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坛摘录一八三

(2022-07-12 11:31:18)
2022-6-28

唯识是画饼,这个比喻很形象!其实唯识就是画饼,没有实际的这个心,也没有实际的这个法,依因依缘而现起了这个心、现起了这个法,所以心无则法无,法无心亦无,心与法的关系,就是画与饼的关系,离画无饼、离饼无画。那么画饼能不能充饥?画饼当然是不能充饥的,但如果你一定要认为画饼也能充饥,画饼当然也是可以充饥的,一切法都是这个心所画,所以画饼充饥,理所当然!但这个是唯识大咖的境界,而不是一般人的境界了。

------------------------

2022-6-30

这是说,你这个心或心性,可以同时化现出两个眼来看东西,一个是肉眼,另一个则是心眼,那么这其实不是什么神奇的现象,而是说,当你的这个心比较清净,容易入某种定的时候,它就会化现出不同的眼来看东西。那么心本来就有这个功能,只是一般人执着于以为只有肉眼能看东西,这样就遮障了心本有的这个功能发挥了。

------------------------

这样说也有道理,不是说,因为不修禅那,就没有智慧的意思。禅那、禅定,外道也修,但外道毕竟不俱佛法智慧,所以有时候佛说的这个佛法智慧,不是一定要经由禅那的修行才能生起的,只能说,明心见性了,才能真正的生起佛法智慧来。

------------------------

从一般的解释来说,禅那与禅定是一个意思。而如果把禅定分开来说的话,禅与定说的是两个意思。那么从定的角度来说,这是共法,而单从禅的角度来说,禅即佛之心,所以这个禅不能简单的说就是禅定的意思的。所以这里面如果把禅那仅仅是看作禅来说,那么你说不假禅那、无有智慧,这样说是不错的,因为这个禅那说的即是佛的心、佛之智慧,而不是与外道共的这个禅定之法。

------------------------

2022-7-4

有人说到六根清净这样的说法,什么叫六根清净?是说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乃至意不知法,这样叫六根清净?还是说,眼于所见色,不生攀援妄想,耳于所闻声,不生攀援妄想,乃至意于所知法,不生攀援妄想,称为六根清净?

------------------------

耳朵不会执取分别这个声音,是名耳根清净。所以当你观察这个耳朵,于声无所分别、执着,烦恼不生时,意根则同样无所取着,是名意根清净?我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你既然知道前五根本来清净、不生烦恼,你现在于此清净、无烦恼中安住其心,那么你的这个意根,不同样也是清净、不生烦恼的么?那么这就叫做六根清净。现在你不肯于本来清净的五根中安住其心,却不断的去攀援妄想、自寻烦恼,这个就叫做六根不净。

------------------------

有因地与果地之别,因地见清净,但习气未除断,所以一念不觉时,不净烦恼仍然会时有发生。果地则不同,断尽烦恼根本,不再会生起烦恼,这就是证到果位的清净了。

------------------------

一个说的是体,依此如如不动之本体,说为真心;一个说的是依此体而起的相用,说名为心,这个心说的即是依六识或八识所能产生知觉感受的这个心。

------------------------

那么实际来说,我说的这个主题,其实说的即是如何去观身、观心的问题,通过这个观察,去实际体会这个身与心的关系,会观的话,身心其实即只在一念间,一念生,即身心生,一念灭,即身心灭。所以有仁者说,他能够于刹那间入定、入寂灭,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因为他的这个身心的生灭,能够自在掌控了,所以他有这个能力来自在的入定或出定。

------------------------

对凡夫来说,知觉是妄想,不觉是无明。然对圣人来说,知觉是妙用,不觉是寂灭。那么这里面为何有这样的差别在呢?凡夫于知觉起分别执着,所以说凡夫的知觉即是妄想,而圣人于知觉不起分别执着,当下只是清楚明白的呈现,所以说圣人的知觉即是妙用。那么凡夫的不觉,是因为无明而不觉,而圣人的不觉,是因为身心知觉回归清净的体性而说不觉,这个不觉指的是清净体性的一种本来寂灭,虽然寂灭,但于诸缘起,而能产生自觉,所以这个不觉就非是凡夫因无明障碍而产生的不觉。

------------------------

2022-7-5

比如你贪爱女色、金钱,然后因为你执着于这个空,认为它们都是空的,由此而断了对女色、金钱的这个贪爱,那么落入于这个空执,我认为也是很不错的。那么反过来,你认为一切法都是空的,金钱、女色也都是空的,所以你不但不断除对金钱、女色的贪爱,反而更加执着、贪爱于这个金钱、女色,因为你认为它们都是空的,那么这样的空执,就是一种恶取空。所以两种空执,一种因空执而断恶,一种因空执而造恶,这里面是需要区别开来的。

------------------------

有一个问题,你说这个无明与如来藏真性,是不是本来都有的,所以当你依这个无明而现起诸相的时候,这个相是虚妄的,而当你依如来藏真性现起诸相的时候,这个相即是真实的?

------------------------

不是说石头是不空如来藏,依此心而能化现出石头等诸万法来,故说此心为不空如来藏,离此心所现,即无石头等诸万法存在。所以你这里是把能现与所现搞颠倒了,说空不空如来藏的,唯是指这个心,而非是指由此心而现起的诸万法。

------------------------

从相妄体真或相妄性真的角度来说,这里说的真,唯是指这个体或性,所以除此体性之外,是别无有无明这样的体性存在的。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圣人与凡夫,同依唯一的这个体性,为何圣人所现是真、而凡夫所现是妄呢?你总不可能说,佛菩萨所现见的,仍然是同凡夫所见的虚妄假相吧?这里面你怎么理解呢?

------------------------

素食荤话,即下地狱。所以当有人说到素食荤话这个词的时候,我觉得是直接点中了某些人的要害了,你若吃的是素食,但内心贪嗔痴不断,你怎么可能入这个人天善道呢?

------------------------

2022-7-9

波不离水,水不离波用来形容这个法身或真如自性如来藏,这是对的,因为一切法,无非都是依这个真如自性如来藏而生起。问题是,为什么佛陀依这个真如自性如来藏示现的是佛的形象,而你我凡夫同是依这个真如自性如来藏,示现的却是凡夫身呢?所以除了这个波与水或体与相的关系,是不是其中更有另外的因素在,而令你我与佛陀,有了这样的差别存在呢?

------------------------

2022-7-12

断恶修善为行,说的不错!所以有人读了大乘经法,认为断恶修善,属于边见,非大乘中道,这样子去解佛法,我觉得是有问题的。什么叫中道?于断恶不住断恶,于修善不住修善,这个即是中道,而不是说,因为你要这个中道了,所以恶也不断、善也不修,你把这个不作为称作为中道,我说这个其实才是边见。

------------------------

能知能觉的这个即是心,有这个能知能觉,这叫有心;那么你如果要把能知能觉的这个心去找出来,你要去指认这个就是心,那么这个心你是找不到的,所以这又叫无心。所以有心无心,站在体相的角度来说,容易理解,能知能觉的这个体性是有,但相却是无,这个体有相无的特性,说的即是有心无心的意思。

-----------------------

说的不错,修学佛法,修学的即是这个戒定慧,戒定慧成就了,佛法即成就。那么当然了,要修这个戒定慧,没有开悟、不明白心之真相,就容易入这个邪定、邪慧去,所以在修这个戒定慧的同时,佛法正见的建立,那是必须的,只有建立佛法的这个正知见了,你的戒定慧修行才不会出现偏差。

-----------------------

比如镜子,物来时则现物,物去时,现个什么?所以这个主人公如这个镜子,一定不会有这个睡觉的时候的。只是你六识知觉不起,以为这个主人公也随你的六识知觉睡觉去了。

-----------------------

真妄二法同一心故——唯是一心,唯是真如,这个一心或真如,说的即是这个体,体性唯是一,真妄别无二体存在。那么现在问题即是,既然唯是一心、唯是一体,怎么会有真妄二心或二种现象生起呢?

-----------------------

同样问一句:哪个是本心?有人用观照的办法,来照见内外,说这样就能照见本心。但这个观照只是修行的方便道,非是说有个本心能被你观照出来的。真正的这个本心,非是这个能观所观,但同时也不离这个能观所观,所以你要找的这个本心,不是通过观照的办法去找出来的,而是在观照中去体悟、体证到当下的这个如如不动的心,这个才是你的本心。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觉与不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