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项脊轩志》赏析集萃

(2015-01-11 21:28:23)
标签:

语文教学

分类: 语文教学

《项脊轩志》赏析一

 

《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至。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粗看,作者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祖母、母亲和妻子)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炼和集中。

一、结构“关”情。

文章先写轩的狭小、破漏与昏暗,继而写经过修葺之后的优美、宁静与恬适。轩内积书,轩外花木;白日小鸟,月夜挂影;构成了一种和谐清雅的小天地氛围。而居于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他的清贫的生活,高洁的志趣,怡悦的心境,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多可喜,亦多可悲”几个字,承上启下,思路陡转。“喜”字应上文,但“悲”从何而来?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最后两节,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断和轩在以后的变迁,抒发了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意。平淡的文字,唱出了深沉的人生哀歌。

全文自首至尾,处处紧扣“项脊轩”来发挥,把各不相连的琐事缀合起来,抒发了一以贯之的深挚情感。

二、细节“撩”情。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归文的一大特色。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如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辞类纂选本、〈项脊轩志〉评语》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

再如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质朴“增”情。

文章动情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质朴,不加藻饰。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肖。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变现出来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的亲情。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一不是平时如话中露真情。正所谓“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不去刻意追求强烈的效果,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确实是归有光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四、叠字“助”情。

和一般叠词一样,本文的叠词也是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姗姗”;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词,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但短短一篇散文(全文不到800字),作者为何六用叠词,单纯是为了状物、写景、绘情?显然难于令人信服。“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刘勰老先生可谓一语中的。写物关情,情景交融,这才是本文多处用叠词的真实用意。如“寂寂”一词,既强调环境的清幽、静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的生活的怀念;“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语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对家族衰敗的哀痛。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净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课文中的叠词用法这说明了这一点。

 

当回忆成为一种姿态

——《项脊轩志》赏析二

 

【导读】当记忆成为一种姿态,归有光选择归于平淡,那些“悲”与“喜”或许会永留心底,相伴余生。

  成往坏空,人生短长。

  时光的流逝,往往伴随着人类的离合悲欢,慌乱中忍不住伸出双手,但什么也抓不到。于是,此时此刻的我们只剩下回忆可以任意撷取。

  愉悦、伤悲、空寂、自知。

  那是回忆的姿态。

  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便横生出上面那一抹难释的情怀。

  “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生长在大家族的我,自然知道亲人相聚和乐融融的温馨与满足;也目睹过族人分家,乃至反目的颓然。家道的衰落,很多时候即便刻意也无可奈何,当其振兴被加诸己身,倍感压力的同时,也难掩那分自豪。想必归有光在回忆这一段的时候,也会怀着少年的憧憬吧!

  但纵然才华横溢,屡试不第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今想起祖母、母亲,她们的音容历历在目,教诲谆谆于耳,怎么不生出无限的伤感呢?“余泣”,“长号不自禁”。“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对于功利得失,男人可以一肩担起,可亲人不在,一事无成,那一份悲凉足以令人心惊不已。

  但作者写到妻子,沉浸在“吾妻来归”,“时至轩中”的情景,那一抹温情与欣喜溢于言表,乃至于妻子归宁,“述诸小妹语”时亦是那样的俏皮、亲切。作者对这一座“南阁”的欢喜与妻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六年的夫妻生活,太短暂了,以至于那一份爱还来不及温存就已经冰凉彻骨。妻子死了,“南阁子”的存在刹那间失去了应有的生机,连自己也仿佛失去了一半的灵魂,久病无聊时复葺的南阁子,也许早已不似从前,两名字也已经被唤作了“项脊轩”。

  从少年到娶妻,归有光的生命与这一座南阁形影未离,当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他告诉我们“自后余多年在外,不常居”,是怕睹物思人吗?也许丧妻之痛才是他最大的“悲”吧!

  但我们发现,此时的他并未有过只言片语述说伤情,可末了的一句却深深揭示了他的“情殇”。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还记得妻子栽树时双颊通红的美好,那时“我”还曾用手背轻轻拭去她额角留下的泥土的微痕。

  爱之最深,痛之最深。泪水恐怕找已经干涸了吧!常常念道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凉,以及“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痛失。两相比较,归有光的极淡反倒更加让人极痛。这是痛失至爱后,心冷却多时的心灰意懒,无所期盼。

  记起一段话:“我借光阴为红线,在若隐若现的记忆中寻觅,如那唐朝多情少年,花香漠漠,落花盈盈,唯树下不见伊人。”

  当记忆成为一种姿态,归有光选择归于平淡,那些“悲”与“喜”或许会永留心底,相伴余生。

  归有光走了,留下的只是一间叫“项脊轩”的书房,以及那些平常琐碎中难赋的浓浓深情。

 

浅谈《项脊轩志》的阴柔美——赏析三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它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厚感情,它随事曲折,感情深厚,情致妙肖,溢发出一种浓郁的阴柔美。

  《项脊轩志》的阴柔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淡雅、柔和、幽寂,且各具特点的风景描写。

  《项脊轩志》描写了两幅风景画。第一幅是“小院风景图”,画面上兰桂飘香,修竹吐绿,“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白天,则“日影反照”,外界“万籁有声”,小院却“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这里,日影,月光,兰桂,竹木,雨泽,微风,动和静,有声和无声融为一体,给人以柔和,静谧,和谐,愉悦的美感。

  第二幅是“庭中枇杷图”,从远处看,枇杷树静静地屹立于庭中,有如自己思想中驱之不散的亡妻的魂灵;到近处看,它则高高耸立,如同一把撑开的巨伞。

  这两幅风景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景美,境美,声虚,色淡,朦胧,静寂。虽然作者并不着意渲染,而是用大手笔轻轻淡淡地涂抹了一下,却情致毕现。欣赏着它,我们不会产生狂风怒吼、大雨滂沱那样的担心,也不会萌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壮慨叹,萦绕在我们心中的是绵绵的,细细的,也是腻腻的情感,是柔柔的淡淡的心绪。

  其次,《项脊轩志》的阴柔美还表现在人物的描写和事件的叙述上。

  《项脊轩志》描写了三幅人物画。第一幅,画面上三个人:居于中闺的年轻少妇,隔壁的乳母和乳母怀里的婴儿。婴儿的“呱呱而泣”惊动了少妇,她起身来到隔壁门前,“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乳母“从板外相为应答”。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到产后的少妇虽瘦弱,但柔和,衣着朴素,面容慈祥,我们也似乎可以听到少妇柔柔的询问和静静的轻轻的叩门声。

  第二幅画,画面上有二个人,一个“束发读书轩中”的少年,一个是头发花白的老祖母。一天,祖母来到轩中,手抚少年的头,声音颤颤:“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离开时,开了门,沉思着,自语着:“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过了一会,又拿来一象笏,说:“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第三幅画,画面上也是两个人——一对小夫妻。娇妻“时至轩中”,或询问古事,或倚桌读书;有时“归宁”,回来时转述诸小妹话:“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在这一片天地里,丈夫勤奋不辍,妻子贤惠,小鸟依人,小夫妻有说有笑,和和睦睦,恩恩爱爱。

  这三幅人物画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写的都是安静温柔的女性,外面柔和,内心热烈;二是着重写她们的语音和神情。她们的语音细切、真挚,她们的音容笑貌焕发出一种浓郁的阴柔美。那一种疼爱孙子,关心幼儿,喜爱丈夫的柔情,洋溢在轻轻的话语里,流露在温和淡雅的表情中。而那女性的如丝的韧性和内心的热烈表露无遗。这三幅画面呈现出一种素淡、平衡、和谐的状态,这正是阴柔美的特点。

  同时,这篇散文所叙述的不是金戈铁马的斗争生活,也不是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而是比较平和的家庭生活,个人生活。散文描写家庭的“三世变迁”,写家庭的纷乱,写“诸父异爨”,看似零乱,其实事件的叙述空空落落。“东犬西吠”,声音从虚空中来,门墙“往往而是”,境界自曲折中来,从而唤醒一种意外的独特的美,但决不是悲壮慷慨,而是一种失意纠结着的缠绵,是一种阴柔美

  《项脊轩志》在叙述事件时,时空总是不停地跳跃,但这些跳跃的事件是与项脊轩的兴衰有关的琐事,这些琐事牵系着作者的悲和喜,也牵系着读者的心绪,串成一种跳掷闪跃的整体美。这种美是纤柔的,深入人心的,它空空落落,宁静淡远,是阴柔美的极致。

  《项脊轩志》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抒发了作者长期积储的内心感慨。那种真挚的情感溶铸在景事之中,愈加使得文章情意纤秾,醇味盎然。

  作者在景事之后直接抒情曰: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这是一个年纪不大,但经历“三世变迁”的人的“悲”,“泣”,“长号”。祖母爱抚孙子,母亲探问幼儿,而娇妻侍读,娱乐自己,关心自己,激励自己,种种人间的真情陪伴着自己走过了很长的一段时光,这怎么不叫人“喜”呢!

  在一个曾经显赫,既已衰颓纷乱的封建家庭里,“诸父”无所作为,而女性则还坚韧,她们寻找着希望的托所。然而她们都相继逝去,人亡物在,又怎不叫人“悲”呢?

  归有光怀念她们,尤其是当自己还不很得志,还悒郁,还家祭无以告乃翁,而内心还坚决的时候。归有光怀念项脊轩,因为这是他的故居,这里曾经有他的亲人的足迹,因为这里曾经凝聚着作者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作者的回忆和缅怀是绵长的,也是优美的;情感是沉重的,也是坚定的。抒情中那种阴柔的美是独特的。

这是《项脊轩志》阴柔美的第三个表现。

 

亭亭枇杷,绵绵深情

——谈《项脊轩志》的诗意美赏析四

 

明代归有光的《顶脊轩志》,是一篇借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文章通过记叙项脊轩——作者当年的一座书斋,生动地追溯了青年时代刻苦好学的生活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的一段“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文章由物及人,即事抒情,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淡,悱恻动人。读之,如品佳酩,余香久在,回味无穷。

《项脊轩志》全篇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形成了赏心的诗意美。

这种诗意美,首先表现在寓情于景,创造出物我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作者写项脊轩,修葺前,窄小、破旧、昏暗,简直不堪人居。后来稍经修葺,旁边种上花草树木,屋中书籍满架,竟成了理想的书斋。作者欣然自得,“偃仰啸歌”,从中发现了无穷的乐趣和诗意:“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个多么恬静、悠闲、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作者甘于清贫,乐诗书以自娱的性格和志趣,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这种诗意美,也表现在即事抒情,以传神的笔勾勒人物的音容笑貌,把读者带进一个可感可泣的境界。对于母亲的回忆,是借老妪之口说出来的: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作者幼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难有什么记忆。这里由老妪口中说出,极为真实自然。母亲听见孩子呱呱啼哭,即赶来叩门,问饥问寒,这本是生活中常见的事,可惟其常见,才非矫情,才见真情。而老妪所叙,是乃“姊”沐母爱之事,对于幼年丧母的作者来说,更能感到亲切温暖,这其中又有多少眷念呵!作者没有描写母亲的肖像和心理,而母亲的神情姿态却跃然纸上。仅仅这样一个场面,就把母亲疼爱儿女、儿女痛悼母亲的感情,写的那么深切感人。

这种诗意美,还突出的表现在文章结尾处安排的一个美丽的抒情特写镜头上: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是此文最为人所称赏的一段,无一字言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是妻死之年所手植,睹物思人,怎不黯然消魂!枇杷树送走了多少寒暑秋冬,经受了几番雪雨风霜,如今青枝绿叶、郁郁苍苍,俨然一突兀挺立的碑石,长久地悼念着长眠于地下的亡妻!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年年岁岁,陪伴着古旧的项脊轩,莫非它也象主人一样,不能忘怀逝去的年华和昔日的悲欢?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呵,浸在一汪似水柔情之中,摇曳着满腹绵绵不尽的思念。

 

《项脊轩志》的奥妙究竟在哪里

——赏析五

 

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自流传开来就受到读者和学者的青睐,尤其清代桐城派大师姚鼐一言九鼎,说是“太仆最胜之文”。其“胜”处,人们一致认为是外述家常琐事而内抒悲情愁绪。但论起写家常琐事,文坛好多大家也是以述家常琐事来抒情明理,也各有所长。所以这个观点总觉得太空泛,不能使人心服口服。后来又有学者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论之,但专业性太强,一般非古代散文研究者,还是如在雾里,不得而解。

最近笔者读到顾农先生的文章《〈项脊轩志〉的奥妙》(见《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才怦然心动。顾先生的研究是从文本入手,提出文章的奥妙处就在于补文部分:“一旦加上补文以后,情形就变了,情绪曲线既一低到底,文章的命意也就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接着他又指出这种奇迹般的变化是“由青年时代进入中年,由大喜大悲充满信心到渐趋平淡而骨里远非平静”。关于后者我的看法刚刚相反,我认为归有光在《项脊轩志》(未删节)中表现的由青年时代进入中年时期的奇迹般的变化是由旧文中青年时代肤浅的“小喜、小悲、小志和缺乏信心”的人生经验升华为补文中中年时期独到的“大喜、大悲、大志和充满信心”的人生领悟。试论述以下,请教于顾农先生。

第一、“喜”:“小喜”与“大喜”

文章第一段直接破题,写了在修补一新的项脊轩里读书的喜悦心情。这种喜悦由项脊轩的破旧、阴暗,到修补后,“使不上漏”的无尘无雨,可以“借书满架”;“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后,“室始洞然”,可以“偃仰啸歌”;“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后,“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可以在这方“胜”境中“冥然兀坐”。像这种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感受到的喜悦,仅仅属于“小喜”而已,并非顾农先生所说的“大喜”。

而真正的“大喜”在补文中,即“后五年,吾妻来归”之后在项脊轩里弥漫着夫妻之间和谐欢爱的读书生活。如作者在读书时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像这种小俩口举案齐眉的读书生活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喜悦。又如妻子回娘家后向诸小妹介绍丈夫的读书小轩一事,亦足见作者在妻子心目中的地位,也有力的说明了与妻子共轩读书才是归有光人生的“大喜”所在。这种“喜”乃是充满着纯真感情的人性之喜、人情之喜,相比于旧文中由书房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感受到的喜悦来说,不是顾先生所说的“渐趋平淡”,而是由“小喜”升华为“大喜”。

第二、“悲”:“小悲”与“大悲”

本文第二段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进入“悲”的描述。旧文中的“悲”作者写了三个方面:

一是家族之悲。原来一个“庭中通南北为一”的和谐兴旺的偌大家族现在却是“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等一派零乱离析的局面,的确是归家家族在走向衰败。但对于“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归有光传》)的归有光来说,面对家族的变故,他不会不明白世情常理的变化莫测而坠落其中哀叹一生,必会无奈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再说,此时他为下辈,家族中的一切,上有“诸父”在,他尚无说话的权力,更多何况亦未发生过什么伤害他的事情。所以,我认为归有光此时此刻的“悲”,只能算是人生经历中的“小悲”。

二是丧母之悲。母亲去世时,归有光还年幼无知,他在《先妣事略》中写到“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懂事以后,有关母亲的事还是得知于“先太母婢”。即使有“悲”,也只是“妪每谓余”时“余泣”。事实上也是,由于对母亲印象的模糊,真正的切腑之悲,恐怕也无以生出。可见,此时之“悲”亦为“小悲”。

三是辜负祖母之悲。归有光自十五岁束发起就在项脊轩中默默地“有志于学”,祖母拿出其先祖曾经上朝用过的象牙笏板送给他说:“他日汝当用之”。祖母把振兴归家家族的一切希望寄托在归有光的身上,但是几年过去了,归有光连一个官学都没考上(注:明代学制规定十五岁以下的学生在私立公助的社学读书,十五岁以上的学生可以考取公立的官学读书,即取得秀才资格,再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直到写作本文时还是被官学破格录取为“补学官弟子”(见《先妣事略》)。现在,面对祖母的遗物,他觉得对不起祖母,辜负了她老人家的殷切期望。这时他愧疚得“长号”大哭。不过,虽然现在科场不顺利,但他也才十八九岁,来日还方长;更何况刚被官学破格录取为“补学官弟子”,更鼓足了他了却祖母心愿的干劲。因此,他此时的辜负祖母之“悲”,乃一时之悲,亦属“小悲”类。这一点从课文中删去的“项脊生曰”一段就可以了解到他当时的心理。

而真正的“大悲”在补文中,即“其后六年,吾妻死”,与归有光恩爱六年的妻子的去世,才是他一生中最悲伤的事。他一下子被闪落到生命的低谷,“泣”无泪,“长号”无声,只是那粘稠的苦水一滴一滴地流往那寸肠欲断的心底。其表现为:

一是“室坏不修”。心爱的书房坏了,却再也提不起原先修补的兴趣。即使“借书满架”,再也没有什么心情“偃仰啸歌”了;“万籁”再怎么“有声”他也无法“冥然兀坐”了;“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月下景色还是那么“珊珊可爱”,可他灰色的心里一点也视而不见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妻子死了。

二是“其后两年,余久卧病无聊”。妻子死后连续两年,他卧病不起,生活中没有人间亲情的温慰,思想上没有人间亲情的润泽,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枯燥乏味,那么的百无聊赖。虽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悲伤的情绪有所缓解,还使人修补了书房,“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他再也无法在里面生活下去,只得躲走他乡,离开这个撕碎他肝肠的伤心地。

可见,妻子的死对他的打击是如何之大。由此我认为妻子的死才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伤悲和最大的痛苦,即“大悲”。所以并非顾农先生所说的外面“平淡而骨里远非平静”,而是外面和骨里皆不平淡不平静。

第三、“志”:“小志”与“大志”或“信心”:“缺乏信心”与“充满信心”

归有光在旧文的结尾以蜀清和诸葛亮为例,说明当一个人未被世人赏识,在没有名气之前,也是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和他现在的处境一样,于是他在文中自比道“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是说自己现在虽然默默无闻,但有朝一日也会像蜀清和诸葛亮一样扬名于天下,一洗归氏家族的衰败,恢复归氏家族的名望,告慰于祖母的在天之灵。但是这种志向“还未能摆脱封建世家子弟追逐功名、重振家业的那种俗套”(顾农语),科举还是他整个生命中唯一的目的和动力,五彩缤纷的生活也被他简陋为“科举”两个字(由他能以非凡的毅力违背婚俗,直到二十三岁时才步入洞房花烛夜,也可见他对科举仕途的追求简直达到了某种痴迷的程度)。所以面对广阔的生活,他的单一的“科举”上——“扬眉瞬目”的志向,也仅仅是“小志”罢了。

或者就算在科场上金榜齐名是他年青时的“大志”吧,可立下了“大志”后在文章落尾时又自我动摇了:“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他以“坎井之蛙”自嘲自己,说明他对自己刚刚立下的“大志”,还是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心。试想这种动摇了的“大志”能叫“大志”吗?能像顾农先生所说的是对未来“充满信心”吗?所以我认为旧文中的归有光对他的未来不是“充满信心”,而是“缺乏信心”。自然,这种“缺乏信心“的“大志”实际上也只能算是“小志”。

而真正的“大志”和对未来“充满信心”或像顾农先生说的“趋向平淡而骨里远非平静”就在补文的最后一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自躲开既令他“大喜”又令他“大悲”的项脊轩之后,常年游学在外。但在外面他始终思念的还是他的妻子,对妻子的那份感情,已成刻骨铭心的记忆。于是他游学几年后又回到了这个充满人生五味的精神家园——项脊轩。

虽然家园里,人去楼空,但院里的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在惊喜中掠去了他脸上的酸楚,他久涸的心田飘来了春风细雨。这棵树是他妻子死的那年亲手栽植的。没想到,才几年时间就已经长得如此清秀迷人了。此时此刻,当他看到“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仿佛又看到了他那美丽、清纯、可爱的妻子一样,在他的眼前又映现出一个清新、和谐、欢快、温馨的人生境界。

这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成了归有光精神家园里最靓丽的象征,在这里他终于追寻到了那份久违的温情。同样,这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又何尝不是归有光未来人生前景的预示呢?

他离家几年,外面五彩的世界拓宽了他的视野和心境,丰富了他人生的阅历,也使他能从命运的坎坷、考场的落第、妻子的去世等一系列遭际中挣脱出来,尤其在这次回家中,这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启悟了迷惘的他,使他才真正地明白了人生的意义,那就是除了不懈地追求科场金榜齐名之外,还要眷恋和珍惜那纯真的人性和无私的亲情。这样,他的人生追求相比较于青年时代单一的“科举”追求,那才是真正的“大志”。从此,他的人生意识才貌似“平淡”而内心的志向却更远大更坚定,这时候的他,才真正是对未来“充满信心”,才是“骨里远非平静”。

总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奥妙之处离不了补文,补文的出现使文章的境界大变。当旧文和补文连缀一片,我们发觉青年时代的归有光与时过十几年饱经世故的归有光简直是判若两人。不过,也恰好展示了归有光成长的心理轨迹:由小喜到大喜、由小悲到大悲、由小志到大志、由缺乏信心到充满信心。在这之中,作者的感情在升华,追求在升华,思想在升华,人生的境界也在升华,他最终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乐有悲,有志有信心的一代刊于史传的名人。

 

《项脊轩志》的传情艺术赏析六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美散文。它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厚感情。读了此文,读者无不为之动容。之所以有如此感人的力量,就在于一个“情”字,因为文中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事事关情,语语动情。但只有情而无艺,还不能成为精美的文章。作者归有光的感情能够淋漓尽致地得到宣泄,与他多样而高超的传情艺术分不开。

一、细节传情。作者抒发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至爱真情,不是靠空洞的言辞,也不是写揪心的痛、不竭的泪,而是选取一些极富情致而叫人睹之神伤闻之心恸的生活细节,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语,使人物形神毕肖,感情得以流淌。如写母亲,借老妪转述的“儿寒乎?欲食乎?”写出了一个母亲最平常亦最深情的呵护。又如写祖母,“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更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期望。作者就是如此抓住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的细节,运用传神之笔,使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都跃然纸上。正是这些生动逼真的家庭琐事、生活细节,传达出亲人间的真情至爱,让人读来哀婉悱恻。

二、景物传情。文章景物描写的文字不多,但加浓了作品原有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心情。如叙写项脊轩修葺后庭院的环境:“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幽雅静谧的气氛,反衬出今日的孤寂与凄凉。尤堪称道的是写怀念亡妻的文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进了作者一颗拳拳之心。它犹如一个富有诗意的抒情镜头,意味隽永,寄托着作者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念。

三、直呼传情。作者善于即事抒情,在事件叙写中往往直接倾吐自己的感受,将感受和事件融为一体,造成一种如歌如泣的情调,感染读者的心灵。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事后,“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至亲骨肉刻骨铭心的哀思,委婉动人。又如写祖母一节,文章最后写道:“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作者让感情的潮水尽情放纵奔流。以上所举文字,皆是呼天抢地地直抒胸臆之语,我们读之,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作者写到这些文字时,已经是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号啕大哭。

总之,因为作者有真挚的情感,再加上他高超的传情艺术,使得这篇文章读来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一丝一毫总关情

——《项脊轩志》细节发微赏析七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作家归有光的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耐人品味。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说:“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屋,正是这间小小的书屋,记录了作者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也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和作者凄凉身世的沉重慨叹。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更在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演绎亲情,读来使人倍觉真实亲切。作家李准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正如李准所言,《项脊轩志》一文写了三代人与项脊轩有关的生活细节,亲人的一举一动、小轩的一草一木都情深似海。

先是归有光在项脊轩的读书生活。归有光将原本破旧狭小昏暗的项脊轩稍为修葺,并“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然后“借书满架”,整日“偃仰啸歌”。屈原以兰桂譬喻美德,后人又以竹子象征志节,种植兰桂竹木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志趣高远,想想作者自十五岁(“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时起对人生的满怀希望与憧憬也就寄寓在这月夜摇曳的班驳桂影中了。

归有光八岁丧母,至束发读书轩中已过七年。对于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来说,哪怕是母亲一个因爱而呵斥的眼神都是极可贵的,然而归有光却无法拥有,他只能在老乳母的追忆中睹物思母,聊以填补这片感情的空缺。老乳母回忆说:“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无须赘述,只这一句,一个慈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虽只是对姐姐的爱,但足以想见对自己的爱了,然而人已逝,爱已空,归有光对母亲的思念就只能在对这句话的千百遍地回味中寄托了。

祖母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似乎更加疼爱,常专门去轩中看望孙子。这次来,对闭门苦读的孙子更为怜惜,然而这怜惜疼爱中饱含了希望与期待。她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而衰的时候出来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以振兴归家,而这希望便落在了这“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的孙子身上。想到年事已高的祖母挪动颤巍巍的脚步,捧来了那曾经显贵与荣耀的象征——象笏,那虔诚的动作、那期盼的眼神(“倾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读书轩中的归有光每每念及家道中衰、母亲早逝,眼前祖母这殷切的希望对他而言该是如何地沉重而又凄切啊!他“瞻顾遗迹”,觉得一切如在昨日,于是乎“长号不自禁”。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业已成人的归有光,无论是想见亲人一面抑或是想孝敬祖母与母亲一次,都已是“子欲孝而亲不在”了,可想而知,归有光的“长号”中有着多少的无奈、多少的遗憾啊!

《项脊轩志》前一部分写于十八岁,后面的补记于三十一岁。十三年的时间,又变迁了多少的家事和亲情啊!归有光曾经相濡以漠、相敬如宾的妻子(“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的离世便是十三年中最悲切的一件事。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失怙、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仅仅是而立之年的归有光却已承受了两大不幸,何其悲哉!然而归有光对亡妻的深情怀念却不着一字,只写了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然而正是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是归有光情感寄托和倾诉的唯一对象了,几多哀愁几多相思几多离苦,全可在月夜难眠时尽情倾诉,而此时的树便是妻啊,睹物思人,情何以堪!这令我想起苏轼的悼亡诗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们不难从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中想象归有光的泪流满面、情难自已,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枇杷树。这亭亭的枇杷树,怎一个愁字了得?

《项脊轩志》全文细节描写如此、深切感人,读来让人唏嘘不已。有感于此,笔者写了一幅对联:

书海啸歌、庭阶寂静、桂影班驳,几多憧憬几春秋;

老妪追怀、祖母殷望、妻子相敬,一度思亲一怆然。

轻轻掩上书卷,依然可以想见几百年前的归有光,在怀念三代亲人时热泪盈眶、柔肠寸断的情状,而项脊轩就是这亲情的见证,更是这浓浓愁情与思情的见证!

一丝一毫总关情啊!

 

《项脊轩志》祭

——赏析八

以琐碎亲切使生活细节,收“欢愉惨怛之情溢于语言之外”之效,震川先生可谓此中绝笔!

读《项脊轩志》业已十余年矣,且不时回读,每多读一次,心灵获得的感触就更多一些,就更深一些!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不可谓非狭小之极、破败不堪之屋也;“日过午已昏”,不可谓非暗淡之极之所也。然而,归氏却能于狭隘、局促、破旧、昏暗之余独享小院复葺之乐,“偃仰啸歌,冥然兀坐”聆“万籁”之声,且于其间“杂植兰桂竹木”,不可谓非安谧的童年,不可谓非用心不良苦也。情之所系,可见一斑!“庭院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好一个闲雅之趣!然而,我们却深知,此轩非归氏情深所托不能如此。

真真是:陋室不过项脊轩,最美不过项脊轩!

归有光九岁能文,三十五中举人,而六十中进士。可见其怀玉之躯遇不遇之实。何处来安放这个疲惫而流浪的心灵?独有一隅陋室,且做精神栖息之乡吧。于是,归去来兮项脊轩!

物非人非,尽作浮云之叹。家道变故之痛、至亲仙逝之痛、功名艰辛之痛、人生渺渺之痛、夫妻永隔之痛,这千万般痛一起涌来心间。常人遇一痛而不堪,况归有光之痛不能绝,痛难思定?归氏何其不伤,如何不痛,如何不悲!

忘不了轩中埋首成长的童年,忘不了轩中零乱的脚步声声,最不能忘,项脊轩里,可亲可敬可爱的白发老奶奶、谆谆的慈母。更有那亭亭如立的相思枇杷,令人肝肠寸断,思之欲绝!没有了吴侬软语,没有了凭几相伴,也再没有了伊人俏谑,唯有小轩凄凉,冷镜无声!这情牵,怎一个悲字了得!怎一个伤字了得!怎一个痛字了得!

废墟一片,一片废墟。回首一生,岁月华发,踉跄虚掷,先祖兴隆何望?祖母地下安知?慈母岂能安慰?俏妻亡魂怎应?呜呼哀哉,情断项脊轩,情归项脊轩!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我是含泪读着《项脊轩志》的,尤其是今年经历了丧父之痛后,“项脊轩”于我,无异于归氏之于项脊轩!伤涂《老屋》于后:

老屋很小

却胀大了我的童年

老屋很旧

却盛妆了我的理想

老屋很老

簇新了家的温暖

睡梦里

风动一条小船

扬帆的方向

永远朝着我的老屋

思念中

归去一轮明月

圆满的日子

永远悬在老屋的树头

不能忘记

老屋里 吭吃的老牛和灯盏

不能忘记

老屋里 伛偻的背篓和锄头

怎能忘记

烛影摇红中的华发苍颜

老屋 遥远着我的生痛

那里有针脚缝补的叮咛

那里有老茧捧着的氲氤

那里有泪花凝结的浑浊

那里有扑面而来的沧桑

老屋 几时镂刻于我的日记

午夜呢喃

吞纳老屋的气息

众里寻她

框住老屋的风景

眉尖心上

蹙缩老屋的情殇

老屋 流动在我血液中的山水

从很远的彼端到此端

老屋 盛装我天涯海角的脚步

从已来到未来

老屋的一片叶落

我抱着茅草回家

 

我读《项脊轩志》

——赏析九

《项脊轩志》一文是明中叶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归有光属“唐宋一派”,号震川先生。《项脊轩志》以独特的魅力风靡当时,影响后世。震川先生用清新优美凝练的语言,将自己的真挚感情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虽然写的是生活中琐碎小事却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引起人们心灵的震颤和感情上的共鸣。

《项脊轩志》在构思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项脊轩”作为自己情感的载体,震川先生把深沉的情感寄托在小小的“项脊轩”中,与“项脊轩”有关的每一景每一事都让作者“或可喜”、“或可悲”。

以上这些话都是别人说的,没办法谁让别人说得这么好,我只能照录。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都这么做过,我一个后生小子怎能不向大家学习。以下的都是我的。

《项脊轩志》第一段中,震川先生写到,项脊轩原来不过是一个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不光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还黑,。给先生这么一修葺,屋里亮堂,庭院增胜。这样的小屋完全由自己来设计改造,里面凝聚着先生的汗水和智慧,怎能不喜欢?怎能不独自享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边吟边唱,美不胜收。先生深谙“书非借不能读”的真谛,遂使书架上的书流动,自己总有新的书可看。看看现在有多少人的书不是躺在精美或不精美的的书架中为主人装潢门面,偶尔翻一翻,只是为了嗅一嗅书的香气,可舍不得看,把这么好的书弄脏了多可惜。不知震川先生见了我辈藏书家,作何感想。先生喜欢听音乐,喜欢听大自然的声音,在他看来这才是最美的音乐。你听,“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中带来了蟋蟀和鸣,你听,庭阶寂寂时来啄食的小鸟正在对先生说,“先生读书累了,我们给先生唱支歌吧”。多么和谐,多么动听。500年前先生就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今之众人与之相比怎能不汗颜?

先生是个建筑家,项脊轩凝聚着先生的智慧,一堵墙就能解决白天室内照明的问题,这给现代高层低户带来了希望。据说现在已经有了一种装置可以在白天把阳光引到室内,其原理和震川先生的设计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先生如果在世肯定会遗憾不已,怎么没有申请专利呀先生也许不遗憾,先生知道二踢脚和火箭原理相同。

先生喜,我辈后人读先生文章亦喜。

先生文章好,不仅在先生喜,先生在文中主要还是悲。先生悲,我辈后生晚辈读先生文章亦悲。

先生悲家道中落,“诸父异爨”。一个大家分成几个小家,现在不算什么,在封建社会那是悲剧呀!本来是一家,如今用墙隔开。东家大伯的狗又向西家叫唤了,准是大伯母又要向三婶子发威,于是让狗儿宣战,明日肯定是“西犬东吠”,要不咋叫“来而不往非礼也”呢?昔日厅堂之上,大家聚在一起听祖父讲“归氏家训”,诸父无一不“孝悌忠义”挂嘴边;今日厅堂成鸡窝,公鸡来把母鸡啄。有光先生好静,喜“冥然兀坐”,今日之嘈杂怎能安心读书,精心为文。难怪先生,30才中举人,60才中进士,环境不利于读书呀!

先生言“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是多么高度浓缩的家庭版《战争与和平》,战争的墙取代了和平的篱笆,和平的篱笆又被战争的墙取代。先生痛心,吾辈亦痛心。这样的环境你不心烦?你是圣人。先生不是圣人,我也不是圣人,我与先生共烦。

先生爱母,我亦爱母,先生笔下的母亲没有姓名,先生的母亲也没有在先生的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嘈杂的环境也没有让先生的母亲效仿“孟母三迁”。先生母亲长什么模样,我们不知道,先生的母亲长什么模样我们又都清楚。一句“儿寒乎?欲食乎?”让我们看到了先生的母亲,原来我们和先生有着共同的母亲。先生的母亲去世了,我的母亲也去世了。先生悲,我也悲。

先生见过祖母的面,我不如先生,我没有见过祖母的面。先生之祖母多么的和蔼,先生之祖母又是多么的幽默。“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先生笑了,我也笑了,这个老奶奶可真逗!奶奶用手轻轻的关上门,颠着小脚拿来了一块象牙笏板说:“这是你奶奶的爷爷当年上朝用的。”不用说别的了,多么高的期望值,封建时代四品以下官就没有资格持笏上朝。先生哭了:我就是考到60也得考,否则对不住祖母呀!先生30中举,60岁中进士,先生没有见过皇上的面。不知九泉之下的祖母能否认可这个“唐宋派”最重要的领导人。祖母肯定不认可,祖母只知道“学而优则仕”,不仕则不忧。这也难怪,再好的孩子学习不好,考不上好的大学,谁承认是好孩子呀!

先生的小屋曾经四次遭火,这可得怪先生消防意识不强,再不当心,神仙下次就亲自点火了。

先生初为此志,为的是纪念母亲祖母,先生没有发表,因为先生在等待,等待梦中的她。她来了,她轻轻地来到了项脊轩中,在她面前,先生很自豪:她把我当成了老师,能给她讲故事,我真的很快乐。她想学写字,很好,我手把手地教,每一个字都是我们爱的见证,有时候她一个人静静地在写字,我悄悄地走到她身后,嗅一嗅她的秀发,好香呀,我得心醉了……所有这些美好的回忆,先生只浓缩为两句“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什么举案齐眉,什么相敬如宾,多么苍白,哪比得上如此卿卿我我。插说一句,不知先生是否给妻子讲《烈女传》,你别笑,谁不希望自己妻子有坚贞的节操呀。先生爱妻子,妻子也爱先生,先生妻子回娘家,忘不了说丈夫的好话,惹得众小妹好生羡慕,只能说“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阁子都不知道,太弱智了吧?她们可不弱智,她们多么希望像姐姐一样有一位喜欢阁子的丈夫呀!

先生是好先生,娘子是好娘子,夫妻是好夫妻。只可惜,好日子这么快就到了头,短短六年,先生的妻子就走了。老天爷真狠心!老天爷也很公平,多少人几十年的夫妻之情也不及先生夫妻情之深,情之浓。

“什么南阁子,坏了就坏了,不修!不修!不修不行啊,失去了她,再失去南阁子,我依靠什么?”先生如是喊。

修了南阁子,又能怎样?她还会回来吗?还回到我轩中听我讲故事?罢了,出去吧!自此先生多在外讲学,不常回家。

庭有枇杷树, 吾妻亲手植。

亭亭如盖日, 绵绵长相思。

震川先生的《项脊轩志》只能去读,不能去背,你在背诵时,所有的脑细胞都参与背诵,恐怕背错了,哪里有更多的脑细胞去体味深情?先生的文章没有议论之语,因为先生很自信:到动人之处自会动人,不用你去提醒。这一点,唐宋八大家都比不上。窃以为: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东坡的《石钟山记》根本不能和先生的《项脊轩志》来比,王苏的文章,大家只管大声背,它们不需要体味。

《项脊轩志》是好文章,只能读,静静地读。震川先生喜欢安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