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味人生——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五)

(2023-08-16 07:44:37)
标签:

宽容

品味人生

情感

文化

娱乐

《品味男女人生》

  •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品味人生——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五)
    人类就首先应懂得
    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无私滋养,且要承认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人类还必须要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断学习,不断做好统筹规划,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人类要勇于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探索自然奥秘,去发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最后,人类还应认识到,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一定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因噎废食,要懂得“适当、协调”之美。所以我们一再要求和平统一台湾,在中华文明里,“天人合一”的画面温馨唯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谊,自然之美美不胜收,自然之博滋养人类!想那多彩多样的神奇物种、想那博大无私的养育情怀、想那风云变幻的气候现象等等。自然在用自己的特有方式告诉着人类,人只有与大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才能让自然万物源远流长,才能让人类不断繁衍进步……懂得归于自然的自然之美,乃是至高之美。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将会不断进步,自然也会绽放出璀璨迷人之风采!沧桑风云变,规律须遵循。和谐谋发展,携手共前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经过千万年感受形成的;人类与自然的感情,是经过千万年的相处建立的。从起初被自然支配,与自然抗争,渐渐地到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再到今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永远的家园。
  •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多诗词中都有所体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李白对山川明月的情真意切,情谊绵绵,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无论世态是否炎凉,山川明月都是他忠实的朋友,无声陪伴,不离不弃,如此的温情怎能不让人感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形象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信任、相互爱慕、相互景仰。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导致人类正在失去对自然的美感,我们应该学习古人对大自然的仰慕敬畏以及情感的形象表达,秉承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切实把自然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情感基石和实践基础。在中华文明里,“天人合一”的典故代代相传。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流传着“好生之德”的思想和“网开三面”的故事。《尚书》说:“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爱惜生灵、不事杀戮的品德,对于赢得民心十分重要。商汤有一次狩猎,见部下们张网四面并祷告说,上下四方的禽兽尽入网中。汤命令去其三面,只留一面,并祷告说,禽兽们,愿逃者逃之,不愿逃者入我网中。商汤“网开三面”的消息传到诸侯耳中,都称赞汤的仁德可以施与禽兽,必能施与诸侯,因此纷纷加盟。事实上,商汤正是靠广施仁政,最终拥有了天下。所以《诗经》称赞他“敷政优优,百禄是遒”,意思是广施政令很宽和,百姓福气聚成团。在中华文明里,“天人合一”的哲理深植生活。所以说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了生产不能破坏自然的道理。砍伐树木,捕捉鱼虾,一定要取之有度,取之有时;播种百谷,一定要与四时之序相协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孟子对梁惠王所进行的理论教育。《国语》记载,鲁宣公要在春天的池塘里捕鱼,大臣里革劝告说,春夏是鸟兽鱼怀孕繁殖的季节,不应该在这个时候捕杀它们,一边说一边把渔网撕断弃置于地。人生在天地之间,人们的生产活动不能上逆天道、下绝地理,否则,“天不予时,地不生财”。早些年,了解到大兴安岭等林区因转型,致使林区群众生活困难,乱采乱伐问题严重,你我心情很沉重,要求有关部门调查研究,最后制定了相关政策,既有利保护了那里的生态环境,又使林区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近些年,要把长江流域禁捕工作作为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约束性任务,是保护长江母亲河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为子孙而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决策。是中华民族文明精神,“天人合一”代代相传的典范。
  •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亲缘关系,这是中华民族祖先独特的智慧。从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到甘地所说,大自然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却无法满足我们的贪婪。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大气污染、环境恶化、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大自然正在给予人类一连串的警告与惩罚,无语的自然不可欺。达尔文曾经说过,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征服大自然。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既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也是中国古代文明“万物一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时代阐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讲求宽容和谐理念,追求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宽容和谐统一的经典命题,对社会进步和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提高,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为代价的做法,是与宽容和谐发展背道而驰的。人类投入自然怀抱之中,自然被放在人心之上,人类呵护自然,自然回报人类,相近相亲,相融相合,宽容和睦相处,这才是美妙的和谐境界。
  •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和平,协和万邦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个色彩斑斓、奥妙神奇的地球;我们生存的中华民族这块土地上,“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的自然豪迈之美让我们惊叹,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这个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相照应诗人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中国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海纳百川、容纳万物”的人类胸襟让我们叹服!要深知,人类因为自然而得以不断繁衍生息、变得更加美妙丰富,大自然因为人类而生机勃勃,逐渐散发迷人璀璨的魅力风采!因此,让人类与自然携手同行、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人类与自然同舟共济、奋勇前行,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书写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壮美篇章吧……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和谐宽容,认为万事万物可并存并处,融会协调,有人甚至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之为中华和合文化。由于中华传统文化将和谐作为核心因子,注重借鉴和汲取其他国家和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铸就了“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并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不断走向繁荣兴盛。(图片来自网络)2023.8.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