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你和我有关,只因爱与责任————读陶妙如老师《做温暖的教育》有感
(2018-05-17 17:55:19)
标签:
语文教学 |
分类: 原创 |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鲁迅
喜欢这句话,是因为它带有温度:爱与责任。
这句话不断地在我头脑中闪现,在我捧读着陶妙如老师《做温暖的教育》一书的时候。细读着,沉醉着,感动着,赞叹着,于书中,欣赏着那些和她有关的人和事,情感一波波激涌,灵魂一次次震荡,双手一遍遍抚摸黄色的书页和有趣典雅的文字,试图触摸陶老师那颗温暖跳动着的心。
文人自古就有经邦济世的使命感。“有教无类,修己以安人”是孔子的胸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孟子的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的志向;“传道、受业、解惑”是韩愈的追求。所以,这些人有大爱,大德,大善,大美。他们不计较一时之得失,不局限一己之喜忧,毅然舍弃“小我”,成就了“大我”,从而彪炳史册,光照千秋。每每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倾听他们的睿智哲思,内心充满了敬畏。
陶妙如老师便是自甘自愿接受这种古典熏陶的人,她的身上,正体现了《周易》中乾卦和坤卦的爻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教以来,她坚守着“易”,读《易》,解《易》,用《易》,在变与不变之间游走,寻找最佳的平衡点。做一名“教育家”的初心未变,而教育手段随机应变;与大师为友、与学生为友的品性未变,而结交的方式因人而异;潜心书斋游戏文字的志趣未变,而人生的积淀日益丰厚。于是,我们眼里的陶老师,集聪慧、活泼、渊博、开朗、亲切、勤勉等于一身,如阳光般灿烂,如星星般闪耀,如春雨般清新,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胡适评梁启超时,说他“笔端常带感情”,陶老师又何尝不是呢?原因正是我开头所提到的爱与责任。《做温暖的教育》,展现的就是她鄙视急功近利,提倡教育的温柔、平和与持久,自己温暖,别人温暖。
她热爱经典文化,有责任让其传承。
《道德经》里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这些国学经典看起来没有什么用处,阅读起来费时费力,学生还不一定喜欢听。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就是一种实用主义。“腹有诗书气自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长期坚持,身上自有一种书香之气,自然对学生有吸引力,他们会敬佩你,喜欢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陶老师就是一个经典文化的受益者,她对《易经》的解读,如此专业,如此广博,在教师群体中很少有人能够企及,更为重要的,是她能将此与教师这个职业巧妙的结合起来。她认为,成长如“易”,《易经》就是一部人的成长史,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就像是一般状态下人成长的历程,而每一卦、每一爻都昭示着一件事物,记录着其发展过程;交往如“易”,“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启蒙如“易”,“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等等,经典于陶老师而言,不仅仅是从中汲取知识,还可以将之视为心理学、教育学的专著,这些著作,如汩汩流淌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她的心田,使她一直保持如许清澈纯净。
她热爱教育,有责任促其发展。
一个人,只有将所从事的工作视作事业时,才愿意倾其所有,痴迷其中不愿自拔。在陶老师眼中,教书就是自己的事业,所以,甘心为其辛苦为其忙,忙中有乐,苦中带甜。
她笔耕不辍,诗、词、对联,几乎节节课堂和学生唱和应对,其乐融融。日常点点滴滴的思想轨迹以及灵感的闪现,她也随手记下,日积月累,就有了一本接一本的专著:《让爱智慧》以及本书等。还有她承担的国培系列讲座稿,汇聚起来,又是一大笔财富。
她的热爱教育还体现在对教材的自主解读上。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照本宣科的老师,一手拿课本,一手拿教参,翻炒别人的冷饭,照搬别人的观点,复制别人的模式,数年过后,依然停留在浅层次,谈不上什么教学风格,论不上什么教学主张,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认真读了陶老师几节课的设计和教学实录,不得不佩服她的功力和匠心,她能让薄薄的教材变成延绵的画卷。印象最深的是同一篇课文,同一天,她在不同班级所采用的教学法,孔子几千年前提出的因材施教就这样不露痕迹地贯穿在陶老师的教学过程中。细想之,陶老师所做的都是平常之事,是教师应做之事,但能将此长期的坚持下来,平凡就能铸就伟大。
她热爱学生,有责任伴其成长。
能成为陶老师的学生,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他们的“陶妈”懂得弟子的心理,她愿意和学生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他们一起探索各种各样的知识,她愿意花费许多精力在博客上与学生、与家长、与同行朋友对话交流。他们的“陶妈”还有许多教育的法宝、策略、招式,如深入浅出、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悦纳万物、向前一步、言传身教、唯贤是任、以诚待人、自由生长,等等,花样繁多,招招见效,化人于无形,育人于有道。这是何等的智慧,何等的热心肠!
从教育者通向教育家的路途很遥远,充满了艰辛和汗水,正如陶老师的奋斗生涯。王安石在《游褒蝉山记》中告诉我们“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立志不分年龄,只要想奋斗,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作为起点。
亲爱的老师,如果想登上杏坛欣赏绝世的美妙风景,那么,别犹豫,只管走就是了,带上智慧,带上温暖,带上爱和责任,我们一起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