肋间肌肉在意识指挥下自然放松,使撑起来的胸廓微内收,绝非凹胸或用力形成驼背之势。背指的是脊柱两侧上至肩下至腰的部分,脊就是脊柱(分颈、胸、腰、骶、尾四节),要求脊柱在适度拉伸中,保持正直而且骨关节(问椎盘)虚虚对准,练拳要使背部的肌肉放松分别向纵横方向伸张,形成拔背、扩背之势,有气贴背的感觉。此动作须与头顶项竖协调完成。
腰包括左右两肾和左右腰及前腰(腹部)。松腰指向前“尾闾”上提,腰背“肾俞”、“命门”后塌,这里塌腰与长拳的塌腰截然不同,是腰向后塌,塌住劲即通过收臀抱胯等动作,使附着腰椎间的肌肉收缩,并向下沉住“尾闾”,脊柱尾骨根向前托起“丹田”,从而减小脊椎“S”生理曲线,形成塌腰,并使得“尾闾中正”,这同样是要用意通过放松腰部来做到的。
腰是躯干运动的枢纽,松腰能使下肢力量上传,加大劲力传递;臀部内敛使整个脊柱下端的尾闾内收和沉着,这样固定了脊柱的下端,成为整个上肢的支座,使身体保持中正,重心下降下盘稳固,脊柱的灵活性和背肌的弹性增强,有利发放对手,此外臀部还是一个有效的攻击部位,可以挑、撞、坐对方。
(4) 圆裆开胯、屈膝抓足——下肢要领的技击机理
胯关节指股骨头与宽臼连结处及周围肌肉组织部位,两胯构成的拱形内弧称裆部。即要求松开髋关节,放松附着其上的肌群,在此基础上有胯根(股骨头)向内抽缩的变化,形成裆的状态,即为开裆合住劲,此并非一定要外形的大开展,实为内意内劲之要求,即主动与被动肌肉配合完成的“松胯圆裆”。胯松裆开就象骑马。
对膝关节也要有微屈之意,两膝互相呼应,配合胯根撑开撑圆裆,拳谱称合裆劲。膝关节基本上属于滑车单轴关节,是负载上身重量的主要关节,作为姿势要求讲,是要求在膝关节保持弯屈状态下,微微向里扣不要外撇称为裹,始终要求膝尖与脚尖相对。足由足踝、足掌、足踵组成,其中要“脚心往上”,讲的就是练拳中脚心要含空,脚趾抓地。膝屈裹足趾抓地象站立乘车突然刹车时下肢用力。
从技击机理上讲,胯的抽缩,裆的撑圆及膝足要求,可以增大下肢支撑面积,使裆劲下行到足底,膝关节更有力,足底塌实,桩步稳固,下裆劲与气沉丹田配合,小腹充实,重心更加稳定。
屈膝圆裆的要求,能很好的利用地面反作用力,节节贯串,劲起于脚,使力上传至手,做到:“其根在脚……形于手指”,从而增大技击威力。
总之,不管太极拳的技击功能是否在衰退,有一点不能否认,从动作属性上来看,太极拳是以练习技击动作为手段,来实现健身技击等多重功能,即太极拳动作具有技击性,这种技击性保留在套路里、体现在动作中,成为太极拳区别于其它运动的本质特点,也是衡量太极拳动作对否必不可少的一条原则。换句话讲就是太极拳动作必须符合拳理,这也正是太极拳之所以称为“拳”的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