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
——评辽沈晚报的一篇报道
《辽沈晚报》11月24日A03版报道了一篇《辽宁首个社区养老试点正式运行,已有400余人预定 吃着营养餐看病不出门,开心》,对这篇文章,我认为记者对养老方式的概念不清,混淆了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概念,把实际上的机构养老误认为是社区养老。当老人环顾大东区养老服务中心优越的条件和具体服务标准时,无不对养老中心的设施感到满意,但同时无不对养老中心的费用感到惊人乍舌,这篇报道误导了老年群体对社区养老的认识,使人对社区养老方式产生迷茫和失望。回首自己的收入状况,对自己颐养天年完全失去了信心。
沈阳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了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企事业参与为补充、中介服务为纽带“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被国家民政部作为“4+1”示范标准向全国推行。那么,什么样形式的社区养老才能成为养老的“依托”呢?是像报道中的
“大东区养老服务中心”
那样的“试点”模式吗?其实不然,真正的社区养老模式,应该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落实社区,在社区建立一个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为居住在家中的老人开展社会化服务。社区养老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而不是去机构、中心养老,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是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方式优点结合集中在社区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社区组织的楼栋长或邻里,与社区困难老人签订帮服协议、互助服务、养老机构延伸服务、呼叫服务、市场有偿服务、志愿者服务等等,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社区养老是方便老人、不收费或很少收费的养老服务模式,绝不会收取高昂床位费、采暖费、护理费的养老院模式。
下面是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示意图可供参考。
http://s2/bmiddle/7f463f4bgcf882eb9bcf1&690
以大东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标准,结合一对老年夫妇的情况来看,每月床位费1800×2元,冬季采暖费120×2元,餐费650×2元,护理费选介助级是750×2元,选介护级是1050×2元,合计每月将是6640~7240元。什么样的职业收入能入住这样的养老中心?是一般的老年群体可以光顾的吗?据统计辽宁省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为1662元,沈阳市2011年社会平均工资每月3715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每月3813元,如此微薄收入的人可以入住养老中心安度晚年吗?只能是望尘莫及了。同一天的报纸上,报道沈阳市首批新建公租房房租最高每月才410元(面积大于70平方米),以此来与大东区养老服务中心床位费单间每月3000元比,似乎后者有对老年人敲竹杠、敲骨吸髓之嫌。
现在政府在社区普遍建立一种老人日间照料站,它承担为居住在家、白天无人看护的老年人开展日间照料服务。沈阳市到10月底已建成500处社区养老日间照料站,大连市3年总投资7.1亿元建设的255所社区养老服务站已全部建成,按照每站至少辐射2000名老人的规模,51万老人可在家门口享受到养老服务。又如天津市已建成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577个。
综上所述,这种社区养老形式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习俗,使老年人在社区得到服务和照料,弥补家庭照料功能的不足;老年人不离开自己的家和多年熟悉的社区,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符合心愿,有利身心健康;相比投资建设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有比较大的经济优势和推广的可能。《辽沈晚报》报道的大东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模式,绝不是社区养老的试点,更不是目前老年群体养老的归宿,而适合中国国情的、能为老年群体所接受的应该是以家庭养老为依托的社区养老模式。据统计2011年底全辽宁省城乡各种养老机构才有1714家,养老床位仅仅18万张,远远满足不了养老需要,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日间照料站、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数量已达四千余个,各类老年活动室6千余个,每个服务设施都辐射无数的居家养老户,可说是福及千万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