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花深处

(2023-02-23 20:11:42)

百花深处

老弟的画《百花深处》

这是一条很普通的胡同,我家离这条胡同很近,这条胡同东起护国寺,西至新街口南大街。我家就在南大街,护国寺离我家很近,那时还有寺。那里老有庙会,贪玩儿爱吃的我,穿过百花深处就到护国寺。看拉洋篇,喝豆汁,吃艾窝窝。


要说北京几千条大大小小曲里拐弯的胡同中,最雅最好听的胡同就是百花深处。小时候走了多少次的百花深处,並不在意,更不知道胡同的历史文化。据《北京琐闻录》中记载:明万历年间,有张姓夫妇在新街口南小巷内购买空地二三十亩,种青菜为生,渐渐有了钱,在园中种植树木,叠石为山,挖掘水池,修建草阁茅亭,使这块草地成为一个十分幽静的所在,又辟地种植牡丹、芍药,在池中种莲藕。夏日,当夕阳西下的时候,驶上小舟往来绿波之中,香风扑面,令人心旷神怡。在黄菊澄香之秋,梅花晴雪之冬,均有四时皆宜之感。当时城中士大夫等多前往游赏,固此北京人称它为百花深处。


我有幸去过百花深处多次,但已然只是一条普通的胡同,而百花深处最美的风景是在明万历年间,我们无缘见到,也未曾查到明万历年间的照片。

而我记忆中的百花深处,却是如老舍所描写的那样:胡同是狭而长的,两旁都是用碎砖砌的墙,南墙少见日光,薄薄的长着一层绿苔,高处有隐隐的几条蜗牛爬过的银轨.往里走略觉宽敞.一些,可是两旁的墙更破碎一些。


曾记得07719日,我们姐仨一起去了新街口,那一次听说新街口要扩宽,我们姐仨都是从小就长在新街口,就商量着去看看故居。大姐长我五岁,我大老弟四岁,我们对新街口记忆是不一样的。大姐对新街口的感情最深,她能如数家珍的说出挨着我家的各个店铺,还能说出马路对面的商铺。而我却是记忆中吃和玩是主要的,新街口电影院演什么电影最清楚,西安饭庄(那会叫西安食堂)的羊肉泡馍和小豆粥最好吃。那时我和房东的女儿二英老在一起玩儿那一次我们姐仨转来转去却找不到百花深处,地地道道的新街口人,从小不知道去了多少次,却像外地人一样打听,静静的胡同却不见有人,此时来了一位大爷,告诉我们往西拐就走到了百花深处,几十年竟然成了陌路。

想起陈昇的那首歌"北京一夜":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百花深处,人说百花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面容安详的老人,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这会儿是正午.胡同里的老情人不知吃了没有,睡了没有,是否还在绣着那双鞋,她等的良人是否归来?


老弟的一幅《百花深处》,引出了我记忆里的百花深处,小时候,我並不觉得百花深处有什么美好,长大以后我再去寻它,它还是条普通的胡同,我只是喜欢那百花深处带给我文字上的浪漫和暇想。一条普通的胡同,从明万历年间走到今天,经历了历史的风雨,正如诗人顾城所写:百花深处好,世人皆不晓。小院半壁阴,老庙三尺草。秋风未曾忘,又将落叶扫。此处胜桃源,只是人将老。


胡同还是那条胡同,岁月的改变也许我们感受不到,但胡同的斑驳墙上却写着岁月两个字。

而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百花深处。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


(感谢百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