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虚实结合,深味整本书——西安六中研讨会现场评课记录

(2020-07-19 12:44:07)
标签:

语文教学

分类: 原创

亲爱的各位语文同行朋友们:

大家好!人生有许多幸福的时刻,比如洞房花烛夜;比如金榜题名时;比如今天的炎暑逢甘霖,请大家看窗外,会场外雨还在下,赶走了持续多天的高温,凉爽无比;比如此地遇故知,我见到了许多老朋友,许多熟悉的面孔,因为疫情,不能举办太大规模的活动,虽然今天的人不多,但是气氛依然热烈,有价值的研讨学习交流,跟人数的多少没有关系,一群有着同样梦想的人聚在一起,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刚才来自交大阳光中学的仪老师和来自庆安高级中学的王老师分别展示了《谈美》和《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可谓精彩纷呈,各有特色,我将这两节课概括为“虚实结合,美美与共”。

第一节课由虚到实。仪老师执教的《谈美》这本书是文艺论著,纯理论性的书籍不容易读懂,我刚才也了解到学生之前根本就没有看过,那么要在四十分钟里让学生对整本书有全面的了解,难度确实比较大。根据学情,仪老师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即由抽象的内容到具体可操作的读书方法,给学生手杖和读书指南。她的策略包括了解作者、梳理目录、细读序言,章节示例等,教给学生勾画圈抓关键、联实例悟观点、思自身谈收获等,具体细致,特别容易上手。

2020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第20题设置的非常巧妙,要求考生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脊梁》:一条力的弧线/一道破土的犁圈/一条飞来的彩虹/一架厚的青峦。很显然,这道题正是《谈美》的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落实,既有阅读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表述能力的考查,还有独立思考观点鲜明的素养考查,等等,一旦数鸟。这样的出题方式,也是高考四层四翼体系的要求,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二节课由实到虚。王老师执教的是《苏东坡传》,这本书是人物传记,记述的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了苏轼数量不少的作品,对传主已经有所了解,他的故事都能随口讲出一两件,那么这节课,师生所要做的,就是透过故事的外衣,进入传主的精神世界。

教师的素养美。王老师个人素养比较高,教态表达知识积累都很好,执教《苏东坡传》丝毫没有违和感。

课堂的饱满美。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流程,无论是内容挖掘还是材料补充,都非常充实紧凑,拿我们电影发烧友的行话来说,就是全程无尿点,授课、听课的人都全神贯注,沉浸其中。

学生的表现美。王老师设计了五个学生活动,从开课学生在黑板上绘制“三起三落”图,到概括苏轼性格特点,从苏轼人生突围到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学生都能紧紧跟随老师,难能可贵的是思维并没有被老师束缚,大胆质疑,比如有位女学生就对老师出示的“林语堂笔下的苏轼很完美”提出自己的看法,让这节课多了深度,多了灵魂,我也深有感触。

师生的互动美。我们一直强调双主体,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在很多课堂上只是口号,是强行贴上去的标签,但是这节课师生之间展开了真实的对话,不乏激烈的思想交锋。有质量的交流,碰撞出的火花实在绚烂美丽。

近期,我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思考的比较多,到底这种教学活动怎么开展更有实效性?怎样才能让学生真读书,真思考,融会贯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能不能也将课堂翻转一下,让学生真正成为书籍的主人,老师只需要做好向导呢?

所以,我希望能看到“问题式”课堂,所有的问题全部来自于学生的阅读体验,所有问题的解决全部由学生合作探究,所有成果的展示全部出自学生之手、之脑、之心。这需要老师分外用心,需要老师额外的付出。我确信,这样的老师一定存在,而且为数不少。

谢谢大家,祝朋友们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