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middle/7f3b66f6gbf5668953980&690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我们了解历史,主要是史书,还有一些小说,民间传说,古迹文物等等,信息量最大最靠谱当然是史书,主要是正史。相对于世界上其他一些文明,我们拥有众多史籍和丰富的文献记载,使得华夏文明更加绚烂。
谈论历史,不但要阅读史书,而且要分析史书,其实书也有书的毛病和局限。要分析对错,还有要考证空白!只有先去细致分析当时各种状况,然后根据这些前提背景靠逻辑去推测。在能够穿越时间的科学技术成为现实之前,对于那些未知和有误的历史,只有这样去研究。
有很多人骂易中天,在他的话里挑刺,至少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易中天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合理的推测也是研究历史的一部分”,历史不光是看书。
我们现在依据的,无非就是三国志\华阳国志\后汉书\魏略\吴志\蜀史等书的记载,这些书被奉为"正史",是出于它严肃认真的史学价值,而这些书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其缺失和谬误都不少,某些章节更是多次出现自相矛盾的记载。所以考虑历史背景、政治背景、作者背景甚至作者成长经历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十四史晋人写三国、唐人写南史北史、宋人写唐书、元人写宋辽金史、明人写元史、清人写明史。我们在读的时候又怎能抛开历史背景呢。为什么史记中得了江山的刘邦是个市井小人,丢了江山的项羽是个盖世英雄?如果不抛开司马迁本人的一些遭遇反而好理解一点!
对于这些考究推断分析,我们确实无法证明和保证其真实,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科学的态度。处处引用而不分析不仅教条,宜有卖弄之嫌而更显无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