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他山之石转载 |
如今语文主题阅读活动在全县各校铺开。提起阅读,很多人想到的是语文阅读,阅读似乎与数学课并没有多大的联系。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则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还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很简单的题目,学生做得很差。因为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低,没有认真阅读题目,不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作为适合教育阅读组成员兼数学教师的我认为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使学生在不断的数学阅读中逐步领悟数学语言,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下面我就从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才能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可运用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迫切的需求下进入数学的学习。低年级数学练习很多图文题目和情景对话的题目,我经常叫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如,一个学生当兔妈妈,说:"我采了13朵蘑菇。"一个学生当小兔,说:"我比您少采了8朵蘑菇。"一个学生读问题,"小兔采了多少朵蘑菇?"学生兴趣很高,都争着要读。还可以利用小学生爱被老师表扬的特点,多鼓励学生阅读。要及时肯定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对数学阅读产生兴趣。
2.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很少,而且接触数学的时间不长,没有阅读的经验,阅读理解能力低。作为老师要针对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给以科学的数学阅读指导。
2.1教师领读。教师领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读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刚开始读时教师范读,学生听,接着教师读,学生用手指指着字跟着读,最后教师再读一读,学生跟读。这时,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不能拖腔唱读。发现学生唱读一定要及时纠正。并且在读题的时候要求学生逐字点读,不漏字,不添字。
2.2理解字词阅读。在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在数学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抓住像 "各"、"分别"、" 3个"和"第3个"等这些关键词语理解题意。如,3和9相乘,积是多少?3个9相加,和是多少?3和9相加,和是多少?还有乘除法的意义等。比多、比少题目的解题过程中关键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阅读指导时,我们不妨借鉴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对重要字词,让学生细细品味,重点理解,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
2.3动嘴说:读一读,说一说。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动口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如在教学退位减法51-36=?时,让学生一边摆小棒一边读,个位上1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是10,10加1等于11),个位11减6得5,十位5被借走了1,还剩4,4减3等于1,所以51-36=15。让学生多次读,用自己的话说,达到较快理解计算方法的效果。还有,学生一直把钝角和锐角混淆,我让学生一边画一边说,钝就是不锋利,跟锐相对,钝角比直角大。锐是尖的意思,锐角比直角小,经过反复说学生都能记住。
2.4动手画:读一读、画一画。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较差,通过动手能让学生比较直观的掌握知识,还能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一是动笔圈圈、画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做到自我阅读理解。如美术小组有13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在男生和女生下面各画一条横线,比和少字下面画三角形,5人下面画波浪线。明白男生和女生比大小。男生比女生少,少5人,男生是小数,女生是大数,5人是相差数。求小数用减法,13-5=8(人)。又如,在解决"每条船上坐6个人,3条船一共坐多少人?"我教学生画图,用3个圆形表示3条船,每个圆里写上6表示坐了6人,学生一看就知道是求3个6是多少。这样,在后续的学习中,很多类似的题目学生懂得用不同的图来表示题意。
二是动手操作。指导学生一边看内容,一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感悟新概念,深入理解。如,在教学平均分时,让学生利用学具分一分,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又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一边摆小棒一边说1个十和8个一组成18,18里面有1个十和8个一。
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多次反复。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让思维活动充分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学生的解题思路就越准确、越清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借助各种手段,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地由具体向抽象过渡。久而久之,学生阅读文本信息时,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几何图、线段图或列数量关系式等,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加强,阅读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提高。 2.5动脑想:读一读、想一想。在阅读中要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一边读一边思考。特别是对难点的内容要字斟句酌,体会数学语言的内涵,理解题目的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如教学解决问题:"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求"还有几个人没来?"通过阅读了解已知条件和问题,明白"有一队踢进4个球"和要求"还有几人没来?"没有一点关系,是多余的条件。从一共有16人来踢球,已经来了9人,就能求出还有7人没来。
又如: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让学生先阅读题目两遍,知道题目的意思,再结合画图理解第1小题是把4个5加起来所以用乘法解答。第2小题是把4和5合起来,用加法解答。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经常走神。阅读时让学生手、口、脑统一能提高阅读的质量,进入阅读状态。而这离不开我们数学教师的细心指导。
3.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养成爱阅读的习惯。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让数学阅读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遇到问题时,不急于动笔解答,而是自觉地静下心来阅读。在大脑里理解、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后,才开始解答问题。为养成这一习惯,我要求学生,解题前每一道题至少读两遍。读完在心里问自己:通过阅读题目你知道了那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自我内在语言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数学阅读习惯。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数学课外书,特别是一些培养学生思维的数学小册子。
总之,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老师要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阅读。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对数学阅读进行研究和总结,掌握阅读方法。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更作为一种语言来传播,促使学生愿意读数学、会读数学、喜欢读数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正文(不