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33篇(二)

(2015-08-12 12:16:28)
标签:

语文教学

分类: 语文教学

十一、《登高》(必修三)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和江水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

 

4、杜甫《登高》一诗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杜甫在《登高》一诗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是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

 

6、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十二、《锦瑟》(必修三)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锦瑟》一诗的颈联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作者用此联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3、《锦瑟》用典的四句诗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十三、《秋兴八首》(其一)(必修三)

 

1、《秋兴八首》(其一)中“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两句,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2、《秋兴八首》(其一)中“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写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在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因时局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3、《秋兴八首》(其一)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写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作者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

 

4、《秋兴八首》(其一)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两句,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抒发了客子强烈的羁旅之情。

 

十四、《劝学》(必修三)

 

1、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观点,同时也说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活到老学到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这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4、“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6、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7、“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0、只有坚持,才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用心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2、《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用好马劣马的比喻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3、强调君子与普通人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十五、《师说》(必修三)

 

1.《荀子 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聪明人做出糊涂事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

 

10.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1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2.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4.《师说》中说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十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必修四)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不禁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孙权英雄气概、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

高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33篇(二)

伐的赫赫战功的几句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描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

 

5、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阕中,辛弃疾提到了另外一个人物,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仓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

 

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宋文帝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修建一座行宫迎神赛会,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7、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

高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33篇(二)

 

十七、《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四)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语句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了周瑜的姿容雄伟、英气勃发。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

高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33篇(二)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7、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大自然的雄伟画卷,锦绣山河,地灵人杰,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的语句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叹惋。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

 

十八、《定风波》(必修四)

 

1、苏轼的《定风波》作于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虚词和动词的巧妙结合使用,有效地传达出词人内心地平静与冲淡。

 

2、苏轼的《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写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何妨吟啸且徐行”了。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

 

3、苏轼《初入庐山》诗中写道“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他想涂个清净逍遥、自在旷达的生活,即使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定风波》中相对应的句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苏轼的《定风波》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写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苏轼的《定风波》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几句写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人生的快乐了。

 

十九、《望海潮》(必修四)

 

1、《望海潮》开篇就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2、《望海潮》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几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都市户口的繁庶,表现了杭州繁华热闹的景象。

 

3、《望海潮》中“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钱塘江就像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

 

4、《望海潮》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三句,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了。同时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5、《望海潮》中“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几句,描写了杭州的典型景物:圆若宝镜的湖面、重叠的山岭、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词人以工整的对联,高度凝炼的语句,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了,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6、《望海潮》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几句,写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7、《望海潮》中“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几句,写达官贵人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8、《望海潮》中“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几句,写达官贵人不思离去,还要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仙境。这也从侧面烘托出西湖之美。

 

二十、《雨霖铃》(必修四)

 

1、《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的时间、地点、景物。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作者渲染一个凄凉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2、《雨霖铃》中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3、《雨霖铃》中写留恋之情的语句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即将离别的男女手牵着手,眼看着眼,因悲伤而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4、《雨霖铃》中作者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便直抒胸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

 

5、《雨霖铃》下片中,作者叹息从古到今的离别之哀,“多情自古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离别之意推进一层,更何况正在清秋冷落的时节,伤感之情更难以忍受。作者这是化用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诗句,更赋予新的意义。

 

6、《诗经·采薇》中写离别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雨霖铃》中也有类似的句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推想别后的凄凉,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7、《雨霖铃》中“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四句,作者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了高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