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味人生——宽容品格与宽容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大特色(上)

(2018-10-30 08:25:48)
标签:

品味人生

宽容

传统文化

情感


中国文化的宽容品格与宽容意识,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http://s3/mw690/002kuTWSzy7oNw2sJwu12&690

因此它不是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而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也是中国文化无与伦比的生命力的内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它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固然有文明和文化的一般共性,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的,因而又具有鲜明的特色。如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能调节关系,减少磨擦,避免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感到世界的美。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谅就是彼此理解,不计较个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谅解他人。有了相互之间的谅解,就能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容的品格与宽容意识。

http://s11/mw690/002kuTWSzy7oNrFbKvU8a&690

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容品格历来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占主导地位,而人本主义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在文化精神上存在着本质区别。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西方人文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中国文化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五伦,五伦就是整个民族一家人。伦理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个纲领,就是我们常说的五伦。五伦是道,是性德,是天性;五伦是最基本、最坚固的团结。强调人对于民族和国家的义务,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它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容品格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思想上。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从这种对自然的理解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人生要像天那样刚毅而自强,像地那样厚重而包容万物。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文化就是儒学。儒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里对中华民族在思想方式、行为规范、道德礼仪等方面长期起着支配作用。儒学主张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种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宽容性,对外来文化向来不排斥。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川流不息,正是由于其吸纳百川的结果。道家也同样主张“常宽容于物”;也是一种有着强大的摄受力和同化力。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的宽容品格。

http://s13/mw690/002kuTWSzy7oNrHIFIMac&690

宽容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有表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处理人际关系时候,就强调宽容。如: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老子说“不争”为德,墨子提出“兼爱”思想等等。在治国谋略方面,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的“仁政、德治”等思想,都是主张君主要以“宽恕思想治理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上,我国早在《尚书·尧典》就记载“协和万邦”之说,讲的也是宽容。宽容意识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与精髓,是儒家历来将“宽容”作为“仁”的重要内容,强调“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中国各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社会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水平也多有差异,因此古代中国又形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格局,如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等。不同的区域文化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结构。然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使这些文化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还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交相辉映,增色添彩。所谓“共存”,是指在中国文化中,各学术流派、各种宗教之间,可以长期共存。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文化发展成熟时期。当时是九流百家争鸣,儒、墨、道、法齐显并重,既没有政治上的禁锢,也不存在学术上的权威。纵观中国历史,纵有五胡乱华,纵有北辽西夏,纵有满蒙入关,我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没有被泯灭掉,就是因为我们的宽容性,我们有这样一份文化自信去面对各种不同的文化而无所畏惧,我们愿不断从中汲取充分的养料去让我们的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唐朝的宽容精神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财富,在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我们更要将这种精神发扬下去,勇敢地让世界文化之流与我国文化之渊相融,不要畏惧什么文化侵略,与其担心这些,我们不如努力地发展我们的文化,强化中华文化的自净能力。

所以说宽容品格与宽容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大特色,只有文化的激荡与宽容,才能使一种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要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让今日之国民重拾文化自信,我们怎能不坚持这种理念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一直被尊称为宽容的典范。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极大地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也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使之为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早年老子在《道德经》五千言中不仅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衣、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而且提出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以及“去甚、去奢、去泰”等主张,即人们也要效法天道,“有余以奉天下”,而不要“损不足以奉有余”,以实现社会的相对均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未完待续)(图片来自网络)2018.10.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