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味人生——宽容品格与宽容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大特色(中)

(2018-11-04 10:00:32)
标签:

品味人生

宽容

传统文化

情感

《品味男女人生》

宽容品格与宽容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http://s2/mw690/002kuTWSzy7oVwwYnh7e1&690历史上儒家将“宽容”作为“仁”的重要内容,强调“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道家也同样主张“常宽容于物”;中国文化也是一种有着强大的摄受力和同化力的文化。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的包容性,才使其成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容精神,首先是对人的宽容,人与人之间友爱相处,以形成人际关系的和谐。这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重要精神。孔子提出的“仁”就是“爱人”,即主张对人要充满爱心。能爱人才能宽容人。老子说“不争”为德。墨子提出“兼爱”说,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这些学术思想各异的大家,在对人要宽容这一思想上如此一致,足以证明中国文化的宽容精神。同时还可以看出,宽容精神实际上是人的道德修养达到较高水平的一种体现,因而被誉为中华民族待人处事的一种美德。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中原地区的诸侯用西戎来称呼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按照《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秦国的强大,就是战胜了诸多西戎国家和部落。在秦穆公在位时,西戎地区存在八个强大的国家。至于周幽王统治末期,西戎的军队一度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镐京。换而言之,在西周乃至春秋初期,西戎都是周王室的重要威胁。而这一威胁,伴随着秦国数代国君的开疆拓土,而逐渐融合到华夏民族中。宽容的品格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一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

http://s6/mw690/002kuTWSzy7oVyejRdz65&690

不难看出,中国古代“人和”思想的精华主要在于宽容品格与宽容意识与“有余以奉天下”,这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和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以及社会发展不平衡利益矛盾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的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种敌对力量,而把它看作是与人类相辅相成,所谓天人合一,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谐思想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注重和睦相处,人们之间应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形成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和谐思想体现在民族或国家关系上,主张天下一家,热爱和平,反对侵略。以和为贵的思想品格与意识,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无疑有着积极作用。中国社会与西方的差异之一,是没有彻底斩断血缘的纽带,儒家则把血缘亲情、家庭伦理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了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道德、文艺于一体的宗法礼教,而道德在其中居支配地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中心的倾向。这种道德中心的传统,使得中国成为礼仪之邦,也使中华民族成为有强烈道德意识的民族,减弱了人欲横流造成的社会动荡。但这种道德中心的倾向又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戴上了温柔的面纱,使封建的宗教法礼成了统治者维护残暴统治的合理的思想工具。

宽容品格与宽容意识必须以人们的人格平等和自由为基础,尊重异己的人格尊严是宽容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宽容是理性沉思的结果,带有强烈的理性选择色彩,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个体对世界的多元与差异、对人的本性以及人与群体关系的本质的自觉反思和体验。正是因为具有这种理性选择的色彩,宽容的维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宽容意识,甚至可以说宽容品格与宽容意识就是一回事。而传统的文化教育,则义不容辞地担任着唤醒人们宽容意识的重任。宽容意识不仅是人们直面多元与差异性的一种基本价值态度和理性品质,实际上也是个体、社群和制度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态。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与普及都离不开教育,宽容品格也不例外。要改变社会民众和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没有宣传教化作为基础是难以实现的。社会民众只有通过宣传教化具备宽容精神和谦让品格的文化知识,才能使得社会民众和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得到改变。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化可以教授个体有关宽容的基本知识,通过培养大众个体养成宽容意识和谦让品格,继而通过社会对个体的相互影响,发挥其智慧才能和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使得整个社会大众和传统文化充满宽容和谐。

 

宽容品格与宽容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也好,一大特色也罢,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儒、道、法、墨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儒家提倡“和为贵”、“和而不同”,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则倡导合乎自然,“宽容海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法家主张对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关系正确定位,实现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和谐。墨家饯行“兼爱”、“非攻”思想,墨子曾与公输班模拟对阵,“九攻九拒”皆胜,制止了楚国攻宋的战争。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宽容品格与宽容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传统化“和合”文化并不能为我们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成答案,当今时代的和谐文化必然是一种新形文化。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文化,不是过去“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式的三纲五常伦理,也不只是“和气生财”、“中庸平和”式的简单的修身秘诀,而是建立在现代公民身份和平等人格基础上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需要以和谐理念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需要以和谐理念来舒缓;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观念不强,需要和谐理念要用道德与法律来规范;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和谐理念上升到法律制度层面来化解;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需要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来教育,以及深入开展唤醒宽容意识的理念教育等等。(未完待续)(图片来自网络)2018.1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