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用心·用情·用智——读李镇西《教有所思》有感
(2018-05-01 11:49:26)
标签:
语文教学 |
分类: 原创 |
用心·用情·用智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有感
用
教育对我而言就是我的生存方式,甚至是我生命的体现。
合上书,久久端详着李镇西老师的这本教育专著《教有所思》,回味着刚才阅读到的或睿智或幽默的文字,不得不佩服李镇西老师是一个有心人。说实在的,七月份我在给我的高中语文工作坊坊员们选购书籍时,上网搜了很久,对比了许多名家的著作,最后让我做出决定的,就是这个书名。这个书名中的“教”“思”两个字,给了我强烈的冲击。
其一,教,造字本义就是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作算术。我想知道李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做法。
其二,思,造字本义就是用头脑考虑、用心灵感受。我想知道李老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的思想轨迹。
其三,“教”与“学”,在我看来,正体现了中国哲学中的知行合一。陶行知先生是李镇西老师最为敬佩的教育家之一,而陶行知就因为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才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知行”。《教有所思》应该是李镇西老师追随大师足迹的实况记录,虽然他一直强调自己没有教育思想,但在晓庄师范之外,不是开垦了成都武侯实验中学这块试验田,民主教育不是正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吗?我想知道李镇西版的知行合一。
这本书给了我部分答案,但窥一斑可见全貌,李镇西老师的用心,不露痕迹地隐藏于他的这本著作中,先教后思,边教边思,思后再教,有实践有理论,深深扎根于教学第一线,让他的教与思富有生命力,令人感到亲切。读他的书,处处有共鸣,时时会让人不自觉地反观自己,因为李老师曾经或者现在依然会面对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只是我们没有动脑,或者动脑但没动手。大师的诞生往往在知行之间,教师的成长常常在教思之间。
用
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最具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以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想之光,理所当然地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
——李镇西
李镇西老师绝对是性情中人,真实、直率,平和中不乏犀利,儒雅中偶显锋芒。对于学生,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感动,他坦诚告诉世界“这份爱我必须报答”;对于家教,他也敢于发声,呼唤教师的职业道德并建议完善监督机制;对于苦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同行,他毫不犹豫地劝其辞职改行做其它;对于官场腐败行为,他敢于写举报信;对于专家们开出的必读书单,他毫不留情地质疑“你凭什么要我‘必读’?”;对于动机不纯的科研,一针见血地批之为“伪科学”……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许多,所以,从《教有所思》这本书里走出来的李老师,可爱又单纯,热情又率性,他的世界里仅容得下真善美,他的王国里坚决摒弃假恶丑。
在这里,我看到了尊重。他说“下次学生再向我借杯子时,我一定亲手递上”;他可以在教师节的庆祝会上把最温暖的祝福送给最普通的教师;他可以对人人痛恶的老鼠寄予同情,只因为这是孩子们写作文时心灵的自由飞翔;他一次又一次满怀感恩之情拜谒教育前辈,只因为他们曾给予他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在这里,我看到了爱。无论是对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同行,他永远怀着一颗爱心,我可以据此给他贴上许多标签:人生导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灵魂工程师(尽管他对此予以否定)等等,这每一个标签的底色,无一例外,全是满满的爱、深深的情,是他心之所系,情之所牵,每一项他几乎做到了极致。
在这里,我看到了良知。他拒绝平庸,但同时他对“特色”保持清醒;他倡导民主教育,但不会利用这个概念故弄玄虚。他说:“朴素比‘特色’更美丽。良心比‘品牌’更珍贵,孩子们的心灵和他们的未来,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市场’!”他大声疾呼“给教育以诚实”,“教育者对自己错误的真诚追悔和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将会感染激励学生在人生之路上不断战胜自我,一步步走向卓越。”
用
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
李镇西老师的聪明是一种大智慧,这种大智慧来自于自然,黄果树瀑布、峨眉之巅、青城幽谷留下了他和学生探寻的足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赋予他和他的学生以灵气、勇气与正气。这种大智慧来自于大师的引导,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大师的教育思想激发了他无限的灵感和动力,让他不迷惘,不困惑,只是甩开膀子大干,关键时刻,让他茅塞顿开,底气十足。这种大智慧来自于他深厚的积淀,从来没有读过更没有教过的《山中访友》竟可以从容地完成公开课的教学,一次猝不及防的挑战考验并彰显了李老师的生活阅历、专业素养、阅读视野以及对学生阅读心理的把握等,正因为有了这些资源储备,面对突发情况,他才能游刃有余,并有机智的闪现,所谓功夫在诗外。
不惟教学智慧,管理上,李镇西老师也常常匠心独运。他民主管理学校可以归结为四句话:以人为本,以人为善,以身作则,以规治校。猛一看,好像很平常,没什么特殊之处,很多人很多学校不是都这样宣称过吗?可是,只要细细阅读本书,就会知道,这四句话中的每一句都有他智慧的闪现,都有他知行合一的探索与实践,虽然不足以感天动地,但亦如娟娟溪流浸润人心田,让人温暖,使人感动,令人赞叹。
除过用心、用情、用智,还有许多因素促使李老师走向成功,比如他的坚持与坚守,三十多年,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苏东坡云“古今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李老师的成长历程,给这句名言做了最好的阐释,《诗经》有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许多人走着走着,受不同因素干扰,就忘记了初心,忘记了出发时的誓言,终归于平庸。
教育不需要喧嚣,不需要轰轰烈烈,正如李老师所言,这本《教有所思》没什么“深刻的思想”“创新的理念”,常识而已;遵循常识,意味着不坑人,不骗人,不沽名钓誉,坚守良知,回归本色。好吧,就让我们回归本色,踏踏实实地做一个爱读书的语文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者,做一个在经济社会中坚守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